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武松为何在金瓶梅中变得“很二”?


​​​
将《水浒传》与《金瓶梅》相同的部分对照来看,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但是,《金瓶梅》的作者做了一些手脚之后,武松的英雄形象就彻底改变了,变的“很二”。
  话说武松出差回来之后,发现哥哥武大郎已经死了,就到县里向老太爷告状。老太爷不管,武松便开始实施“暴力犯罪”。
  故事的过程是一样的,但原因却已经被改写的完全不同了!
  在《水浒传》中,武松是找到了证据的。共有三方人:
  1.卖梨子的郓哥,只知道前半场的事,只能提供武大郎死亡前的少量线索。具体究竟怎么死的,他完全不知道。
  2.验尸的何九,保留了武大郎的几块黑骨头,可以证明武大是中巨毒而死;又保留了西门庆贿赂的三千元钱,可以证明自己在验尸的过程中,曾经受到过西门庆的干扰与摆布。
  3.武松以此为据,强行控制了潘金莲与王婆子,迫使他们说出实情,并录了口供,画了押。可以证明武大郎是死于潘金莲、王婆子、西门庆这三个人的合伙谋杀。
  如此,在《水浒传》中,就是证据确凿的。由于“官府不作为”,武松采用暴力犯罪,怒杀西门庆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这一段故事到了《金瓶梅》那里,就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了:
  1.武松自始至终只找到了一个证人,卖梨子的小混混郓哥。
  这个证人,是相关人员中分量最轻的一个。因为郓哥可以证明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可以证明西门庆照武大郎的心窝子踢了一脚。但他却证明不了武大郎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
  2.关键证人何九失踪了。
  《金瓶梅》中验尸的何九,在三天前听说武松要回来,早就逃之夭夭,躲的不知去向。
  3.王婆子这个关键性的证人,武松竟然应付不了她。
  王婆听见武二回来,生怕露了馅,慌忙走过来。
  武二唱个喏,问道:“我哥哥到哪里去了?”
  婆子道:“二哥,你请坐,请坐,我告诉你。你的哥哥呀,自从你走了之后,到四月份的时候,他得了个病,就病死了。”
  武二道:“我哥哥四月几时死的?得什么病?吃谁的药来?”
  王婆道:“你哥哥四月二十头,猛地就害起心疼病来,病了八九天,求神问卜,什么药不吃到?医治不好,死了。”
  武二道:“我哥哥从来就没有得过这样的病,如何心疼就死了?”
  王婆道:“武头儿,话不能像你这样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晚上脱了鞋袜,明天早上不知道还能不能穿。不是很正常吗,哪个能保你常没事?”
  武二道:“我哥哥如今埋在哪里?”
  王婆道:“你哥哥呀,死的时候,家中一分钱也没有,哪里去寻什么坟地?只好抬出去火葬了。多亏了附近的一个财主和你哥哥有过一面之交,还是他赞助的一副棺材。”
  按王婆说的,武松还欠西门庆的人情。
  武二又问:“如今,我嫂子往哪里去了?”
  婆子道:“她少女嫩妇的,又没钱过日子,就嫁到外地去了,很远,很远。只留下你哥哥的这个丫头,教我替他养活。专等你回来就交给你,也了我一场事。”
  武二听言,沉吟了半晌。没话说了。

  经过《金瓶梅》这样一处理,武松就被严重弱化了。
  王婆子他架不住,潘金莲他寻不到,何九也寻不到,骨灰更是找不到半点,全部都泡在池子里。
  没了半点证据。
  仅有的一个证人,郓哥,他也证明不了武大郎是怎么死的。那么,武松告到县里,说西门庆杀人,就真的很难说得通,老太爷当然就不会给他立案。
  老太爷说:“武松呀,你也是个执法人员,你懂不懂法啊,自古捉奸见双,杀人见伤。你那哥哥尸首又没了,又不曾捉得他奸。你如今只凭这小子几句话,就想告西门庆杀人?”
  武松“咬牙切齿,口中骂淫妇不绝”,怎的消得这口恶气,便“要寻西门庆厮打”。
  一冲动,就犯罪了。
  在这种情况下,武松应该按《水浒》中的程序走,先找到何九再说(非常必要的一步棋),说不定一恐吓,何九就会配合他。
  但是,《金瓶梅》中的武松,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取证,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仅仅凭着猜疑、假想,就直接、主动地选择了犯罪!要杀西门庆。这就和《水浒》中被动犯法的“悲剧英雄”不是一回事了。
  因此,小说《金瓶梅》给武松的定位是:
  执法犯法 头脑简单
  《金瓶梅》的作者是不喜欢武松这种人的。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非常的轻视他。
  看武松打虎后,得到的“赏钱”这一段:
  《水浒传》写“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辏的赏赐钱一千贯,赏赐与武松。”
  《金瓶梅》写“知县在厅上赐了三杯酒,将库中众土户出纳的赏钱五十两,赐与武松。”
  这有什么区别呢?价钱不同!
  《水浒传》中的赏钱是“一千贯”,合人民币30万元。你看,这才是与打虎英雄相称的身价!
  而《金瓶梅》的作者很歧视这个打虎英雄,他不改别的,偏偏把赏钱改成“五十两”,合人民币才1万5千块钱。

  这个打虎英雄根本不值钱,也就一农民工的身价。和水浒中的武松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