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戰爭的時候,南宋知不知道蒙古西征的情況?

隨小劉

宋蒙戰爭的時候,宋朝知不知道蒙古西征的情況?必需是知道的啊!因為宋蒙戰爭的時候,很多“蒙軍”或者元軍其實就是蒙古西征之後,在西亞乃至東歐征服地區調來的軍隊,他們是直接和宋軍作戰的,南宋怎麼會不知道呢?

來自歐洲的元軍勁旅

大家知道,元朝是忽必烈在蒙古帝國的基礎上建立的王朝,雖然元朝的建立事實上宣告了蒙古帝國的分裂與滅亡,但元朝還是繼承了大量蒙古帝國的遺產,其中就包括蒙古帝國龐大疆域所帶來的各色軍隊。

而在這些軍隊中,最有名的就是為元朝統一中國並維護其統治起到了核心作用的阿速軍了。元朝相對於其它中國朝代的複雜性在阿速軍身上體現地非常充分。阿速軍來自於居住在歐亞交界地區格魯吉亞的阿速民族。這個民族是世代信仰基督教,在中國古籍裡曾被稱為阿蘭或者奄蔡,是匈人(基本可以斷定是西遷的北匈奴)西遷在歐洲征服的第一個民族。

一直到元末,阿速軍都一直是元軍的主力

在被匈人征服之後,部分阿蘭人隨匈人攻入歐洲,另一部分則留在了歐亞交界地區,在格魯吉亞地區形成了阿速人。在公元13世紀初,蒙古第二次西征期間,阿速人被蒙古人征服。後來蒙古大汗貴由死後,蒙古汗位由窩闊臺家族轉到託雷家族,而託雷的正妻唆魯禾帖尼是一個基督教徒,所以他的幾個兒子,包括蒙哥、忽必烈和旭烈兀都將蒙古所征服的各個基督教民族視作親信。因此在蒙哥統治時期,大量阿速人被徵調組成軍隊,調到蒙古本部附近成為類似禁軍的軍隊。

南征時的阿速軍和其它色目人

在元朝建立之後,忽必烈也始終把阿速軍視為心腹,在南征南宋的時候,也曾派出大量阿速軍去作戰。而阿速軍是典型的歐洲人相貌,因此在中國史書裡經常被叫做阿速碧眼回回軍或者阿速綠睛回回軍(那時中原人管色目人統稱回回,無論是基督教徒還是伊斯蘭教徒),也就是說阿速人的眼睛是藍綠色的。

現在俄羅斯境內的奧賽梯人跟阿速人有很近的血緣關係,當時的阿速軍差不多就長這樣

所以南宋在和元軍作戰時,其實很多時候面對的不是蒙軍,也不是歸降的漢軍,而是像阿速軍這樣的歐亞軍隊,整天和他們打仗,南宋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他們來自哪裡,也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蒙古西征的事。比如中國史書上還記載過一次著名的南宋降軍復歸南宋的事件,當事一方就是阿速軍。當時元軍南下,駐守在今天安徽巢湖的南宋鎮巢軍投降,元軍受降的就是一支阿速軍。但投降之後,阿速人表現極其專橫,南宋降軍不堪忍受,又在都統洪福的率領下發動兵變,設計將這支阿速軍全殲。

襄陽樊城之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回回炮

除此之外,在著名的襄陽樊城保衛戰中,也有波斯人阿瓦老丁和亦思馬因製造回回炮,也就是大家現在在好萊塢電影裡經常能看到的巨型拋石機,最後在元軍攻陷樊城和迫使襄陽守軍投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南宋整天交戰的敵人裡就有很多人來自蒙古西征時所征服的民族,所以南宋是不可能對蒙古西征一無所知的。

但對於南宋來說,只能是知道蒙古西征而已,因為當時的南宋君臣也不可能超越時代,對世界地理有太深入的認識,所以他們就算知道西征,也不可能真正明白都西征到了哪,真正走了有多遠,這是時代的侷限性,南宋也無法跨越。


