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发生后,侵华第一人石原莞尔为何大骂首相近卫文麿?

“此时应断然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一线,近卫(文麿)首相亲飞南京,与蒋介石促膝长谈,解决日中之根本问题。”

七七事变发生后,侵华第一人石原莞尔为何大骂首相近卫文麿?

七七事变,占领卢沟桥的日军

1937年7月,日本“中国驻屯军”在北平郊外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但在海的彼端,日本著名的战略家石原莞尔却突然提出,应尽快促成两国首脑会面,谋求尽快解决“事变”,恢复和平。他还留下一句经典评价,可谓一语成谶:“对华战争的结果,将危如西班牙战争中的拿破仑军队同样,陷入沼泽而成破灭之伏笔”。

当然,石原莞尔并不是什么和平使者,事实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正是时任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在背后策动,这也成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关键性事件。他本人靠着这份“军功”而逐步晋升,到1937年已经晋升为参谋本部第一部长、陆军少将,掌管全国军队的调遣,进入高级军官行列。

一位军国主义时代的开启者,为什么会在“七七事变”这个关键节点要求“事变不扩大”呢?这就需要解析“军国主义”与“事变不扩大”的深层含义。

·上位企图:以军统国的思想基础

根据战后日本政府发布的官方见解:“军国主义”以侵略扩张作为主要目的,并将一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组织为战争而服务。

但按照这一定义,1937年的日本并未完全实现“军国主义”体制:日本议会存在大量民主政党,经常反对军队预算的无底线扩张,妨碍日本军队的扩张速度;不少政治家对纳粹思想持反对态度,政党元老西园寺公望就给首相定下一个严厉标准“近法西斯者绝对不可”;没有哪部法律允许政府强行动员国民、强制征收工业设施备战,军队与民间的勾连程度也不够高。军部的扩张思想首先会受到政府内的政治家拦截,随后会在议会里被政党攻击,效率自然会降低下来。总体而言,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并没有成型,这也是1937年“石原小团体”的努力方向。

七七事变发生后,侵华第一人石原莞尔为何大骂首相近卫文麿?

石原莞尔

所谓“石原小团体”,是石原莞尔在关东军期间志趣相投的政治盟友,均热心于对苏联作战。1935年底,石原莞尔联络南满铁路公司的宫崎正义、十河信二(后来的“新干线之父”)创立“日满财政经济研究会”,研究认为到1941年之前,日本必须要准备好对苏联全面开战。这就需要“根本革新”整个日本的政治与经济体系,形成各种制度与各项产业支撑军队发展的“总体战”体系,建立“高度国防国家”。

时代的动荡也让石原莞尔看到希望:1936年2月26日,20余名青年将校主导上千士兵发动军变,暗杀多名政府高官,造成内阁解体;虽然军变最终遭到镇压,但新成立的广田弘毅内阁却全面倒向军部,宣布以“广义国防国家”与“准战时体制”等军国主义体制为日本以后的“国策基准”;1937年2月,由于无法调和议会第一大党“立宪政友会”与陆军之间的军费预算之争,首相广田弘毅宣布解散内阁;随后陆军大将林铣十郎接任首相,在3月31日强行通过高额的军费预算,此举虽然满足陆军利益,却遭到政党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在6月4日再度解散内阁。两任内阁都极为短命,使得日本政府无法做到政令通达,高层政治陷入一片混乱。

也就在6月,“日满财政经济研究会”提出一份《政治行政机构改革案大纲》,提出应以伪“满洲国”的“协和会”为“政体改造”目标,建立“一国一党制”。所谓“协和会”是石原莞尔在1932年一手炮制的政党,其政党总部直接把控伪“满洲国”高层政治,分会更是遍布整个伪“满洲国”境内、掌握着各地方政府的实际权力,是日本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石原莞尔看来,如果能在日本复制这一制度,将林林总总的政党都集中为“日本国权社会党”,便可达成“一国一党制”,消除阻碍军国主义的政党势力阻挠。

在石原莞尔看来,既然要实现自身的政体改革思路,就必须要维护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他尽全力想要阻止事态扩大化。不过他并没有想到,新成立的近卫内阁却对“不扩大化”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

·军事扩张:“不扩大派”走向颓势

近代日本先后挑动“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但高层政界对数起事变的官方态度都是“不扩大化”;而最终结果上,军队一次次突破“不扩大化”方针,走向“扩大化”。

