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吗?”,《我不是药神》引发的“穷病”思考

“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吗?”,《我不是药神》引发的“穷病”思考

你一定最近被这部电影刷屏了,就算没看肯定也早就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剧透了。

先感受下这几句台词:

“他才二十岁,他就是想活命,他有什么错?”

“他们吃不到天价药只能等死!”

“人们说,印度是穷人的药房,所以全世界都在这里买药。”

“你可以治好这个世界所有的病,但有一种病你无能为力,那就是穷病。”

“进口药4万一瓶,有人买不起;药贩子2万一瓶也有人买不起,药神5000块一瓶,依然有人买不起。”

随时简单几句台词,小编看后感到非常痛心!

“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吗?”,《我不是药神》引发的“穷病”思考

7月6号上线的《我不是药神》,随着观众口碑票房一路高涨!

该影片根据陆勇真实事迹改编,因瑞士特效药格列卫2万多一盒,吃不起,陆勇帮助病友买印度200元一盒的仿制药,被病友尊为“药侠”。后被捕,后在众人请愿下最终释放。

专利药昂贵的原因所在?

根据南方周末在报道中提出的观点:目前的重点不是药神,重点是解决神药。

为什么抗癌药会这么贵?看影片时观众也许并没有了解过这种事情,也很少有人去主动关心过抗癌药的研制。

事实上,药企在研制药的时候投入的巨大研究经费,在研制成功是需要进行回本和盈利期。以格列卫为例,制药公司诺华投资超过50亿美元的经费。

而专利药是存在保护期限的,保护期限内真是专利药的回本和盈利期,仿制药在国内我们也称之为假药,再过了专利保护期后才能进行合法生产。

根据医药行业的行内人透露,每一款研制成功的新药,其价格与该国的医疗水平和国家医疗支出预备费用相关,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大量病患是新药的刚需群体,而国内很难在新研发成功并上市新药后,及时研发到具有能力与其竞争的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就只能依靠巨额的进口药来维持相关疾病的治疗。

所以,药企是要盈利的机构,并不是慈善机构,只有盈利后才能维持药企的进一步往下发展研制新药,盼望药企对新药进行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了。

仿制药与假药是什么关系?

仿制药就是指,仿照“专利药”制造的药。在在剂量、作用及适应症等方面与原研药相同的一种仿制药品。

“我得病了,就得等死吗?”,《我不是药神》引发的“穷病”思考

仿制药便宜这么多,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呢?

依据美国FDA规则,仿制药必须它仿的专利药在“有效成分、剂量、安全性、效能、效果(包括副效果)以及针对的疾病”等方面都完全相同”。这在我国叫“一致性评价”。

所以,单从药效上来说,它必定不是假药,而是实实在在的真药和好药

。但由于印度的拷贝格列卫在我国并未挂号或同意上市,归于暗盘产品,这才被冠上了“假药”的头衔。

这些慢性疾病大多既然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那么治疗“四高”最健康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现代医学的发达程度让人们形成了任何疾病不管大病小病都去看医生,而不是先去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便看医生暂时控制住了,但患者往往缺乏长期对自身没有良好的约束力,导致了病情始终反复不定,无形中也增加了许多经济方面的压力。

也许在生活中多注意保重身体,不要以繁忙为借口去忽视这个问题,调整好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在精神上,更是在实际行动上去爱惜身体,相信即使得病,也能仅通过生活方式去调整,重新恢复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