桃花石雜談

南宋應該是知道的,至少知道的可能性很大。

這就要說道兩個人。一個是彭大雅、一個是徐霆,他們都是南宋趕赴蒙古使節的隨員。而據王國維的考證彭大雅是在紹定五年(1232年)出使過蒙古,而徐霆是在於端平元年(1234年)出使蒙古,於1236年到達和林。他們出訪蒙古的時期是在蒙古第一次西征結束,第二次西征正要開始的時候。

他們兩人在出使蒙古期間寫了大量的文字記錄。彭大雅寫的是《黑韃事略》。而在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徐霆將彭大雅出使蒙古所寫的《黑韃事略》與自己的《北征日記》互相參照,把自己的記載附於相關內容之下,這就是今天所見的《黑韃事略》的版本,而上面提到了大量蒙古西征的情況,上面對被蒙古征服的國家有著詳細記錄,也記載了西征對蒙古的軍事能力提升的情況,而他們回國後肯定是要對這些情況進行報告的。所以,我判斷南宋對蒙古的西征肯定不會兩眼一抹黑。

我來舉例說明一下。

請大家看一下《黑韃事略·其殘虐諸國》一節的一段文字,如下並附圖。

或削其國,或俘其眾,如高麗、萬奴、狗國、水韃靼、木波皆可置而不問,惟克鼻稍一國稍武,餘燼不撲,則有燎原之憂,此韃人所必爭者。


請大家看方框內的黑體字部分,彭大雅在上面記載道這個叫“克鼻稍”的國家是會成為蒙古的重點打擊對象,這個很有可能是蒙古人告訴彭大雅的,而那個叫“克鼻稍”的國家據王國維和沈曾植的考證就是當時的欽察。附圖。


果然在1234年滅金後,窩闊臺策動了蒙古第二次西征,其重點征伐對象是欽察和斡羅斯。

而且在這一節中還提到了一個國家就是“脛篤”,而據考證就是印度的音轉。附圖。


而徐霆《黑韃事略》中的註疏對蒙古西征的情況說的更為詳盡,他親眼目睹了蒙古準備第二次西征的盛況,並且還了解了一下情況,將其所說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內容如下並附圖。

此皆韃人調往徵回回國,三年在道,今之年十三四歲,到彼業十七八歲,皆已勝兵,……,茶合䚟(察合臺)徵之數年矣,故此更增兵也。


並且徐霆還對西征後蒙古人軍事實力的提升有著更深刻的認識,蒙古人擄掠中亞地區工匠使他們的攻城能力有很大的加強。附圖。

後來滅回回,始有物產,始有工匠,始有器械。蓋回回百工技藝極精,攻城之具尤精。


所以,從這些記錄判斷,宋朝對蒙古西征應該是知道的。徐霆還在文中為南宋抗擊蒙古不停的打氣,指出蒙古人也是人,他們也是怕死的,我們一定要自強不息,不可自滅心志,這段話其行文比較有意思。附圖。


論史

南宋不是清朝,對外面的世界兩眼一抹黑。

由於在陸地發展受到陸權國家的限制,南宋只好向海洋發展,對外貿易盛行一時,常年有1000艘遠洋海船穿行世界各地。在廣州南沙打撈出海的“南海一號”,是當時遠洋貿易的商船。

(海洋文化發達的南宋)

除了這些,南宋還有大量的在華經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他們人數眾多,從唐朝開始就在廣州、泉州、福州等各個海港形成了社區。唐朝時政府就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對他們進行管轄,到了南宋,更是對他們敞開了胸懷,讓他們可以科舉做官。有一個人叫蒲壽庚,是泉州富可敵國、掌握海上貿易和海事兵權,在泉經商30年的阿拉伯人後裔。

(南宋航海貿易圖)

有了這些人和港口的存在,南宋時對世界大勢瞭然於胸。蒙古第三次西征屠滅巴格達,是阿拉伯世界的大事件,這樣的消息不可能沒有通過海路的消息傳遞到南宋朝廷。

作為戰爭敵對的雙方,南宋與元朝也多次互派使者,蒙古軍隊西征帶來的輝煌武力成就,也成為蒙古汗國的對外炫耀的軍功。

(明朝的間諜機構)

