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晟与突厥可汗交好,回国向隋文帝献上一策,使突厥汗国大分裂

我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分裂动荡的局面,而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较强大的有突厥、吐谷浑、党项和辽东的高丽,他们在中原的北方形成了一股弧形的势力,并经常对中原侵扰。

尤其是到了北周和北齐时,由于双方连年交战,国力衰竭,而为了得到北方最强大的势力突厥的支持,双方又都争相向突厥交好,比如北周每年向突厥献绢帛十万段,北齐“亦倾府藏给之”。

长孙晟与突厥可汗交好,回国向隋文帝献上一策,使突厥汗国大分裂

突厥的可汗也懂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处,为此,曾得意洋洋地说:“但使我在南面的两个儿孝顺,何忧无物邪?“(《周书》卷五十《异域下·突厥传》)。

开皇元年(581年),北周的隋王杨坚在消灭了内外政敌后,接受周静帝的禅让,称帝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为人果决,他认为不可再向突厥示弱,故下诏书说:“从前周、齐抗衡,中原分裂,突厥却与双方都有联系,玩弄平衡,北周和北齐相互猜忌,都怕突厥偏向对方,所以搜刮百姓而去喂养豺狼。而突厥不但不感恩,反而更加贪婪。本朝应正确处理,不要白白花钱,我们要进攻突厥,打得它再也不敢向南窥测,从此害怕本朝威严。”

长孙晟与突厥可汗交好,回国向隋文帝献上一策,使突厥汗国大分裂

于是,隋文帝改变了以前北周对突厥卑躬屈膝的政策,废除了每年向突厥进贡的做法。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大怒,为此他放出话来,要联合突厥诸部南侵。

隋文帝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一面下诏修筑长城,加强防御工事,一面调兵遣将,以防突厥的入侵。刚刚建立的隋朝形势十分紧张。

这时,一位叫长孙晟的大臣给隋文帝上书说:“兴兵讨伐突厥,时候未到;如果不用兵,又会受到突厥的侵扰,真是两难啊!所以要筹划一套好的应对办法,筹划不当,百姓就得不得安宁;计谋成功了,则是千秋万代的福分。”

长孙晟接着又分析了突厥内部的矛盾:“如今突厥有4个可汗:沙钵略、阿波、达头、处罗侯,虽然沙钵略可汗势力最强,但其他三个可汗和他并不同心,所以我们只要采取战国时范雎给秦王提供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计谋,他们的矛盾就会激化,他们一内斗,我们就好办了。”

长孙晟与突厥可汗交好,回国向隋文帝献上一策,使突厥汗国大分裂

隋文帝读罢长孙晟的奏章,连连叫好,立即召长孙晟进行面谈。长孙晟一面讲,一面用手画出突厥的山川形势,指出突厥各部的兵力部署情况,隋文帝听后,赞叹不已。

这个长孙晟为何能对突厥的情况如此了解呢?原来,长孙晟以前是北周的官员,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才识过人,在579年,突厥迎娶北周的公主时,长孙晟作为送亲的副使到过突厥。由于长孙晟相貌堂堂,又善于射箭,因此沙钵略可汗非常喜欢他,特意留他在突厥待了一年,以便让突厥的贵族子弟向他学习射箭。

有一次,沙钵略和长孙晟外出打猎,看到天上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食物,随行的士兵们争着用箭射,但雕飞的又高又快,谁也射不中。

长孙晟与突厥可汗交好,回国向隋文帝献上一策,使突厥汗国大分裂

沙钵略从箭袋取出两支箭递给长孙晟,请他出手。长孙晟抽出一支箭,策马追去,只见他弯弓搭箭,一箭就把两只雕都射了下来,沙钵略连声叫好:“真是神箭!”

这也是成语故事“一箭双雕”的来历。长孙晟射箭的时候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声响,人们惊异地称作“霹雳”;他骑马奔驰的时候,又像箭出弦一样快,一闪而过,因此人们又用“闪电”来形容他策马飞奔的样子。突厥人崇尚强者,因此对长孙晟推崇备至。

长孙晟又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利用和突厥贵族子弟经常出去狩猎的机会,仔细观察突厥的山水,把地形、江河、道路都默默地记在心里。同时,也把突厥各部力量的强弱,互相之间的矛盾斗争也都了解的清清楚楚。

长孙晟与突厥可汗交好,回国向隋文帝献上一策,使突厥汗国大分裂

长孙晟所说的“远交”即结交位于今伊犁河上游地区的达头可汗,“合弱”就是拉拢力量较弱的掌管东部契丹地区的处罗候可汗。“近攻”、“离强”就是专打位于北方的今蒙古哈尔和林地带的沙钵略可汗。

随后,隋文帝依长孙晟计策行事,派兵攻打最蛮横的沙钵略而交好其他几个可汗。果然,突厥中计,只一年多的功夫,到583年,突厥就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沙钵略在西突厥和东面的契丹人两面威胁之下,于开皇四年(584年),向隋文帝上表称臣。由于东、西突厥势不两立,但又势均力敌,谁也消灭不了谁,于是,又变成了他们双方向隋朝示好并朝贡。

最后再说一下长孙晟的后代,他的第四子便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名相长孙无忌,他的三女儿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

本文参考文献:《隋唐简史》、《新疆两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