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坚信冷兵器时代步兵在平原地带能打过骑兵,这是真的吗?

用户126359409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既然想要架空那就不妨根据现有的军事知识推演一下。

首先,题主设置的步兵武器配置就不够科学:两千盾,一千长矛,三千剑。实际上古代战争中,盾与长矛、盾与宝剑,甚至盾、剑、长矛乃至弓箭都是可以配置在一个士兵的身上的。诸如唐代关内道府兵,目前尚存的图片与想象图就表示有部分府兵就是“三重任务步兵”:既可以使用步弓(携带20到40支箭),又可以使用长兵器(如陌刀与长矛),还携带比较短的横刀用于近战;而罗马帝国军团重步兵则选择了携带两支标枪(一支长,一支短,在不需要投掷的时候可以作为长矛防御骑兵)、一支短剑、同时装备有一面大盾。

题主所说的八千步兵中有两千人只携带盾牌,而另外四千人又不携带盾牌只有长短兵器,就在本质上违背了古代步兵攻守兼备的原则。不仅难以布置战列,而且在实际战斗中,题主排列的部队军阵阵型的完整性一旦遭到破坏,怕是会遭受到惨烈的伤亡——盾牌兵根本没有办法进攻,而拿着宝剑长矛的又根本没有办法防御。

因此,如果题主能够将这八千步兵换成“双重任务步兵”,比如宋朝普遍存在的身着步人甲的禁军,身着重甲,配备步弓,使用刀盾,部分猛男可在刀盾的基础上加配长兵器诸如长矛、三尖两刃刀等等——这样的步兵在平原上同大多数古典骑兵交手大概率不会吃亏——根据《西方战争艺术》的观点,重骑兵难以对抗结阵硬抗的重步兵、弓骑兵难以对抗步弓手,题主的这八千步兵可以用步弓压制草原民族的弓骑兵,用长枪方阵加上盾墙来阻挡重骑兵冲阵,只要捱到天黑,差不多就能喘一口气了——古典军队的夜战能力普遍较弱,而战斗力相对独立的骑兵夜战能力更弱。宋军同契丹、西夏的多次交手,都是这样捱到了敌军的撤退,当然题主的这八千重甲步兵由于过于笨重,骑兵在突击失败后撤时题主也没法率兵追击,只能打成击溃战,这是古典时代步、骑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那就没办法了。


军武次位面

这种说法是对是错?南宋端平元年,即1234年的南宋王朝,是很有发言权的。

那年的南宋军事,正是特别扬眉吐气的时候,刚刚和北方蒙古一道联手,灭掉了死敌金国。而且和当年“联金灭辽”时的糟烂表现不同。南宋军队打这一仗,表现是相当出彩,武仙武天赐等金军主力,都是被南宋一口气打灭。攻克金国最后都城蔡州时,也是南宋军队出力最多。虽然依然缺马,但此时的南宋步兵,确实是一个战斗力空前强大的时候。

于是刚过把瘾的宋理宗,也就生出新念头:趁热打铁,把北方失地收回来?

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但是宋理宗却想的太简单:毕竟刚刚打完了联蒙灭金战役。物资后勤粮草都需要补充,骑兵准备也严重不足,根本不是打大仗的时候。深入到中原腹地的平原作战,步兵为主的南宋军,能否顶住蒙古骑兵?可是宋理宗眼里,这些都是浮云——收复失地天经地义,南宋军队实力强大,就这么定了。

结果,在满朝的反对声里,南宋全子才赵葵赵范等人的部队,陆续收复了洛阳开封

。但蒙古军这边,是有秩序的撤退,就是要用机动性来拖垮宋军。果然,当宋军徐敏子部抵达洛阳时,蒙古骑兵就切断了洛阳的补给线,缺粮的宋军陷入慌乱中,毅然突围的徐敏子,在洛阳城外与蒙古军血战,饿着肚子作战的宋军,在没有骑兵的情况下,毅然以步兵方阵,斩杀蒙古骑兵四百多级,艰难冲了出来。

