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甲戲在東南亞的傳播

泉州高甲戲在東南亞的傳播

泉州的高甲戲和梨園戲,與福州的閩劇、莆田的莆仙戲、漳州的歌仔戲(又稱薌劇),是福建省地方戲的五大戲種。

泉州的高甲戲孕育於明末清初,其萌芽階段稱“宋江戲”,以扮演水泊梁山好漢的武打戲為主,清中時發展為文武並演的“合興戲”,清末才定名為高甲戲。

清末民初,隨著泉州人大量移居至東南亞各國,泉州人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也隨之傳入東南亞各國,音樂和戲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他們在海外,敬奉家鄉的神明,愛唱家鄉的南音,愛看家鄉的高甲戲。但是,當時東南亞還沒有人會表演高甲戲,就從家鄉聘請一些高甲戲的戲班去東南亞演出,很受閩南籍華僑的歡迎和喜愛,譽稱高甲戲是“南海明珠”。後來,當地華僑華人逐漸學會表演高甲戲,使泉州高甲戲這種戲種在東南亞各國傳承和發展,形成高甲戲這個戲種的本地化和南洋化,甚至連東南亞當地人民也學會表演高甲戲,把高甲戲這個戲種融入到當地多元化的文化藝術之中。

福建省地方戲五大戲種經常到東南亞各國演出,其中演出次數最多、時間最早、劇目最豐富、影響最大的當屬高甲戲,而高甲戲又以泉州的高甲戲為最。但是,泉州高甲戲什麼時候傳入東南亞,現在已經無法查明確切的時間。

最早記載泉州高甲戲到東南亞的馬來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演出的時間是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840年-1843年)的南安“三合興”高甲戲班。

當時,南安縣岑兜村的“宋江戲”藝人與漳州“竹馬戲”藝人和一些歸國華僑三方面合作組成的戲班到馬來亞等地演出,時稱“三合興”,演出的劇目主要是三國與水滸的內容。主要演員有武小生洪保佑等人。後來,南安縣、晉江縣許多高甲戲班陸續到東南亞各國演出,其中較著名的演員有晉江縣的洪金乞、董義芳、柯賢溪、吳遠宋、林秀來,南安縣的黃琵琶、陳坪、鄭文語、許仰川等人。

董義芳,原名董添木,晉江縣縣城南門米鋪(今屬鯉城區臨江街道)人。民國四年(1915年)到南安縣岑兜村“福慶興”高甲戲班學戲,拜陳坪為師。兩年後,隨戲班到東南亞演出,當時董義芳還不是主要演員。有一天晚上在印度尼西亞峇眼演出時,該戲班要演三國演義《鳳儀亭》正待開鑼,飾董卓的大花演員洪大欽卻突然生病,無法登臺演出。但劇目早已貼出海報,而主要演員卻無法登臺演出,把戲班主急得團團轉,束手無策。本來不是主要演員的董義芳卻毛遂自薦,頂演救場。豈料竟一鳴驚人,演出非常成功。從此受到戲班主的重視,逐步培養他為主要演員,尤其是善飾“老生”角色,其髯功技藝非常高超,如吹髯、甩髯、飄髯、送髯、卷髯、轉髯、樓髯、抓髯、推髯、膀推髯、抓袖打髯等,樣樣精通;他的唱腔也很高亢優美,很受觀眾好評。

洪金乞,原名洪連利,晉江縣龍湖鎮園柄村人。其父早逝,依靠其母,母子相依為命,生活貧困,被人稱為“乞食仔”。民國四年(1915年)到南安縣岑兜村“福慶興”高甲戲班學戲。他向陳坪、鄭文語等師傅和一個京劇武旦演員(男性)學習武旦技藝。由於他勤學苦練,練就使槍、弄鐧等許多絕活,成為高甲戲中著名的武旦演員。後因南安福慶興高甲戲班解散,洪金乞迴歸故鄉晉江龍湖園柄村,並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農曆正月,在其家鄉創辦“福慶成”高甲戲班(擔任班主),聘請高甲戲名角董義芳、吳遠宋、柯賢溪、林秀來等人為主要演員,真是名角薈萃,陣容壯觀。民國廿四年(1935年),他再次受邀,帶領戲班前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演出,受到了僑胞們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柯賢溪,晉江縣人。綽號“■羅溪”,是高甲戲的著名丑角,尤以表演女丑最有特色,被譽稱為“醜大王”、“閩南第一醜”。

