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險阻不僅在軍事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能夠左右歷史的進程。中國歷史上不少地區以關卡的方位來命名,涉及關中、關東、關西、關內、關外、關南,讓我們來逐一瞭解下。
一、關中
關中的主體是渭河平原,位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之上,主要分佈在陝西中部。南面是秦嶺,北方是鄂爾多斯高原,西部是隴東高原,東邊是黃河。這種山間谷地的地形,人們能夠在四方築關以自守。
函谷關、武關、散關、蕭關分別扼守渭河平原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因此這裡又被稱為“關中”。
古典時期,關中是公認的“王霸基業”。形勢有利時,關中勢力可以南下席捲巴蜀,進而圖謀東方。形勢不利,則可以閉關自守等待機會。
宋朝以後,隨著長江流域的開發,以及生態環境的變遷,關中逐漸衰落下去,但這裡依然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北的重要支點。
二、關東和關西
收復河西失地後,秦國修築函谷關來鞏固成果。司馬錯滅蜀後,秦國具備絕對實力優勢,便東出爭霸天下,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又被稱為“關東”。
為解除長安西北兩面的軍事威脅,漢武帝驅逐匈奴,收復河套,開拓河西。這個時候,“關西”就取代“關中”來稱呼函谷關以西的廣闊土地。
隨著函谷關的興衰,關西的範圍也略有增減。漢初為加強對關東的控制,著力經營滎陽和敖倉,函谷關的地位開始下降。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在河南新安修建函谷新關,舊關從此廢棄。鑑於新關深入關東容易繞過,曹操便在舊關以西修築潼關來作為關東、關西的分界線。
等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關西”的說法便徹底取消。
三、關南
以太行山北部支脈為分界線,燕雲十六州實際上被分成兩部分。幽、薊、瀛、莫、涿、檀、順等七州坐落在燕山山脈附近,因此被稱為“山前”。剩餘九州位於大同盆地,是為“山後”。其中瀛州和莫州雖然歸屬“山前”,但卻位於河北平原,是一個突出部,易攻難守。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利用遼國內亂的機會出兵北伐。周軍一舉收復了瀛、莫二州,並奪取遼國新置的寧州。
這三州無險可守,所以遼人在三州北面修建了瓦橋、益津、淤口三關作為屏蔽,也一併被周軍奪取。柴榮奪取的這三州十七縣,宋朝統稱為“關南”。
四、關內和關外
明初,親王守邊使邊將死戰到底、不敢後撤。朱棣即位後,不僅取消沿邊諸王的兵權,還把大寧、遼東等位置重要的親王內遷。
朱棣死後,後繼者文弱,主動放棄大寧、河套,修建萬里長城來被動防禦。沿著長城,明朝設置了九個軍事重鎮,號稱“九邊”。軍事重鎮不單單是一個城市,而是以長城為核心的軍事防禦體系,包含無數關隘。於是長城以北的地區,就被稱為“關外”。
後金崛起後,山海關的軍事地位得到極大提升。東北地區又開始被稱為“關外”,山海關以南則被稱為“關內”。由於東北地區位於山海關以東,所以“關外”與“關東”的說法並用。
閱讀更多 華夏曆史傳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