可是,即使战斗力强大,两条腿的宋军,还是跑不过蒙古军。蒙古骑兵并不和宋军正面交手,只是一路尾随,不停袭击,用骑射来消耗宋军。断粮的宋军一路突围,一路伤亡惨重。最后跑回南宋的,只有三百多人。宋理宗满以为“步兵能在平原获胜”的“端平入洛”行动,就这样遭到惨败。


由此可见,单看纸面实力,就推断步兵可以战胜骑兵?显然不够!

因为战争,比拼的是双方的综合作战素质,不止是双方摆开了阵势,堂堂正正的对阵。冷兵器时代,没有骑兵的优势,就意味着没有机动力,就算打的赢也跑不赢,打得起却拖不起。“端平入洛”的惨败,正是这个差距的直接体现。

我们爱历史

相同数量的骑兵打步兵基本没有悬念。假设八千骑兵中有四千轻骑兵,手持马刀,长矛,身披皮夹。三千重骑兵,手持马槊,狼牙棒,腰佩弯刀便于防身,身披铁甲或锁子甲。剩余一千弓骑兵,不着甲,手持一柄短弓,两壶剑(共20-30只),腰佩弯刀。战时,步兵再平原列阵。盾牌手列于阵前,长矛手次之,近战兵居后,严阵以待正前方的骑兵大军。骑兵部队先排出五百轻骑兵快速靠近步兵方阵进行侦查,发现对方的振兴配置,报告给主帅。主帅派出所有弓骑兵,分两组,一组五百人,迂回到敌人两翼薄弱处放箭。三千重骑兵分三组,每组一千,置于阵前。四千轻骑兵分两组,一组分两翼置于重骑兵后,一组为后备军。战斗开始,两队弓骑兵突然出现在步兵方阵得两翼,向其冲去。方阵两翼的长矛兵与近战兵立刻收缩阵型,准备防御。这正中了弓骑兵们的计谋。弓骑兵们在冲到距离方阵大约20米时,突然拉弓放箭。密集地箭矢雨点般的落在了甲胄薄弱的近战兵和长矛兵身上。两壶箭射完,对方数百人被射死,近千人背射伤,两翼损失严重,阵型大乱,步兵主帅不得不抽调部分阵前力量去弥补两翼的空虚,重新列阵。此时机会来了,骑兵主帅命第一组一千名重骑兵手持马槊,高速正面冲击敌军。一千骑兵挺着三米长,十几公斤的马槊,拍成一列冲向敌军正在重新布阵的第一线。马的速度加上槊的破甲能力很快将前几排冲的七零八落,骑兵们的槊也因为巨大的冲击力折断了不少。但他们并不恋战,未等敌人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便立马逃走。步兵们收到了第一轮的冲锋,士气极受打击,个别的士兵开始溃逃。大部分士兵开始重新列阵。但是未等他们缓过神来,重骑兵们的第二轮重逢便到了,前阵又被冲的七零八落,接着是第三轮…。第三轮过后,三组重骑兵合计两千余人拔出马刀,端起狼牙棒,向已经几乎失去了防御能力的步兵方阵发起了近战。接敌后,将军命第一组轻骑兵迂回到敌人后侧,进行包夹。此时步兵们正在全力推抗正面的重骑兵,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后方已经出现了两千轻骑兵,这两千人闪电般地贴到了方阵的后阵,肆意的砍杀这些只拿近战武器的步兵们…。这毫无疑问是最致命的一击,也是最后一击。前阵的士兵们看了同伴们一个一个倒在了闪着寒光的马到之下,听见了后阵同伴们绝望的惨叫声,自己腹背受敌,便无信再战,全体步兵瞬间土崩瓦解,四散溃去。但是骑兵主帅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他命剩余的两千轻骑兵进行追击,剩余的步兵们将像麦子一样被收割殆尽。


