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健脾,先化痰

欲健脾,先化痰

中醫言脾必賅胃,所以往往脾胃並稱。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而來。因此,脾胃是人體一切物質與能量的源泉。

《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意思是,脾五行屬土,主宰著中央,常常在四個季節長養四髒(即肝心肺腎)。可見脾在人體的地位不同一般,就人後天而言,五臟的作用不是平等,脾尤高出一等,如同計算機的芯片,飛機的發動機。

欲健脾,先化痰

脾胃好,氣血足

金源是大家之一李東垣認為,脾胃有病,百病乃生。中醫發病學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從五行看,脾胃居中央,心肝肺腎居四維,這樣就是脾胃在內,為正氣,四維在外,抵禦邪氣。所以人體的正氣來自脾胃,脾胃健旺,正氣充足,邪氣不可干犯。脾胃在內,居中,《中庸》也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中氣是天下根本,人的根本也是脾胃。

脾與胃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李東垣《脾胃論》說:“胃既病,則脾無所秉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脾屬土,惡溼。因此,脾之病,皆有溼生。溼聚為痰,所以健脾當先化痰。健脾的方法很多,諸如燥溼健脾,益氣健脾,滲溼健脾,養陰健脾,溫陽健脾,芳香健脾等,綜合起來,就是兩種,即益氣健脾和化痰健脾。

欲健脾,先化痰

脾胃虛弱,百病乃生

水、溼、痰,為一源三歧,同出而名異。如果不化痰,但用黃芪、白朮、山藥、扁豆之類,有閉門流寇之弊,如同一個杯子裡,有半杯汙水,再倒進半杯清水,反而成了一杯子汙水。一般地,痰去脾自健。中醫最常用的化痰藥,當屬半夏,《藥性論》記載:“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醫學啟源》記載:“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雲,燥胃溼,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欲健脾,先化痰

生半夏

這裡都談到了半夏的健脾作用,而半夏的健脾正是通過化痰來實現的。儘管半夏在《本經》中寫到的藥性平胃辛,這是指半夏的生藥性味,實際上半夏在煎煮後,藥味是甘淡的。筆者曾經嘗試過大劑量生半夏(50g)煎服,得出來的結論,無論是生半夏、生南星、生附子,象大蒜一樣,生的時候是辛味,熟的時候是甘味。中醫認為,甘淡入脾,也能解釋為什麼半夏有健脾的作用。

中醫健脾名方六君子湯,就是四君子湯基礎上,加上了化痰的半夏、陳皮,正好是四君子湯益氣,二陳化痰,相輔相成,健脾不助邪,化痰不傷正。非常適合於脾虛夾痰者服用,若是體實者,單用二陳湯即可,痰去胃和。

欲健脾,先化痰

脾胃

健脾與化痰常相須為用,只不過根據體質的強弱與痰溼的輕重,斟酌其分量多少。但是有實無虛者,單用化痰;有虛無實者,單用健脾。微妙在心,不可不察。

欲健脾,先化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