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嗎?」,《我不是藥神》引發的「窮病」思考

“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嗎?”,《我不是藥神》引發的“窮病”思考

你一定最近被這部電影刷屏了,就算沒看肯定也早就被鋪天蓋地的信息劇透了。

先感受下這幾句臺詞:

“他才二十歲,他就是想活命,他有什麼錯?”

“他們吃不到天價藥只能等死!”

“人們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所以全世界都在這裡買藥。”

“你可以治好這個世界所有的病,但有一種病你無能為力,那就是窮病。”

“進口藥4萬一瓶,有人買不起;藥販子2萬一瓶也有人買不起,藥神5000塊一瓶,依然有人買不起。”

隨時簡單幾句臺詞,小編看後感到非常痛心!

“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嗎?”,《我不是藥神》引發的“窮病”思考

7月6號上線的《我不是藥神》,隨著觀眾口碑票房一路高漲!

該影片根據陸勇真實事蹟改編,因瑞士特效藥格列衛2萬多一盒,吃不起,陸勇幫助病友買印度200元一盒的仿製藥,被病友尊為“藥俠”。後被捕,後在眾人請願下最終釋放。

專利藥昂貴的原因所在?

根據南方週末在報道中提出的觀點:目前的重點不是藥神,重點是解決神藥。

為什麼抗癌藥會這麼貴?看影片時觀眾也許並沒有瞭解過這種事情,也很少有人去主動關心過抗癌藥的研製。

事實上,藥企在研製藥的時候投入的巨大研究經費,在研製成功是需要進行回本和盈利期。以格列衛為例,製藥公司諾華投資超過50億美元的經費。

而專利藥是存在保護期限的,保護期限內真是專利藥的回本和盈利期,仿製藥在國內我們也稱之為假藥,再過了專利保護期後才能進行合法生產。

根據醫藥行業的行內人透露,每一款研製成功的新藥,其價格與該國的醫療水平和國家醫療支出預備費用相關,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們國家的大量病患是新藥的剛需群體,而國內很難在新研發成功並上市新藥後,及時研發到具有能力與其競爭的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也就只能依靠鉅額的進口藥來維持相關疾病的治療。

所以,藥企是要盈利的機構,並不是慈善機構,只有盈利後才能維持藥企的進一步往下發展研製新藥,盼望藥企對新藥進行降價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了。

仿製藥與假藥是什麼關係?

仿製藥就是指,仿照“專利藥”製造的藥。在在劑量、作用及適應症等方面與原研藥相同的一種仿製藥品。

“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嗎?”,《我不是藥神》引發的“窮病”思考

仿製藥便宜這麼多,是否存在安全問題呢?

依據美國FDA規則,仿製藥必須它仿的專利藥在“有效成分、劑量、安全性、效能、效果(包括副效果)以及針對的疾病”等方面都完全相同”。這在我國叫“一致性評價”。

所以,單從藥效上來說,它必定不是假藥,而是實實在在的真藥和好藥

。但由於印度的拷貝格列衛在我國並未掛號或同意上市,歸於暗盤產品,這才被冠上了“假藥”的頭銜。

這些慢性疾病大多既然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那麼治療“四高”最健康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現代醫學的發達程度讓人們形成了任何疾病不管大病小病都去看醫生,而不是先去思考自身存在的問題,即便看醫生暫時控制住了,但患者往往缺乏長期對自身沒有良好的約束力,導致了病情始終反覆不定,無形中也增加了許多經濟方面的壓力。

也許在生活中多注意保重身體,不要以繁忙為藉口去忽視這個問題,調整好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在精神上,更是在實際行動上去愛惜身體,相信即使得病,也能僅通過生活方式去調整,重新恢復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