用户6333285827

不会有骑兵将领会让他的部队直接去冲击步兵阵的。古人都讲究“骑射”,骑马与射箭是绝对不能分家的,没有弓箭的骑兵战斗力直接减掉80%。

古代骑兵打步兵的战术就是用比较松散的队形呼啸过来,放箭袭扰,然后撤去,而步兵则只能原地挨打。如此往复,什么时候步兵的军阵被射崩溃,开始混乱逃跑,骑兵再追击收割,而战争中大规模的伤亡都是出现在这个阶段

前几天有文章写明军与蒙古十几万人的对决,打了一天只死了几十个人,然后包括作者在内都说这是笑话不可能。实际上这个现象再正常不过。如果你认为古人打仗是上来就干死了拉倒,这是不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当时的情况就是蒙古军在那里袭击骚扰,不断的冲过来放箭。而明军由盔甲、盾牌、战车构成严密的防御,也肯定是用火器驱离了蒙古骑兵,自己始终保持了阵型,没出现混乱。明军与蒙古双方的将领都是千年的狐狸,谁都没给对方机会,所以逗了一天,谁也没强攻硬打,自然没有出现大量伤亡。

骑兵最大的优势仍然是:机动。而机动包括战术机动和战略机动。在战场上不断的袭扰对方,这是战术机动。而骑兵真正的可怕是战略机动。

今天这里出现两万骑兵,你组织动员了军队去防御,两天之后他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没有防御的地方,烧杀一通,等你救援的军队急急忙忙走到半路,他又很可能杀出来给你个伏击,不会有骑兵傻到冲击步兵完整的军阵的。

所以,步兵对骑兵,是完全的、绝对的劣势。而汉可以打败匈奴,明可以打败蒙古,都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支比敌人还要强大的骑兵部队。

谈骑兵,蒙古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个世界上的真理,一定是最简单、最朴素的,军事理念也是如此。蒙古人打遍天下的秘诀战争对于蒙古人来讲是一种生存、生活方式,跟汉人种地没有区别。在蒙古人眼里战争只是一场生意,而生意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成交。一切的行为,都围绕着成交这个唯一目的,而这个成交在战争中就叫:胜利。所以蒙古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着最后的胜利进行。

那别的民族不也是这样吗?不是,绝对不是。其他的民族在面对战争的时候,往往都掺杂进去许多东西,譬如:尊严、面子、形象。

蒙古征日本的时候,日本的武将还保留着通名报姓,单挑的习俗,还跑到蒙古人面前叫阵,结果被乱箭射死。欧洲的骑士也是一样的道理。到了中国,内涵就更丰富了:内斗、铲除政治对手、趁乱捞好处... ...

就像毛主席说的,战争的基本原则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看着简单,却是古今中外的战争中很多统帅做不到的。

蒙古人在打仗的时候想的很少,你在那列队,我就骑马过去拿箭射你,射完我就跑,你追,我就回头不停的射你,你不追了,我再回头骚扰你,打不过我就跑,你崩溃了我就追。这里要是不好打,立马撤出,换一个地方去骚扰。就是这么不要脸。为什么有这种战术?因为压根就没有所谓的面子那个概念。跑,不丢人,打输了,被人把脑袋割下来才丢人。

中原王朝在战争中大规模的伤亡大都出在撤退、崩溃的阶段。而在硬碰硬对打的时候,伤亡并不会很严重。而撤退,绝对是战争中最困难、最高端的操作。但是,以中国历代王朝的脾气,在和平时期练兵,哪个武将敢练练撤退?这些文官得疯喽,汉家尊严何在?所以,历次战争,中原王朝军队,前锋一个失利,就容易变成无组织的溃败,然后变成大屠杀。

蒙古人打不过就跑,没有心理负担。而这种最简单最朴素的认识,才是战争最高的真理。

现在,答案就出来了吧,你什么样的步兵能打败这样的骑兵?


