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堅信冷兵器時代步兵在平原地帶能打過騎兵,這是真的嗎?

用戶126359409

《軍武次位面》為您解答,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既然想要架空那就不妨根據現有的軍事知識推演一下。

首先,題主設置的步兵武器配置就不夠科學:兩千盾,一千長矛,三千劍。實際上古代戰爭中,盾與長矛、盾與寶劍,甚至盾、劍、長矛乃至弓箭都是可以配置在一個士兵的身上的。諸如唐代關內道府兵,目前尚存的圖片與想象圖就表示有部分府兵就是“三重任務步兵”:既可以使用步弓(攜帶20到40支箭),又可以使用長兵器(如陌刀與長矛),還攜帶比較短的橫刀用於近戰;而羅馬帝國軍團重步兵則選擇了攜帶兩支標槍(一支長,一支短,在不需要投擲的時候可以作為長矛防禦騎兵)、一支短劍、同時裝備有一面大盾。

題主所說的八千步兵中有兩千人只攜帶盾牌,而另外四千人又不攜帶盾牌只有長短兵器,就在本質上違背了古代步兵攻守兼備的原則。不僅難以佈置戰列,而且在實際戰鬥中,題主排列的部隊軍陣陣型的完整性一旦遭到破壞,怕是會遭受到慘烈的傷亡——盾牌兵根本沒有辦法進攻,而拿著寶劍長矛的又根本沒有辦法防禦。

因此,如果題主能夠將這八千步兵換成“雙重任務步兵”,比如宋朝普遍存在的身著步人甲的禁軍,身著重甲,配備步弓,使用刀盾,部分猛男可在刀盾的基礎上加配長兵器諸如長矛、三尖兩刃刀等等——這樣的步兵在平原上同大多數古典騎兵交手大概率不會吃虧——根據《西方戰爭藝術》的觀點,重騎兵難以對抗結陣硬抗的重步兵、弓騎兵難以對抗步弓手,題主的這八千步兵可以用步弓壓制草原民族的弓騎兵,用長槍方陣加上盾牆來阻擋重騎兵衝陣,只要捱到天黑,差不多就能喘一口氣了——古典軍隊的夜戰能力普遍較弱,而戰鬥力相對獨立的騎兵夜戰能力更弱。宋軍同契丹、西夏的多次交手,都是這樣捱到了敵軍的撤退,當然題主的這八千重甲步兵由於過於笨重,騎兵在突擊失敗後撤時題主也沒法率兵追擊,只能打成擊潰戰,這是古典時代步、騎的本質特徵所決定的,那就沒辦法了。


軍武次位面

這種說法是對是錯?南宋端平元年,即1234年的南宋王朝,是很有發言權的。

那年的南宋軍事,正是特別揚眉吐氣的時候,剛剛和北方蒙古一道聯手,滅掉了死敵金國。而且和當年“聯金滅遼”時的糟爛表現不同。南宋軍隊打這一仗,表現是相當出彩,武仙武天賜等金軍主力,都是被南宋一口氣打滅。攻克金國最後都城蔡州時,也是南宋軍隊出力最多。雖然依然缺馬,但此時的南宋步兵,確實是一個戰鬥力空前強大的時候。

於是剛過把癮的宋理宗,也就生出新念頭:趁熱打鐵,把北方失地收回來?

這個想法不能說錯,但是宋理宗卻想的太簡單:畢竟剛剛打完了聯蒙滅金戰役。物資後勤糧草都需要補充,騎兵準備也嚴重不足,根本不是打大仗的時候。深入到中原腹地的平原作戰,步兵為主的南宋軍,能否頂住蒙古騎兵?可是宋理宗眼裡,這些都是浮雲——收復失地天經地義,南宋軍隊實力強大,就這麼定了。

結果,在滿朝的反對聲裡,南宋全子才趙葵趙範等人的部隊,陸續收復了洛陽開封

。但蒙古軍這邊,是有秩序的撤退,就是要用機動性來拖垮宋軍。果然,當宋軍徐敏子部抵達洛陽時,蒙古騎兵就切斷了洛陽的補給線,缺糧的宋軍陷入慌亂中,毅然突圍的徐敏子,在洛陽城外與蒙古軍血戰,餓著肚子作戰的宋軍,在沒有騎兵的情況下,毅然以步兵方陣,斬殺蒙古騎兵四百多級,艱難衝了出來。

