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有个扶贫专干说:“我只愿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宣恩有个扶贫专干说:“我只愿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6月27日早晨,位于长潭河侗族乡的王家山村被薄雾缭绕,扶贫专干黄启熬早早地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简单吃过早饭,整理完资料后黄启熬便出发入户去了。去往贫困户家的途中,他一边整理路边杂草方便群众出行,一边察看贫困户发展的核桃产业生长情况。虽是早上,但盛夏的天气没有一丝丝凉意,黄启熬的衣服已经湿了通透,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掉。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扶贫专干,在没从事扶贫工作前,就是一个打工仔。没想到转眼间我也成为了扶贫工作者,现如今已奋战在扶贫工作岗位上近一年了。”黄启熬说道。

在成为村里的扶贫专干之前,黄启熬常年在浙江务工,月收入7000元以上。一次偶然的回乡,得知村里面扶贫专干空缺,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怀着对家乡的热爱,黄启熬选择留在村里,担任村里的扶贫专干,致力与脱贫攻坚事业。

王家山村地处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该村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总人口289户,其中贫困户98户,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扶贫专干,专干扶贫。作为村里的扶贫专干,首先面对的就是整理贫困户资料,熟悉村里贫困户情况。对此,他坚持走访贫困户,积极与贫困户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和需求,积极宣传普及相关扶贫政策。严格按照要上级工作安排,深入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把党的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扶贫工作中和贫困户的生活里。

“我们希望能解决吃水问题。”这句话是黄启熬在走访中听到最多的。“既然是全村共同的愿望,我们村干部就该替群众实现它。”黄启熬下定决心。

很快,借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黄启熬与“尖刀班”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原则,制定了一份扶贫规划,并把饮水工程列为扶贫工作重点。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人心更加凝聚了。黄启熬知道,要让王家山村脱贫致富,光有规划“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更要靠实打实地干。

为了不辜负村民们的希望,黄启熬率先垂范,在工作上不遗余力,急群众之所急,与“尖刀班”成员们多次联系部门逐一落地项目,很多职能部门都留下了他们急切而踏实的足迹。努力没有白费,王家山村最终得以新建15口水池。如今,村里的水池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6月底可完工,将切实解决老百姓饮水问题。同时,借助政策维修村级公路1.8公里。“尖刀班”为村里办实事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村民自发新修循环路1.6公里,王家山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产业扶贫就是“造血”工程。黄启熬认为,由于贫困人口缺乏资金、技术,所以要走产业的路子,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脱贫致富持续“造血”。2018年,王家山村新发展茶园576亩、黄豆232亩、桃树64亩,长短产业结合促发展,成功摘掉产业空白村的帽子。

宣恩有个扶贫专干说:“我只愿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他是个热心人,真心实意在为我们着想。”说起黄启熬,贺子尧言语中满是感激。

贺子尧是王家山村5组村民。2017年冬天,贺子尧家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他便自行进行维修加固。黄启熬了解情况之后,耐心为他宣传危房改造政策,成功为贺子尧家申请到8000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

像这样的事迹,为数不少。黄启熬对村民用心、用情,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他乐于助人,为人亲和的个人魅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小黄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又不怕吃苦,这是很难得的。”该村“尖刀班”班长欧阳尚刚说道。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我只愿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黄启熬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有信心实现全部脱贫目标,与全县人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宣恩有个扶贫专干说:“我只愿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有 福 利!

宣恩有个扶贫专干说:“我只愿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识别上方图标进入宣恩电话本

可查找宣恩党政机关及各行各业电话!

图文:杨盈

微博:@宣恩发布

审核:欧阳章平@凉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