锐视觉何老师

你这对抗压根就不公正啊,两边的成本差太多了。步兵就算装甲良好,也和具装骑兵的成本没法比。

不过就算这样,也不是说就没办法了,步兵要是补给没问题,深沟高垒好了,八千骑兵没什么好办法。

步兵和骑兵的差别,注定步兵是防守的一方。要是双方都装甲很好,那你步兵全选长枪大戟吧,弄个七千的装甲长矛兵,一千的弓箭手,足够了,没谁傻到和骑射和步兵对射,太吃亏了,你这边弓箭手多了也没用,对装甲好的骑兵没多大伤害。就步兵密集阵型对着骑兵,步兵要高强度训练过的,不然维持不住这种阵型。骑兵也没好办法的。

要是双方都很屌丝,没什么装甲,那就按照你的配置,其实也不怎么吃亏。

然而,骑兵的优势就是机动性,他们看你难啃,肯定不会上的,会和你磨,找到合适机会再进攻。你又不可能用步兵去冲击骑兵,够不到不说,阵型一乱就是末日。

所以,纯步兵真的打不过骑兵,除非骑兵指挥官是个菜鸡。


寻常味

如果战术运用得当,步兵的确有可能击败骑兵,但这也是有条件的。一般语境下,指的是古典重步兵,什么叫古典重步兵呢?就是那种传统的长枪大戟方阵,并且还要辅以重甲,战车拒马以及持续的有效火力输出——冷兵器时代主要是指弓弩了。即使这样,这也只是一种防守反击的打法,把自己当作一块礁石,让敌人像海浪一样一波波扑上来再一波波撞得粉碎。

古典重步兵方阵

而且,就算整装的重步兵方阵,对上人马俱装的重骑兵,胜负也在两可之间。因为重步重骑,说到底,装备拼到尽头,就要拼意志了,几百上千的重装骑兵冲起来那是真正的万钧之势啊,能不吓尿就已经是合格的士兵了。

步骑搏杀

题主说的,平原地带,步骑遭遇战,就依你说到的装备来看,并不是很有效的对付骑兵的装备。两千弩,一千矛,好像数量也不少,但是考虑到对方的机动性——很有可能打你四面的。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守四面呢?

两千弩,一面放五百,如果再考虑到保持持续射击的需要,实行三段击,好,五百除以三,一次只能射出一百六七十支箭,假设能射两轮,一千支箭。对方可是有八千骑兵啊。

转瞬敌人扑到近前,我们该上矛了。一千矛,守四面,一面两百五,而单层长矛阵显然是无法抵挡重骑兵冲击的,我们最少要分两层吧,正面两层两百五十支矛以大盾为依托摆好长矛阵。

好吧,在背后弓弩手的支援下我们抗住了敌人的第一波冲击,然后残余敌军迅速向战场两侧撤离,而第二波敌人又冲上来了。我们抓紧时间重新整队准备迎接第二轮冲击。如是者三,我方矛阵基本就被消耗到没有组织性了。

敌人第四波冲击又来了,我方组织剑手与敌人进行近身肉搏战,然而缺少方阵依托的剑手是无法与敌人骑兵进行正面决战的,很快我方阵被突破一面,敌方骑兵冲入阵中,然后被我方阵内其他士兵陷住,双方展开白热化的厮杀。而这时敌人的剩余骑兵从四面一起发动了攻势,内外夹击下,我方方阵迅速崩溃,然后在溃逃中被敌人斩杀殆尽。大体就这样子了。


新茶老酒聊点儿历史

首先要遵循一个常识,养一个普通骑兵成本约10个步兵,养一个重甲骑兵(人马具甲)成本是5个骑兵,一名重甲骑兵配置的马匹就需要4、5匹。有人测算过,以中国之力也养不起一只万人的常备重骑兵,重骑兵最多的金国举国之力拥有5000铁浮屠(耶路撒冷十字军也只拥有几百名重装骑士,就能统治四世),在古代重甲骑兵的战斗力相当于现代坦克。所以步兵打骑兵的原则是以多打少,同样数量步兵战胜骑兵,除非是有地形、士气和指挥优势,如楚德湖战役诺夫哥罗德5000步兵,利用弓箭将条顿骑士团4000人击退到结冰湖面,重骑兵的重量将冰面压塌,大获全胜。

