一位偉大的少數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魏孝文帝(467~499),鮮卑族人,姓拓跋,名宏,後改姓元,名元宏。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之長子,第六任國君,5歲即位。公元471~公元499年在位,公元490年親政,實際執政10年,推進民族融合的漢化改革,積勞成疾,年僅33歲離世,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有為之君。

一位偉大的少數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孝文帝即位,北魏已經歷六世,一百餘年,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已出現了危機。中小地主及自耕農大量破產。階級矛盾激化,農民暴動幾乎年年發生;宗主勢力強大,朝廷虛弱;鮮卑拓跋族官吏貪汙成風,與漢士族爭權奪利的鬥爭日趨尖銳;民族矛盾也進一步上升。拓跋貴族中的有識之士,強烈要求改革,鞏固政權。孝文帝年幼,太皇太后馮氏臨朝。

孝文帝在位29年,前19年主要是馮太后當政。孝文帝和馮太后均一致支持改革,所以在北魏歷史上這一時期進行了均田制、三長制、官吏俸祿制的改革,推動拓跋部迅速向封建化邁進。孝文帝和馮太后可以說是功勞參半。公元490年,馮太后死,孝文帝親政,更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徹底地改變一個民族的習俗,這難度是十分艱鉅的,在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使得孝文帝獨領風騷於史冊,這是值得大書一筆的。

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第一步是遷都洛陽,擺脫舊勢力的控制。北魏道武帝拓跋在天興元年(398)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適應當時的情況。鮮卑族發跡在大漠之北,黃河流域政權林立。道武帝定都平城取前進姿態。但是北方統一,黃河流域成為經濟腹地,平城作為都城就已屬偏遠。歷經百年,到孝文帝時就更不適合了。從經濟上說,平城在塞北,經過百餘年定都,已顯得地狹民稠,且氣候寒冷,旱災經常發生,農業生產落後,從軍事上說,當時漠北柔然強大,已構成對北魏的威脅。此外,南北對峙,不是北方統一南方,就是南方統一北方。

當時南齊衰弱,北魏要統一南方,必須遷都中原,取前進之勢。從政治上說,北魏要緩和民族矛盾,鮮卑人是少數,文化落後,要消除民族界限,必須進行漢化改革。平城為鮮卑族舊都,保守勢力大,鮮卑族人眾多,如欲改革,也必須遷都。總之,無論經濟、軍事、政治各個方面,都提出了遷都的要求,這需要英明之君作出果斷決策。公元493年,年僅27歲的孝文帝作出了這一決策,把新都選在洛陽。這裡水陸四通,經濟上在均田制推行後恢復較快。尤其是在南北政權對峙情況下,遷都洛陽是最適中的地方。

為了遷都的順利進行,孝文帝假稱南伐,親率20萬大軍到洛陽,並佯裝繼續南下,群臣跪在馬前勸阻,孝文帝以遷都洛陽為條件,可見用心良苦。但舊勢力並未偃旗息鼓。公元494年正式遷都洛陽。兩年後,公元496年,太子拓跋恂監國,他利用孝文帝巡遊嵩山之機,與左右密謀反叛,回都平城。事發,孝文帝大義滅親,廢太子為庶人,隨即毒殺,表現了他定都洛陽和推行漢化改革的決心。

一位偉大的少數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第二步,是制定嚴厲的措施改革舊風俗。主要內容禁胡服胡語,改姓氏,定族性,主張胡漢通婚。也就是姓氏、語言、服飾一律漢化,胡漢通婚用血親勾連。孝文帝帶頭,鮮卑八大姓貴族率先示範。鮮卑人多複姓,若不漢化,很容易區分民族畛域。孝文帝遷都的第三年,下令改姓漢化。改帝族拓跋氏為元氏,貴族八大姓,丘穆陵氏改為穆氏,步大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賀樓氏改為樓氏,勿忸於氏改為於氏,紇奚氏改為嵇氏,尉遲氏改為尉氏。其他鮮卑百姓也一律改姓,同時改籍,以定居地為籍貫,如遷都洛陽的一律改為洛陽籍,死後葬於洛郊北邙山。改姓的鮮卑貴族參照漢士族門閥制度定出流品,建立族譜,嚴禁同姓通婚。帝族帶頭與漢士族大姓通婚。孝文帝推行的漢化習俗改革,對於緩和民族矛盾,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孝文帝漢化改革的第三步,是改革官制及禮樂刑法。北魏建國,官職名稱鮮卑與漢制雜用。孝文帝遷都洛陽,徹底漢化,中央設三公、三師、尚書、中書、四徵、四鎮及九卿等文武百官,地方設州刺史、郡太守、縣令長。相應地,禮樂刑法也一律漢化,如祭禮、喪禮、冠禮等棄舊俗,從漢制;音樂“務正音聲”;刑律罷鮮卑殘酷的“門房之誅”,去愚昧的“裸體之法”。

一位偉大的少數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孝文帝本人徹底漢化,雅愛讀書,手不釋卷,精通五經及百家之學,才華橫溢,善寫文章。史稱,“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後詔冊,皆帝之文也。孝文帝有詩文100餘篇,惜其不傳。他更尊重人才,愛奇好士,情如飢渴;聽覽政事,從善如流;哀矜百姓,不濫用民力;凡所修造,不得已而為之。孝文帝曾巡幸淮南,如在內地,因軍事砍伐樹木,留下絹帛以為代價,行軍不準踐傷稼穡。孝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改革成功屈指可數之一,是有原因的。

孝文帝改革,不僅是要緩和民族矛盾,而且志在入主中原,統一全中國,因而是雄才大略之舉。可惜英年早逝,功業半途而廢。但是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成功,促進了民族的迅速融合,為隋唐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功業可以永遠彪炳於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