可是,即使戰鬥力強大,兩條腿的宋軍,還是跑不過蒙古軍。蒙古騎兵並不和宋軍正面交手,只是一路尾隨,不停襲擊,用騎射來消耗宋軍。斷糧的宋軍一路突圍,一路傷亡慘重。最後跑回南宋的,只有三百多人。宋理宗滿以為“步兵能在平原獲勝”的“端平入洛”行動,就這樣遭到慘敗。


由此可見,單看紙面實力,就推斷步兵可以戰勝騎兵?顯然不夠!

因為戰爭,比拼的是雙方的綜合作戰素質,不止是雙方擺開了陣勢,堂堂正正的對陣。冷兵器時代,沒有騎兵的優勢,就意味著沒有機動力,就算打的贏也跑不贏,打得起卻拖不起。“端平入洛”的慘敗,正是這個差距的直接體現。

我們愛歷史

相同數量的騎兵打步兵基本沒有懸念。假設八千騎兵中有四千輕騎兵,手持馬刀,長矛,身披皮夾。三千重騎兵,手持馬槊,狼牙棒,腰佩彎刀便於防身,身披鐵甲或鎖子甲。剩餘一千弓騎兵,不著甲,手持一柄短弓,兩壺劍(共20-30只),腰佩彎刀。戰時,步兵再平原列陣。盾牌手列於陣前,長矛手次之,近戰兵居後,嚴陣以待正前方的騎兵大軍。騎兵部隊先排出五百輕騎兵快速靠近步兵方陣進行偵查,發現對方的振興配置,報告給主帥。主帥派出所有弓騎兵,分兩組,一組五百人,迂迴到敵人兩翼薄弱處放箭。三千重騎兵分三組,每組一千,置於陣前。四千輕騎兵分兩組,一組分兩翼置於重騎兵後,一組為後備軍。戰鬥開始,兩隊弓騎兵突然出現在步兵方陣得兩翼,向其衝去。方陣兩翼的長矛兵與近戰兵立刻收縮陣型,準備防禦。這正中了弓騎兵們的計謀。弓騎兵們在衝到距離方陣大約20米時,突然拉弓放箭。密集地箭矢雨點般的落在了甲冑薄弱的近戰兵和長矛兵身上。兩壺箭射完,對方數百人被射死,近千人背射傷,兩翼損失嚴重,陣型大亂,步兵主帥不得不抽調部分陣前力量去彌補兩翼的空虛,重新列陣。此時機會來了,騎兵主帥命第一組一千名重騎兵手持馬槊,高速正面衝擊敵軍。一千騎兵挺著三米長,十幾公斤的馬槊,拍成一列衝向敵軍正在重新佈陣的第一線。馬的速度加上槊的破甲能力很快將前幾排衝的七零八落,騎兵們的槊也因為巨大的衝擊力折斷了不少。但他們並不戀戰,未等敵人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便立馬逃走。步兵們收到了第一輪的衝鋒,士氣極受打擊,個別的士兵開始潰逃。大部分士兵開始重新列陣。但是未等他們緩過神來,重騎兵們的第二輪重逢便到了,前陣又被衝的七零八落,接著是第三輪…。第三輪過後,三組重騎兵合計兩千餘人拔出馬刀,端起狼牙棒,向已經幾乎失去了防禦能力的步兵方陣發起了近戰。接敵後,將軍命第一組輕騎兵迂迴到敵人後側,進行包夾。此時步兵們正在全力推抗正面的重騎兵,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後方已經出現了兩千輕騎兵,這兩千人閃電般地貼到了方陣的後陣,肆意的砍殺這些只拿近戰武器的步兵們…。這毫無疑問是最致命的一擊,也是最後一擊。前陣的士兵們看了同伴們一個一個倒在了閃著寒光的馬到之下,聽見了後陣同伴們絕望的慘叫聲,自己腹背受敵,便無信再戰,全體步兵瞬間土崩瓦解,四散潰去。但是騎兵主帥的目的並沒有達到,他命剩餘的兩千輕騎兵進行追擊,剩餘的步兵們將像麥子一樣被收割殆盡。