所以中国历史上遇到的威胁绝大多数是装具骑兵或轻骑兵,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仍据有河套产马区,或可以通过交易来获得马匹,中原王朝一旦拥有骑兵,周边游牧民族威胁就不足惧(汉族在兵器、盔甲、弓弩制造领先游牧民族)。到石敬塘割让幽云16州,中原王朝彻底失去了骑兵,面对辽金夏元的军事威胁。两宋依然对抗骑兵近3百年,说明兵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是能战胜骑兵的,不过要有以下条件:1,步兵必须是严格训练的重装步兵,拥有严明的纪律号令统一,战阵变化熟练,毕竟长矛大盾是骑兵无法逾越的长城。2,步兵拥有超越轻骑兵弓箭射程的强弓劲弩,对于轻骑兵的侧翼掠杀,这是必要条件。3,步兵守住阵地不难,但最多只是不败,要取胜必须拥有骑兵,不管数量多少,都能给敌方造成威胁。



英国长弓手是世界闻名的射手,射箭前习惯将 箭插入土中,敌军中箭会因细菌感染而死。

《襄阳守城录》有很详细的介绍:探闻得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谍知虏人乏箭,每来打城,潜拾城上所射在地之箭,复射入城。公下令弓箭不许放一枚,恐为虏用。却 于此弓箭手并枪牌手刀手内取问逐人,愿改弩手者,听每人支钱三贯,遂得所改弩手三千余人,增于城上。大意是得知金军最怕弩箭,射中马会穿透马腹,射中人则穿透重甲。金军缺箭,每次攻城靠拣襄阳守军射的箭,回射守军。将领下令不准放箭,怕被金军所用,因为金人没有弩,守军将弓箭手重新训练成弩手,得到3000人增强城墙防守力量。



南宋重甲步兵,拥有世界最先进铁甲和弩箭。

宋军拥有世界上最强悍的重甲步兵(选身材高大强壮的厢军编入禁军),以及世界防护能力最强的重甲明光铠,全重重达30公斤,由1800多片铁甲组成;宋军神臂弓是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弓,威力巨大,有效射程240多步,远超金人骑兵射手,宋军对决金人骑兵方阵战术是:方阵外围一圈特制长矛兵,用来抵御骑兵冲击,第2层为斧头兵和砍刀手,专砍马腿,阵中全为神臂弓手(1个方阵神臂弓手比例为90%以上),金兵一旦靠近,则万箭齐发,相当于后来的排枪方阵对付骑兵冲击,面对这一战术金人不能得胜。


金兵铁甲重骑兵
铁浮屠。

总之,步兵对抗骑兵并非没有胜机,不然两宋也不会在辽金蒙的骑兵压力下生存数百年,只是太难太难,金人虽然拥有骑兵、重甲骑兵,但是人口太少,满打满算能出动10万人,打了几十年没见少人,说明说岳传、南宋岳飞传的杀敌数字,特别是岳飞500人大败10万金兵,实在不亚于抗日神剧。缺少骑兵的军队,唯一机会是利用大城高墙、江河山岭、强弓劲弩,大量的杀伤骑兵,才是取胜之道。烟酒阁原创文章,感谢点赞与关注。


