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山西政权40年的军阀:阎锡山

文章:必读历史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现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阎锡山解放前夕去台湾,1960年5月23日病逝台北,终年77岁。葬于七星区阳明山。

掌握山西政权40年的军阀:阎锡山

阎锡山二十六岁的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被授予“协军校”,相当于少尉军衔。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革命党人展开了一系列反清革命。阎锡山身为革命党人通过计谋起义篡权,在“太原起义”中阎锡山率部响应革命军。

1911年10月29日,从日本回到山西后,年仅二十八岁的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之后阎锡山成立军政府。自此,他开始了对三晋大地近四十年的掌权。

掌握山西政权40年的军阀:阎锡山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民国七年(1918年)4月,阎锡山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军阀混战时期,他始终都将山西控制在自己手中。

阎锡山治理山西期间,可谓鞠躬尽瘁,苦心经营。30年代,他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使山西的工业建设、货币政策、财税体系、国防和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运行得到跨越式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国民政府表彰的模范省”。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价:阎锡山为一千一百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他便显得出类拔萃。

掌握山西政权40年的军阀:阎锡山

在军阀割据的北洋时代,与奉系军阀直接接壤的晋系阎锡山处变不惊稳坐山西。1917年9月3日,北洋政府委任阎锡山为“山西督军兼省长”。到了1921年6月,考虑到自身的政权和统治,阎锡山反对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阎锡山又开始阻止直系军阀北上,不让直系威胁到自己的地盘。

掌握山西政权40年的军阀:阎锡山

1929年2月,蒋桂战争爆发,白崇禧败,南方基本平定。围观中,阎锡山充当了偏向蒋方的“和事佬”。但是当抗日战争爆发时却并处党派之争,在与傅作义共同领导绥远抗战时,阎锡山以继母陈秀卿的名义,将父亲的遗产87万元捐给前线。

虽然是军阀,但是阎锡山的文化学问和个人修养极高。阎家的祖传家训就非常吓人:“替今人正德,替古人宣德,替后人立德,是仁者责任。为现世除冤,为来世防冤,乃圣贤心怀。”为了自我反思,阎锡山每天都写日记,总结得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日记“不记事,只记理”。

阎锡山认为中国文化是“中”, 阎锡山自有说法:对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对在不对的中间,不在不对的反面;不对的反面,还是个不对,不对与不对是相对的……偏与倚,过与不及,都是不对。唯中与对是绝对的。”“中”渗透此人骨髓,影响到方方面面,比如用人,比如做事。

掌握山西政权40年的军阀:阎锡山

1949年太原解放后,出任迁往广州的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2月随国民党退守台弯。阎锡山的最后十年在台湾的阳明山度过,劳碌一辈子的阎锡山退而论书册,活的无比自在。阎锡山还是一位书法大佬,诸体兼善,笔法颇似何绍基,并将小篆古籀文结合,一派古朴苍健。

1960年,阎锡山气喘发作,被诊断为急性肺炎合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当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但他拒绝入院治疗。1960年5月23日,民国大佬阎锡山终于结束了他“一生戎马,十年隐居”的生活。他生前就挑选了墓地,墓前有个巨大的“中”字,象征着其人生哲学——“发于仁,归于中”。

掌握山西政权40年的军阀:阎锡山

长期以来,阎锡山被描述成一个土气、投机、守旧、贪财、排外、独裁的丑角。不过,他能成为民国时期掌握一省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政治人物,也非全靠投机和排外所能取得的。用今天的话说,阎锡山算得上19世纪80后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