用戶6333285827

不會有騎兵將領會讓他的部隊直接去衝擊步兵陣的。古人都講究“騎射”,騎馬與射箭是絕對不能分家的,沒有弓箭的騎兵戰鬥力直接減掉80%。

古代騎兵打步兵的戰術就是用比較鬆散的隊形呼嘯過來,放箭襲擾,然後撤去,而步兵則只能原地捱打。如此往復,什麼時候步兵的軍陣被射崩潰,開始混亂逃跑,騎兵再追擊收割,而戰爭中大規模的傷亡都是出現在這個階段

前幾天有文章寫明軍與蒙古十幾萬人的對決,打了一天只死了幾十個人,然後包括作者在內都說這是笑話不可能。實際上這個現象再正常不過。如果你認為古人打仗是上來就乾死了拉倒,這是不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當時的情況就是蒙古軍在那裡襲擊騷擾,不斷的衝過來放箭。而明軍由盔甲、盾牌、戰車構成嚴密的防禦,也肯定是用火器驅離了蒙古騎兵,自己始終保持了陣型,沒出現混亂。明軍與蒙古雙方的將領都是千年的狐狸,誰都沒給對方機會,所以逗了一天,誰也沒強攻硬打,自然沒有出現大量傷亡。

騎兵最大的優勢仍然是:機動。而機動包括戰術機動和戰略機動。在戰場上不斷的襲擾對方,這是戰術機動。而騎兵真正的可怕是戰略機動。

今天這裡出現兩萬騎兵,你組織動員了軍隊去防禦,兩天之後他出現在千里之外的沒有防禦的地方,燒殺一通,等你救援的軍隊急急忙忙走到半路,他又很可能殺出來給你個伏擊,不會有騎兵傻到衝擊步兵完整的軍陣的。

所以,步兵對騎兵,是完全的、絕對的劣勢。而漢可以打敗匈奴,明可以打敗蒙古,都是因為他們建立了一支比敵人還要強大的騎兵部隊。

談騎兵,蒙古是繞不開的話題。這個世界上的真理,一定是最簡單、最樸素的,軍事理念也是如此。蒙古人打遍天下的秘訣戰爭對於蒙古人來講是一種生存、生活方式,跟漢人種地沒有區別。在蒙古人眼裡戰爭只是一場生意,而生意的最基本原則就是:成交。一切的行為,都圍繞著成交這個唯一目的,而這個成交在戰爭中就叫:勝利。所以蒙古人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著最後的勝利進行。

那別的民族不也是這樣嗎?不是,絕對不是。其他的民族在面對戰爭的時候,往往都摻雜進去許多東西,譬如:尊嚴、面子、形象。

蒙古徵日本的時候,日本的武將還保留著通名報姓,單挑的習俗,還跑到蒙古人面前叫陣,結果被亂箭射死。歐洲的騎士也是一樣的道理。到了中國,內涵就更豐富了:內鬥、剷除政治對手、趁亂撈好處... ...

就像毛主席說的,戰爭的基本原則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看著簡單,卻是古今中外的戰爭中很多統帥做不到的。

蒙古人在打仗的時候想的很少,你在那列隊,我就騎馬過去拿箭射你,射完我就跑,你追,我就回頭不停的射你,你不追了,我再回頭騷擾你,打不過我就跑,你崩潰了我就追。這裡要是不好打,立馬撤出,換一個地方去騷擾。就是這麼不要臉。為什麼有這種戰術?因為壓根就沒有所謂的面子那個概念。跑,不丟人,打輸了,被人把腦袋割下來才丟人。

中原王朝在戰爭中大規模的傷亡大都出在撤退、崩潰的階段。而在硬碰硬對打的時候,傷亡並不會很嚴重。而撤退,絕對是戰爭中最困難、最高端的操作。但是,以中國曆代王朝的脾氣,在和平時期練兵,哪個武將敢練練撤退?這些文官得瘋嘍,漢家尊嚴何在?所以,歷次戰爭,中原王朝軍隊,前鋒一個失利,就容易變成無組織的潰敗,然後變成大屠殺。

蒙古人打不過就跑,沒有心理負擔。而這種最簡單最樸素的認識,才是戰爭最高的真理。

現在,答案就出來了吧,你什麼樣的步兵能打敗這樣的騎兵?