烟酒阁大学士

以你步兵的这种配置,我可以告诉你,除非骑兵的指挥官是傻子,否则死的肯定是你。

我们先设定一下先决条件,双方都没有紧急任务,战场足够大,粮食都够吃。

步兵主动出击就不要想了,放风筝骑兵估计都不需要死人,等你队伍拉长,少量重骑兵就能把你打散,轻骑兵一阵砍杀基本死翘翘。

那么就死守吧,于是骑兵只要把你们包围起来,轮番射箭,骑兵是移动靶,步兵是固定靶,步兵有盾牌保护,但盾牌只有2千,而你的兵力是8千,一面盾牌肯定护不住4个人,所以肯定有很多人处于无防护状态。想要射死一个骑兵需要放很多箭,而骑兵出击一次可以放两支箭,8千骑兵分成8队围着你日夜轮番骚扰,只要一天时间,就算射不死你多少人,你差不多也累趴下了。

就算你神射手多,盾牌大,还有7千步兵。而骑兵也剩下7千,这时候集中3千兵力重点突破,剩余4千四面骚扰,让你不敢调集太多兵力重点防守,只要对准枪兵不多的地方冲。疲惫的步兵能防得住吗?

战场上掌握主动的一方肯定有优势,哪怕人数是你一半都玩死你,何况人数一样。

不要抬杠什么地形有利,骑兵无法展开什么的,那样的地形还去跟步兵打的指挥官不是傻子也是250,给他什么兵种都是死。


笔王

首先还得存在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装备差不多,这里要说下汉武帝年间李陵部5000人且是步兵,配置少量的战车,对手是匈奴单于带领的8万骑兵。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李陵是用战车围城一圈,以弓弩防御,一度打的匈奴单于要撤军,后来出了叛徒,告诉匈奴单于汉军箭矢将尽,结果就有了后来的李陵被俘投降。这个战列令人称奇,如果不是出现了叛徒导致李陵被俘,这李陵估计会被后世称为继卫青霍去病后又一天才名将,不过根据现代考古发掘提出了个可能,就是当年汉军基本使用铁制兵器,包括汉军的防护服也是用铁片互叠制成的金缕玉衣,而当时的匈奴人还在大量使用青铜箭簇,身上所穿的也是平时所穿的动物毛皮制的衣服,青铜箭簇很难射穿汉军的铁制防护服,而汉军的铁制箭头却很容易刺穿匈奴的皮质衣服。而在没有装备差距的情况下(当然这个脑子也得差不多),步兵是很难赢骑兵的,主要是机动性的原因,追不上自然谈不上消灭。有的人说步兵方阵能击败骑兵,的确那种几米长的长矛往外一顶,把自己弄的跟个刺猬似得,然后里面一层层盾牌把自己弄得跟个乌龟似得,如果骑兵真往这里面冲,就算他是重装骑兵也得死,但问题是这骑兵真要这么冲,我只想说,这脑子得有多秀逗要去找死。既然步兵方阵如此牛逼,那是不是遇到骑兵就结成这种方阵就万事大吉了呢,那我只想说真的要这么简单汉武帝朱元璋也不会大力养马买马了,游牧民族也不会屡屡南下了。在战争中,结成这种方阵首先需要指挥官和士兵有较高的素质,不然这种阵法一旦有漏洞被突破,接下来就是团灭。其次是这种阵法移动困难,说白了这只是防御性阵法,机动力差,还很耗体力,骑兵只要离你一定得距离你就没辙,而骑兵可以等疲敝的时候给你一击,或者围而不打,这再强的军队都得吃饭喝水吧。实在不行骑兵可以利用他的机动力断你粮道,或者去攻击其他薄弱点。在战争中,骑兵的作用肯定是大大高于步兵的。如果要像打架一样对比骑兵和步兵哪个更厉害的话,我想说在平原对决中,对于骑兵的来说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平手要么完胜。


紫沐

这叫步兵

这也叫步兵!

这叫骑兵。

这也叫骑兵!

你就说怎么比吧。

而且纵观整个古代史,在冷兵器时代,代表着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不是有多少军队,而是有多少战马。

步兵一直到大炮发明之后,才能打过骑兵,在这之前步兵一直都是只有被虐的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