中原王朝歷朝歷代都很重視情報工作,在《琅琊榜》裡,甚至還有了民間的情報機構。南宋時,還建設了一個直屬皇帝的間諜機關,在邊境還有專門的情報間諜機構——邊輔。古代人的智慧一點也不比現在人低,作為野心勃勃的蒙古汗國的鄰居,南宋能夠安心的做一個小白兔嗎?知己知彼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寫進了兵學教科書了。

所以,南宋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探聽到蒙古西征的事情。西征是蒙古汗國的大事件,而且一走好幾年,他們做不到像德國“巴巴羅薩”計劃那樣的隱蔽性,既不現實,也不必要。


而知而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南宋和蒙古一直以來都是敵對方!敵人在幹什麼,情報組織肯定有知道啊。

題目中涉及到兩場戰爭——宋蒙(元)戰爭和蒙古西征。那我們就先從時間表來看看這兩場戰爭之間的聯繫。

蒙古三次西征和宋蒙三次戰爭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第一次西征的時候{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宋蒙戰爭還是11年之後的事情。

蒙古第二次西征的時候{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1236—1241年)窩闊臺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正好是宋蒙開戰第二年到宋蒙第一次戰爭{窩闊臺攻宋之戰(1235年-1241年)}結束。

蒙古第三次西征的時候{元憲宗二年至世祖中統元年(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期間發生了第二次宋蒙戰爭(蒙哥攻宋之戰1258年-1259年)。

也就是說,在蒙古的三次西征中,南宋政權和蒙古之間發生過兩次戰爭。期間還一起滅了金國。

要說南宋不知道蒙古西征,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目前已知的南宋蒙古情報,主要是出使蒙古官員的見聞錄,如嘉定十四年(1221)出使的趙拱所撰《蒙韃備錄》,此時蒙古與花剌子模的戰爭正在進行。彭大雅初撰、徐霆整理成疏的《黑韃事略》對為蒙古攻略的諸國記載更加詳細,二人分別於1232年和1235出使蒙古,此時蒙古攻滅花剌子模,掃蕩高加索南北的第一次西征已經完成。

他在書中記到:

凡遇敵陣,則三三五五四五,斷不簇聚,為敵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騎宜分。敵分亦分,敵合亦合,故其騎突也,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沒,來如天墜,去如雷逝,謂之「鴉兵撒星陣。」臂團牌,下馬步射。一步中鏑,則兩旁必潰,潰則必亂,從亂疾入。

這一段描寫的是蒙古人的陣型,從記載中看,蒙古人不倫何種情況都會盡力形成對敵人的包圍之勢。敵人散開則散開、敵人聚合則聚合,絕不給敵人包抄自己的機會,從而先在戰略上處於不敗之地。

其破敵,則登高眺遠,先審地勢,察敵情偽,專務乘亂。故交鋒之始,每以騎隊輕突敵陣,一衝才動,則不論眾寡,長驅直入。敵雖十萬,亦不能支。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衝。再不能入,則後隊如之。方其衝敵之時,乃遷延時刻,為布兵左右與後之計。兵既四合,則最後至者一聲姑詭,四方八面響應齊力,一時俱撞。此計之外,或臂團牌,下馬步射。一步中鏑,則兩旁必潰,潰則必亂,從亂疾入。

這一段描寫的是蒙古人的具體戰術,在文中,彭大雅寫到,蒙古人在與敵人交鋒前,會先讓偵察兵佔據高地,從高處俯瞰敵人的陣勢和虛實,蒙古統帥會密切觀察敵人的情況,專門在敵人還未排好隊形和隊形鬆動之時發起衝鋒。

衝鋒時,蒙古軍隊採取反覆衝鋒的方法,即文中的“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衝,再不能入,則後隊入之”。

文中詳細的描繪了蒙古軍隊西征時的戰爭畫面,所以說,蒙古西征,南宋是肯定知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