銳視覺何老師

你這對抗壓根就不公正啊,兩邊的成本差太多了。步兵就算裝甲良好,也和具裝騎兵的成本沒法比。

不過就算這樣,也不是說就沒辦法了,步兵要是補給沒問題,深溝高壘好了,八千騎兵沒什麼好辦法。

步兵和騎兵的差別,註定步兵是防守的一方。要是雙方都裝甲很好,那你步兵全選長槍大戟吧,弄個七千的裝甲長矛兵,一千的弓箭手,足夠了,沒誰傻到和騎射和步兵對射,太吃虧了,你這邊弓箭手多了也沒用,對裝甲好的騎兵沒多大傷害。就步兵密集陣型對著騎兵,步兵要高強度訓練過的,不然維持不住這種陣型。騎兵也沒好辦法的。

要是雙方都很屌絲,沒什麼裝甲,那就按照你的配置,其實也不怎麼吃虧。

然而,騎兵的優勢就是機動性,他們看你難啃,肯定不會上的,會和你磨,找到合適機會再進攻。你又不可能用步兵去衝擊騎兵,夠不到不說,陣型一亂就是末日。

所以,純步兵真的打不過騎兵,除非騎兵指揮官是個菜雞。


尋常味

如果戰術運用得當,步兵的確有可能擊敗騎兵,但這也是有條件的。一般語境下,指的是古典重步兵,什麼叫古典重步兵呢?就是那種傳統的長槍大戟方陣,並且還要輔以重甲,戰車拒馬以及持續的有效火力輸出——冷兵器時代主要是指弓弩了。即使這樣,這也只是一種防守反擊的打法,把自己當作一塊礁石,讓敵人像海浪一樣一波波撲上來再一波波撞得粉碎。

古典重步兵方陣

而且,就算整裝的重步兵方陣,對上人馬俱裝的重騎兵,勝負也在兩可之間。因為重步重騎,說到底,裝備拼到盡頭,就要拼意志了,幾百上千的重裝騎兵衝起來那是真正的萬鈞之勢啊,能不嚇尿就已經是合格的士兵了。

步騎搏殺

題主說的,平原地帶,步騎遭遇戰,就依你說到的裝備來看,並不是很有效的對付騎兵的裝備。兩千弩,一千矛,好像數量也不少,但是考慮到對方的機動性——很有可能打你四面的。我們是不是要考慮一下守四面呢?

兩千弩,一面放五百,如果再考慮到保持持續射擊的需要,實行三段擊,好,五百除以三,一次只能射出一百六七十支箭,假設能射兩輪,一千支箭。對方可是有八千騎兵啊。

轉瞬敵人撲到近前,我們該上矛了。一千矛,守四面,一面兩百五,而單層長矛陣顯然是無法抵擋重騎兵衝擊的,我們最少要分兩層吧,正面兩層兩百五十支矛以大盾為依託擺好長矛陣。

好吧,在背後弓弩手的支援下我們抗住了敵人的第一波衝擊,然後殘餘敵軍迅速向戰場兩側撤離,而第二波敵人又衝上來了。我們抓緊時間重新整隊準備迎接第二輪衝擊。如是者三,我方矛陣基本就被消耗到沒有組織性了。

敵人第四波衝擊又來了,我方組織劍手與敵人進行近身肉搏戰,然而缺少方陣依託的劍手是無法與敵人騎兵進行正面決戰的,很快我方陣被突破一面,敵方騎兵衝入陣中,然後被我方陣內其他士兵陷住,雙方展開白熱化的廝殺。而這時敵人的剩餘騎兵從四面一起發動了攻勢,內外夾擊下,我方方陣迅速崩潰,然後在潰逃中被敵人斬殺殆盡。大體就這樣子了。