从字面意思来看,“扩大化”与“不扩大化”两种思想的区别在于是否扩大战争范围;但从实际情况看,“扩大化”主要是寄希望于以武力扩张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扩大化”则是认为武力扩张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在武力扩张的同时还必须搭配使用外交手段。

后一种解释也恰好符合“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军政各界的实际行动:7月9日,日本内阁发布“不扩大化”方针,中日前线军队在7月11日达成停战协定;但与此同时,日本参谋本部马上从国内抽调3个师团前往华北地区,力求保持对中国军队的战略优势;近卫内阁则迅速在7月26日为陆军增加9700万日元的预算。7月28日,第一批抵达华北的日本陆军进攻北平南苑,并在8月1日占领整个平津地区。应该说,对于日本高层而言,仅仅占领平津地区就已经算是“七七事变”的“不扩大化”处理,正如陆军大臣杉山元所言:“所谓不扩大,只是避免全面战争,而不是不顾皇军的威信”。

但即便是这种不完整的“不扩大化”,也随即走向崩溃。

石原莞尔数度提及“早期和平”论调,以防陷入战争泥沼之中。近卫文麿一开始对这种思路还算认同,派人与南京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取得联系,并派特使前往上海。但由于日本海军阻挠,特使被日本宪兵扣押在境内不许出国,性格软弱的近卫文麿最终打消念头,不再提及与蒋介石会面一事。石原莞尔一气之下大骂“遇此危机而优柔寡断,灭日本者近卫也!”

七七事变发生后,侵华第一人石原莞尔为何大骂首相近卫文麿?

近卫文麿

海军敢于阻挠和平工作,自然是有蠢蠢欲动之心。8月13日,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开始进攻上海的中国军队,战争不可避免地走向“扩大化”;到8月14日,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公开声称:“事态不扩大主义已经消灭了,打到南京去,海军将做应做的一切”。随着“淞沪会战”拉开序幕,8月17日,近卫内阁决定放弃“不扩大化”方针,日本一头扎进全面战争的牛角尖中,石原莞尔相对“过时”的思想自然让他站在了整个日本军队的对立面。

虽然外界已经不再能提供一个稳定环境,但石原莞尔依旧希望在“不扩大化”与“扩大化”之间寻求平衡,随即建议成立“大本营”。按照1893年《战时大本营条例》规定,大本营是战时日本最高统帅部,由参谋部门负责指挥协调陆海军各项事务。只要能够成立大本营,军部就能够以“天皇统帅权”作为后盾,将属于内阁及政府的权力窃取到参谋本部,实现“以军统国”的国家体制;而石原莞尔正是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直接负责陆军作战计划制定工作,自然能够直接决定是否“扩大化”。

石原莞尔的计划虽然很符合日本军部要求,但他的“不扩大化”主张却遭到以东条英机为核心的“军中央派”强烈反对,“大本营”成立一事反而以“目前不处于战争状态”(中日双方均未正式宣战)为由推迟下去。这一期间,“石原小团体”的浅原健三、十河信二先后遭到宪兵调查,石原莞尔面临着极为险恶的政治局势。

经历一系列打击,石原莞尔在军队中失去地位,9月6日,石原莞尔被迫签署命令,允许日本陆军增兵上海;而到9月27日,日本军部内部改组,石原莞尔离开参谋本部,被降职到关东军担任副参谋长,从此淡出主流军界。

·终局:“近卫新体制”

有别于石原莞尔力求以“不扩大化”作为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首相近卫文麿却恰恰相反,反而以战争“扩大化”作为走向“一国一党制”的基础。

1937年10月,日本政府设立“企画院”,负责取缔自由经济、建设统制经济;11月,日本废止《战时大本营令》,新发布《大本营令》,明确提出“大本营”可由天皇发动“统帅权”在非战时设立;1938年4月,日本颁布《国家总动员法》,并从5月开始引入“战时经济体制”。最终到1940年6月,近卫文麿发布《新体制声明》,将众多既有政党合并为“大政翼赞会”,其成员在议会之中占据绝对多数。如此一来,军部的扩张思想便能够顺利通过政府形成决议,并迅速在议会中获得多数赞成,日本军国主义体制正式建成。

但到这时,石原莞尔这位“昭和陆军的异端儿”早已被东条英机排挤出军界,只能以预备役军人身份出版军事著作。也正因为与东条英机有矛盾,石原莞尔虽是“九一八事变”的肇事者与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胎动者,却在二战之后逃脱美军审判,得以颐养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