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真的是因为他坚持迎回“二帝”吗?(下)

历史|岳飞之死,真的是因为他坚持迎回“二帝”吗?(下)

要说岳飞的死因,大家都知道跟秦桧脱不了干系。韩世忠曾经正气凛然外加一腔怒火,跑到秦桧面前质问他。得到的只是秦桧的“莫须有”答案。韩世忠当然不服了,哥们儿被人陷害,罪名还这么荒唐,质问秦桧“何以服天下?”

这罪名,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丫说个“莫须有”,到底是有没有?

韩世忠性格耿直,在史料上是有记载的——《宋史·韩世忠传》:“性戇直,勇敢忠义;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

但是即使是韩世忠,仗着这么“勇敢忠义”的性子,也仍然没搞明白岳飞到底犯得什么罪。

这里有两点一直颇具争议。

1、“莫须有”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这三个字,史学家一直争来争去没个定论。这三字是宋朝的用法,早在宋朝的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秦桧很可能当时就是当做流行用语顺嘴说出来的。

很多宋代书籍中都有对“莫须”的记载,例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莫须召二三大将来”;《铁围山丛谈》是记载宋朝近二百年见的趣事异闻,也提到“莫须问他否。”

关于这一点,“中国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包揽白话文前三民”的李敖解释道,“莫须有”正确断句应该是“莫须,有”。意思差不多是“等等看,会有的”,或者是“等着瞧吧,早晚得有”。

这么说是很符合秦桧的身份的。韩世忠有救驾之功,秦桧当然不敢敷衍。但是要他一五一十地解释,也不大可能。秦桧于是就傲慢地回了一句:“谋反的证据?那还不好找么,等着看吧。”

历史|岳飞之死,真的是因为他坚持迎回“二帝”吗?(下)

莫须有

2、秦桧难道就不知道岳飞是被陷害的?

为什么秦桧这么说呢?因为他是在等皇帝赵构的意思。如果赵构最终认为岳飞需要死,那么这个证据早晚都会有的。

事实上,秦桧早就透露出——这事儿,是皇帝说了算的。《宋史》中的《何铸传》中记载:

何铸审问岳飞,为何而谋反。岳飞露出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申诉冤情。何铸察觉到此案证据不足,告诉了秦桧。

秦桧则“不悦”地说道:“此上意也”——这是上面的意思。何铸回答:“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秦桧语塞,于是改为万俟卨审理岳飞一案。

之后万俟卨用尽了各种方法,岳飞也没有招认,只是在供状上写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历史|岳飞之死,真的是因为他坚持迎回“二帝”吗?(下)

风波亭,是杭州大理寺狱中的一个亭子

岳飞蒙冤,背后最大的推动者是赵构。秦桧是主和派,于是乎在其中欢呼雀跃地加了一把火。

在风雨飘摇的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一直都是尖锐地对立。以秦桧和赵构为首君臣主和派不遗余力地阻挠主战派武将的一切事务。

岳飞不过是主战派中的一员,赵构一直都想来个杀鸡儆猴。而且岳家军的呼声在民间越来越高,很有些超过了国家领袖的意味。在战争年代,武将很容易被虚化为神。

在漫长的斗争中,两派的争斗结果以主战派李钢罢官、宗泽战死、岳飞被害、张俊投靠秦桧而结束。从此南宋的城墙被赵构亲手推倒,犹如一个耄耋老叟面对虎视眈眈的金国和蒙古,毫无反抗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