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1923年8月的一天,位于太原南肖墙的太原电灯公司大门口人声鼎沸,官宦商贾云集,穿长袍马褂的人络绎不绝地从马车或轿子上下来。这是一个挂牌仪式,就连山西都督阎锡山也来了。围观的市民看到原来挂着的太原电灯公司的牌子被摘下来,换上了另一副牌子,上面写着:太原电灯新记股份公司。市民们并不清楚换牌子的意义,其实就是阎锡山政府官僚接管了由民族资本家刘笃敬个人办的太原电灯公司,民办改为官办,这也意味着山西第一座官办电厂诞生。此时,太原电灯公司的创办人刘笃敬已经去世三年。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刘笃敬是山西办电第一人。1908年,晋商最发达时期的领袖人物、山西商会会长刘笃敬出资三万两白银,从天津美国“慎昌洋行”购回一台美国产的发电机,开始建设山西第一座公用发电厂——太原电灯公司。1909年10月,也就是宣统元年,太原电灯公司第一台六十千瓦直流发电机开始发电,由蒸汽引擎带动发电,主要供应官邸、商肆和街道的照明,用户对象分布在太原柳巷、桥头街、天地坛等繁华街市,送电距离很短。每当夜晚街灯放亮,清朝末年的市人无不争相观望,甚为稀奇。

刘笃敬和阎锡山的关系很不一般。襄汾当地人一直传说,刘笃敬一直给阎锡山的革命军发饷,阎锡山曾专门派正规军为南高刘家大院护院。1911年辛亥革命后,山西成立议会,刘笃敬当选为副议长。1912年2月宣统皇帝退位后,阎锡山带领革命军南下回山西,部队到达忻州的时候,却接到了大总统袁世凯的命令,命令阎锡山停止向太原前进。原来袁世凯虽然接任大总统,但实际上还是想当皇帝,当皇帝就不想让革命党人掌权。山西离北京比较近,如果阎锡山回到太原出任山西都督执掌军政大权,将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威胁,卧榻之旁,岂容革命党人鼾睡!于是,围绕谁来出任山西都督,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势力展开了一场争夺战。袁世凯想让和他关系好的山西巡抚李盛铎出任都督。在革命党这边,一面是孙中山同袁世凯谈条件,另一方面,本省的官绅代表提出强烈要求,坚决要求阎锡山担任都督,并派人做李盛铎的工作,想方设法让李盛铎自己向袁世凯提出辞职。本省的官绅代表就是时任议会副议长的杜上化和刘笃敬。通过努力,李盛铎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912年3月13日,他与杜上化、刘笃敬联名致电陆军总长段祺瑞,表示自己也欢迎阎回太原任都督。李盛铎自己都表态了,袁世凯当然没话说了。就这样,阎锡山回太原担任了山西都督一职,从此,执掌山西党政军大权37年,当了37年的土皇帝。经过这件事,刘笃敬成了阎锡山执掌山西大权的功臣。

阎锡山与刘笃敬的关系从一张历史照片上也可以看出。1912年9月19日,卸任刚半年的中华民国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赴晋考察,与山西政商各界名流合影留念,孙中山左侧是时年未满三十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右侧则是年过花甲的山西商会会长刘笃敬。阎锡山是留日学生,自然对电气这一新生事物情有独钟。阎锡山治晋之时,曾多次到山西商会发表演讲,鼓励商会办电。但是,当阎锡山看到电气事业有利可图,于是,又以投资公营实业为名,支持自己的亲信和部属巧取豪夺,不断蚕食民营工商业的生存空间。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1916年,年迈的刘笃敬辞职还乡。随着他的辞职,电灯公司也每况愈下,风光不再。1918年,太原电灯公司安装第二部发电机,容量为120千瓦,但不久因维护不善而损坏。1920年,刘笃敬在家乡去世,太原电灯公司以卖60千瓦直流发电机为预订款,从天津美国人办的“慎昌洋行”赊购一部300千瓦发电机,商定不足款项在发电后10个月内分期支付,这台发电机发电后,由于阎锡山各军政机关倚势不交电费,加之美金暴涨,致使电灯公司无力偿还欠款,“慎昌洋行”遂派人将电厂封闭。这一民族资本经营的电灯公司,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官僚资本的掠夺下,终于倒闭。而阎锡山的叔丈人、山西省银行经理徐子澄及警务处长南佩兰乘机接收了太原电灯公司,并更名为“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