新茶老酒聊點兒歷史

首先要遵循一個常識,養一個普通騎兵成本約10個步兵,養一個重甲騎兵(人馬具甲)成本是5個騎兵,一名重甲騎兵配置的馬匹就需要4、5匹。有人測算過,以中國之力也養不起一隻萬人的常備重騎兵,重騎兵最多的金國舉國之力擁有5000鐵浮屠(耶路撒冷十字軍也只擁有幾百名重裝騎士,就能統治四世),在古代重甲騎兵的戰鬥力相當於現代坦克。所以步兵打騎兵的原則是以多打少,同樣數量步兵戰勝騎兵,除非是有地形、士氣和指揮優勢,如楚德湖戰役諾夫哥羅德5000步兵,利用弓箭將條頓騎士團4000人擊退到結冰湖面,重騎兵的重量將冰面壓塌,大獲全勝。

所以中國歷史上遇到的威脅絕大多數是裝具騎兵或輕騎兵,漢唐時期中原王朝仍據有河套產馬區,或可以通過交易來獲得馬匹,中原王朝一旦擁有騎兵,周邊遊牧民族威脅就不足懼(漢族在兵器、盔甲、弓弩製造領先遊牧民族)。到石敬塘割讓幽雲16州,中原王朝徹底失去了騎兵,面對遼金夏元的軍事威脅。兩宋依然對抗騎兵近3百年,說明兵在人數佔優的情況下,是能戰勝騎兵的,不過要有以下條件:1,步兵必須是嚴格訓練的重裝步兵,擁有嚴明的紀律號令統一,戰陣變化熟練,畢竟長矛大盾是騎兵無法逾越的長城。2,步兵擁有超越輕騎兵弓箭射程的強弓勁弩,對於輕騎兵的側翼掠殺,這是必要條件。3,步兵守住陣地不難,但最多隻是不敗,要取勝必須擁有騎兵,不管數量多少,都能給敵方造成威脅。



英國長弓手是世界聞名的射手,射箭前習慣將 箭插入土中,敵軍中箭會因細菌感染而死。

《襄陽守城錄》有很詳細的介紹:探聞得虜人最怕弩箭,中則貫馬腹,穿重鎧。諜知虜人乏箭,每來打城,潛拾城上所射在地之箭,復射入城。公下令弓箭不許放一枚,恐為虜用。卻 於此弓箭手並槍牌手刀手內取問逐人,願改弩手者,聽每人支錢三貫,遂得所改弩手三千餘人,增於城上。大意是得知金軍最怕弩箭,射中馬會穿透馬腹,射中人則穿透重甲。金軍缺箭,每次攻城靠揀襄陽守軍射的箭,回射守軍。將領下令不準放箭,怕被金軍所用,因為金人沒有弩,守軍將弓箭手重新訓練成弩手,得到3000人增強城牆防守力量。



南宋重甲步兵,擁有世界最先進鐵甲和弩箭。

宋軍擁有世界上最強悍的重甲步兵(選身材高大強壯的廂軍編入禁軍),以及世界防護能力最強的重甲明光鎧,全重重達30公斤,由1800多片鐵甲組成;宋軍神臂弓是世界上射程最遠的弓,威力巨大,有效射程240多步,遠超金人騎兵射手,宋軍對決金人騎兵方陣戰術是:方陣外圍一圈特製長矛兵,用來抵禦騎兵衝擊,第2層為斧頭兵和砍刀手,專砍馬腿,陣中全為神臂弓手(1個方陣神臂弓手比例為90%以上),金兵一旦靠近,則萬箭齊發,相當於後來的排槍方陣對付騎兵衝擊,面對這一戰術金人不能得勝。


金兵鐵甲重騎兵
鐵浮屠。

總之,步兵對抗騎兵並非沒有勝機,不然兩宋也不會在遼金蒙的騎兵壓力下生存數百年,只是太難太難,金人雖然擁有騎兵、重甲騎兵,但是人口太少,滿打滿算能出動10萬人,打了幾十年沒見少人,說明說岳傳、南宋岳飛傳的殺敵數字,特別是岳飛500人大敗10萬金兵,實在不亞於抗日神劇。缺少騎兵的軍隊,唯一機會是利用大城高牆、江河山嶺、強弓勁弩,大量的殺傷騎兵,才是取勝之道。菸酒閣原創文章,感謝點贊與關注。


