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洋童書」已經霸占了孩子們的閱讀世界!

你可能不知道,“洋童書”已經霸佔了孩子們的閱讀世界!

  從小孩子愛讀書,這是父母最驕傲的事。

  古人云,“兒大詩書女絲麻,公但讀書煮春茶。”浩蕩家風也好,家國情懷也罷,在耕讀傳家的中國,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早早讀書、多多讀書。因此,面對卷帙浩繁的童書,雖然裝幀精美而價格不菲,家長們還是挺捨得掏腰包的。

  不過,有個現象叫人深省:最近,據《半月談》報道,美國的《貝貝熊》《大衛,不可以》、法國的不一樣的卡梅拉》、比利時的瑪蒂娜》……有娃的家庭,對這些書就算不能“如數家珍”,肯定也會十分“面熟”。在孩子的低幼啟蒙階段,從繪本、橋樑書再到科普讀物,“西餐”式童書早已成為孩子們“餐桌上的主菜”。

  文化多元,價值參差。偶爾看看西方的童書,當然算不得洪水猛獸。只是,“西餐”再是美味難擋,但一日三餐盡是“西餐”,對中國孩子而言難免營養失衡。都說書本是文化的載體,當我們的孩子瞭解聖誕多過春節、喜歡麵包超過餃子、熱衷國外習俗勝過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又能從何而來呢?

  這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一方面,中國人喜歡讓孩子從小讀書,家長們對童書也是捨得投入;另一方面,童書市場盆滿缽滿,也不是虧本的買賣。比如開卷數據發佈的2017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少兒圖書佔圖書零售市場的碼洋比重達24.6%,動銷品種為25.93萬種,參與少兒出版的出版社有556家。有剛需、有銷路,為什麼就是沒有鋪天蓋地的專屬於中國孩子的“國產童書”呢?

  這個問題,大概有點類似若干年前我們糾結的“為什麼沒有好看的國產動畫”一樣。說到底,無非兩個原因:一是寫書的根本不懂孩子。既不去研究兒童的身心特點,閉門造車;又指望站在道德高地,指手畫腳。喪失了貼近性與可讀性,說教式的“童書”自然騙不了孩子的眼睛。業內人士吐槽說,“有作家跟我說過,自己寫出來的書不給自己的孩子看。”面對虛假而矯情的“假童書”,其實家長和孩子都不傻。

  二是缺乏對童書發展的產業支撐與支持性政策。據說也有相當一批兒童文學作家成立了工作室進行童書的批量生產,一年產量高達一兩百本,出現了很多概念化、同質化、貼標籤式的作品。濫竽充數多了,市場就被玩壞了。尤其是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如果作家們在“10萬+”的風口浪尖停不下來,孩子們是註定看不到走心的童書的。因此,童書市場的山寨抄襲之風不能禁絕、童書領域的旗幟標杆不能確立,就難有健康有序的發展格局。當然,也不能排除“國內原創作品版稅較高、而引進版圖書版稅較低”的功利考量。出版發行領域如此“拿來主義”,才更需要宏觀調控及時引導、合理佈局。

  由此觀之,原創力和市場力,這是中國童書出版從“中國加工”走向“中國製造”要解決的兩大難題。

  工業領域的“中國芯”是國之重器,童書領域的“國產書”亦是奠基之本。此前,教育部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地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引導青少年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文化觀,增強榮譽感。事實上,基於本土本國的傳統文化認知,當從孩子接觸的第一本童書開始。在童書中認識二十四節氣、在童書中瞭解五千年曆史,在童書中傳承核心價值、在童書中學習風俗習慣,點滴濡染、教化育人,這樣的孩子,才會從生物基因到精神血液,都流淌著“中國”的因子。

  “小人書”裡有著大世界,多為中國孩子編寫屬於他們的童書,家長們儘量多挑選些接地氣的童書,我們的孩子,才會把根紮下、把心留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