阎锡山很清楚,电气这一新生事物虽为公用事业,如果经营有方,势必可以盈利。1926年,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发行了大量的股票,直到1949年太原解放后,仍有一些市民手执股票找到太原电业局,要求兑换现金。1993年,笔者曾在省档案馆查阅西北实业公司资料时见过许多这种股票。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于1925年、1928年先后安装了300千瓦和1150千瓦发电机一部,到1933年又安装了3000千瓦发电机一部。至1934年底,该公司拥有可运行发电机4部,总装机容量为4750千瓦,线路总长85公里。从电厂本身来看,其装备水平、技术水平都相当差,机组采用蒸汽引擎,锅炉是手烧炉,运行方式简单,更没有成规的运行、检修制度,事故频繁不断,供电极不可靠,有时一天停电数次。加上低压直配发电,导线容量小,线路损失大,电压严重不足,造成用户灯光微弱。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太原城内照明及纺织、面粉、军火等工厂用电均靠该公司供应。

阎锡山是个很照顾家乡的人,1932年,阎锡山在自己的家乡五台县西汇建了一座小电厂,免费为自己老宅和村里人提供照明,电厂的技术人员就是从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抽去的。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太原沦陷,日本军队接管了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名称改为军管理第二工厂,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换成日本人,厂门口设立了日军岗哨,但是,民间还是习惯叫它电灯公司。

1945年,日本军队投降后,阎锡山的西北实业公司电业处接收军管理第二工厂,并改名为城内发电厂,至此,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就不复存在。城内发电厂由过去的照明为主改为提供动力电源为主,这也是这一时期电力工业的一个特点。阎锡山为了维护其在山西的统治地位,积极从事反共活动,不顾一切地加紧军火生产,命令城内发电厂必须保证军火生产用电,因而城内发电厂遭到空前的厄运,只有用拼设备的办法来应付阎锡山的内战需要,导致设备严重损坏,实际动力不足一半。

1949年6月1日,太原解放不久,太原电业局成立,为便于管理,城内发电厂改为太原电业局第一发电厂,电业工人对设备进行了抢修,很快恢复了城里的供电。关于第一发电厂何时关停,史志中没有记载。据1949年就进入太原电业局工作的老电业人赵晋荣回忆,解放后机组还正常运行几年,工人们每天推着小平车拉煤,用铁锹向锅炉里送煤,关停的时间他也记不清楚了。据笔者分析,1952年太钢自备电厂划归太原电业局领导,被命名为太原电业局第四发电厂,既然有第四,那就说明第一还存在。赵晋荣只记得,电厂关停后,设备被拆迁到了阳泉,部分工人也随着机组到了阳泉工作,后来这些人又陆续调回了太原。笔者以为,太原电业局第一发电厂应该是在1955年1月苏联援建的太原第一热电厂第一台机组发电前夕关停的。太原第一热电厂的发电投产,缓解了太原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老旧破损的太原电业局第一发电厂自然也就提前淘汰出局了。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位于南肖墙的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的遗址解放后先后成为太原电业局、山西省电业局、山西省电力工业厅、山西省电力工业管理局、山西省电力公司的办公场所。1957年,山西省电力工业厅建起了办公大楼,拆掉了原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用房、工匠宿舍和董事办公平房,最后只保留了烟囱和厂房,电厂厂房多年作为机关的锅炉房和印刷厂使用。2010年,因修建停车场,印刷厂被拆掉,保留了烟囱和部分厂房,并且挂上了“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现在这个遗址仍为国家电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关联单位的办公场所。

阎锡山与山西第一家官办发电厂的前生后世

几十年来,无论作为省政府的管电职能厅局,还是作为电力部条管的省电管局,还是作为央企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子公司,这个大院进行了多次改造,但太原电灯公司的百年烟囱始终在现代化的办公大楼旁耸立着,虽然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协调,但它仿佛像一个历史老人,喃喃不休地向世人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