菸酒閣大學士

以你步兵的這種配置,我可以告訴你,除非騎兵的指揮官是傻子,否則死的肯定是你。

我們先設定一下先決條件,雙方都沒有緊急任務,戰場足夠大,糧食都夠吃。

步兵主動出擊就不要想了,放風箏騎兵估計都不需要死人,等你隊伍拉長,少量重騎兵就能把你打散,輕騎兵一陣砍殺基本死翹翹。

那麼就死守吧,於是騎兵只要把你們包圍起來,輪番射箭,騎兵是移動靶,步兵是固定靶,步兵有盾牌保護,但盾牌只有2千,而你的兵力是8千,一面盾牌肯定護不住4個人,所以肯定有很多人處於無防護狀態。想要射死一個騎兵需要放很多箭,而騎兵出擊一次可以放兩支箭,8千騎兵分成8隊圍著你日夜輪番騷擾,只要一天時間,就算射不死你多少人,你差不多也累趴下了。

就算你神射手多,盾牌大,還有7千步兵。而騎兵也剩下7千,這時候集中3千兵力重點突破,剩餘4千四面騷擾,讓你不敢調集太多兵力重點防守,只要對準槍兵不多的地方衝。疲憊的步兵能防得住嗎?

戰場上掌握主動的一方肯定有優勢,哪怕人數是你一半都玩死你,何況人數一樣。

不要抬槓什麼地形有利,騎兵無法展開什麼的,那樣的地形還去跟步兵打的指揮官不是傻子也是250,給他什麼兵種都是死。


筆王

首先還得存在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裝備差不多,這裡要說下漢武帝年間李陵部5000人且是步兵,配置少量的戰車,對手是匈奴單于帶領的8萬騎兵。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李陵是用戰車圍城一圈,以弓弩防禦,一度打的匈奴單于要撤軍,後來出了叛徒,告訴匈奴單于漢軍箭矢將盡,結果就有了後來的李陵被俘投降。這個戰列令人稱奇,如果不是出現了叛徒導致李陵被俘,這李陵估計會被後世稱為繼衛青霍去病後又一天才名將,不過根據現代考古發掘提出了個可能,就是當年漢軍基本使用鐵製兵器,包括漢軍的防護服也是用鐵片互疊製成的金縷玉衣,而當時的匈奴人還在大量使用青銅箭簇,身上所穿的也是平時所穿的動物毛皮製的衣服,青銅箭簇很難射穿漢軍的鐵製防護服,而漢軍的鐵製箭頭卻很容易刺穿匈奴的皮質衣服。而在沒有裝備差距的情況下(當然這個腦子也得差不多),步兵是很難贏騎兵的,主要是機動性的原因,追不上自然談不上消滅。有的人說步兵方陣能擊敗騎兵,的確那種幾米長的長矛往外一頂,把自己弄的跟個刺蝟似得,然後裡面一層層盾牌把自己弄得跟個烏龜似得,如果騎兵真往這裡面衝,就算他是重裝騎兵也得死,但問題是這騎兵真要這麼衝,我只想說,這腦子得有多秀逗要去找死。既然步兵方陣如此牛逼,那是不是遇到騎兵就結成這種方陣就萬事大吉了呢,那我只想說真的要這麼簡單漢武帝朱元璋也不會大力養馬買馬了,遊牧民族也不會屢屢南下了。在戰爭中,結成這種方陣首先需要指揮官和士兵有較高的素質,不然這種陣法一旦有漏洞被突破,接下來就是團滅。其次是這種陣法移動困難,說白了這只是防禦性陣法,機動力差,還很耗體力,騎兵只要離你一定得距離你就沒轍,而騎兵可以等疲敝的時候給你一擊,或者圍而不打,這再強的軍隊都得吃飯喝水吧。實在不行騎兵可以利用他的機動力斷你糧道,或者去攻擊其他薄弱點。在戰爭中,騎兵的作用肯定是大大高於步兵的。如果要像打架一樣對比騎兵和步兵哪個更厲害的話,我想說在平原對決中,對於騎兵的來說只有兩個結局,要麼平手要麼完勝。


紫沐

這叫步兵

這也叫步兵!

這叫騎兵。

這也叫騎兵!

你就說怎麼比吧。

而且縱觀整個古代史,在冷兵器時代,代表著一個國家軍事實力強弱的不是有多少軍隊,而是有多少戰馬。

步兵一直到大炮發明之後,才能打過騎兵,在這之前步兵一直都是隻有被虐的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