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国家祭祀和战争相提并论,足见祭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帝王均建有自己的家庙,以奉祀自己的嫡系祖先,但始终没有奉祀三皇五帝以来历朝历代帝王的综合性祭庙。明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敕令在南京钦天山修建历代帝王庙,以奉祀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开国帝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诏命在北京仿南京样式,重建历代帝王庙,并将奉祀的帝王人选扩大到所有帝王。清顺治年间,历代帝王庙中增加了元、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帝王,同时择历朝贤臣配祀。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大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覆瓦为黑色绿剪边琉璃瓦。门两侧各竖一通满汉两种文字的下马碑,马路对面为一字型照壁。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大门内东侧为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重檐歇山顶钟楼。按照皇家规制,祭庙等陵寝类建筑只设钟楼,不设鼓楼,因此在西侧对应的位置,并没有在其它寺庙里的常见的鼓楼。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走过宽阔的广场,即达景德门。景德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顶覆黑色绿剪边琉璃瓦。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景德门内东西各有一座琉璃单檐歇山顶燎炉,也就是焚烧祭祀物品的火炉。两座燎炉与钟楼同年始建,屡有毁圮。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东燎炉2004年复建,重新显现出琉璃光泽。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东配殿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过东西配殿继续向北,是围绕主殿呈梯形排列的四座御碑亭。按其方位,这四座御碑亭分别称正东碑亭、正西碑亭、东南碑亭和西南碑亭。正东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内中保存着乾隆五十年(1785年)所立的《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东南碑亭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内中保存的碑为双面碑,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雍正帝亲撰的满汉合文《历代帝王碑》记;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御笔的汉文《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因雍正、乾隆二帝为父子,故民间把这通碑俗称为“父子碑”。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正西碑亭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内中石碑并无文字。关于这通无字碑的缘由,有多种说法:一是说乾隆下令建此碑亭,只是为了左右对称,有利观瞻,而当时并未想好碑文的内容;二是乾隆帝认为自己对历代帝王庙的贡献最大,历代帝王庙在其手里已近乎完美,不希望后人再有添加。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西南碑亭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内中石碑碑阳刻乾隆帝所赋的《历代帝王庙瞻礼诗》,碑阴刻乾隆帝所撰《重修历代帝王庙碑》记。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景德崇圣殿是历代帝王庙最后一座殿堂,也是最重要的殿堂。景德崇圣殿高居于汉白玉须弥座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前月台为三出陛。景德崇圣殿与故宫太和殿一样,均为最高等级的皇家建筑。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历代帝王贤臣在这里济济一堂,秦始皇、隋文帝、魏征却不在其中

景德崇圣殿殿内正中梁枋上悬乾隆帝御笔“报功观德”匾额,下列七尊神龛,共计供奉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牌位。其中,正中龛内供奉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其后历代帝王左右依次排列。历代帝王庙建成后,祀主多次发生变化,至清乾隆年间基本确定,不再更改。

历代帝王庙是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大团结的象征,更是中国56个民族认祖归宗的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