民國廿四年(1935年)農曆十月,柯賢溪隨“福慶成”高甲戲班到菲律賓演出,受到了僑胞們的熱烈歡迎和捧場。

柯賢溪不但戲演得很好,人緣也很好。許多僑胞都愛與他交朋友、認鄉親,請他到家裡做客,或陪他參觀菲律賓的異國風光。

柯賢溪還很同情一些收入較少的僑胞,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排憂解困,並隨機應便,在演戲中加以發揮。

有一位戲迷叫王鉗,晉江縣石獅人,在馬尼拉賣丸子小生意。那年冬至的前兩天,王鉗提了一大包冬至丸來送柯賢溪,柯賢溪再三謝絕,說:“你做小本生意,掙錢不容易。你拿去賣吧,這情意我領了 就是。”王鉗對柯賢溪說:“咱們是鄉親,我對你實說,今年我舂了兩百斤糯米做成冬至丸,可是買的人不多,賣不出去會發酸,豈不是要倒掉?”柯賢溪聽他這麼一說,臉色一沉,眉頭一皺,對王鉗說:“讓我設法幫助你推銷推銷。”當天夜戲,柯賢溪扮演一位店主婆,一串小鑼敲打後,臺內一聲高亢的叫介:“罪過,我來啊!”躍出一位身穿紅襖紅裙的店主婆,他模髻、整襟、拔袖、緊褲、提鞋、眨眼、歪嘴、扭腰,醜態百出,引發觀眾的許多歡笑。他唱完《四季花》,坐場,道出一段臨時新編的臺詞:“我這店鋪,別的沒賣,專賣冬至丸。丸子軟潤■粘齒,包你吃了笑嘻嘻。吃了冬至丸,全家好彩氣,大吉又大利。我這些冬至丸不是自己做的,是向王鉗買來的。諸位嬸姆老兄弟,愛吃冬至丸,要到王彬后街找王鉗。”經過柯賢溪這麼一介紹,許多僑胞第二天就趕到王鉗店中去買冬至丸,200斤冬至丸銷售一空,還要再做許多來賣。僑胞們稱讚說:“戲中插推銷,羅溪有絕招!”

又有一次,柯賢溪去王彬菜市吃肉粽,賣肉粽的是晉江五店市(青陽)人,名叫莊仔茂,也是柯賢溪的戲迷。柯賢溪邊吃邊問他生意如何?莊仔茂嘆氣地說:“初來呂宋(菲律賓),人地生疏,一天賣不了幾個粽子,日子難過呀!”柯賢溪也很同情他,叫他晚上將肉粽擔子挑到戲院門口去賣,他要幫他推銷推銷。當晚加演《番婆弄》,柯賢溪扮演番客(華僑),即在戲中新編一段唱詞:“漂洋過海思鄉重,想吃唐山燒肉粽,吃了肉粽解鄉愁,嘴笑目笑身輕鬆。”從此以後,莊仔茂的生意興旺,有些觀眾進場前先去吃一個肉粽,散戲後還要買幾個帶回家去做夜宵。莊仔茂的肉粽一天可賣出幾百個,忙得不亦樂乎。他逢人便說:“這要感謝■羅溪幫我做廣告。”

高甲戲有個摺子戲叫《管甫送》,過去在戲中的管甫手中都是拿著一根長竹煙管。許仰川(南安縣石井人)也是一位丑角,但在菲律賓看到卓別林的電影,受到卓別林手裡拿著一根柺杖的啟發,所以他在演管甫時,就把長竹煙管改為拿柺杖,表現起來既靈活,又好看,受到菲律賓僑胞的認可和好評。從此,許多高甲戲班在演《管甫送》時,紛紛把管甫拿竹長煙管改為拿柺杖。

經過國內一些高甲戲班到東南亞演出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僑華人也學演高甲戲,並吸收一些當地人參加,使高甲戲這個戲種在東南亞生根、開花、結果,使高甲戲這個戲種融入多元化的文化藝術陣地,做到本地化和東南亞化。

1995年,我去新加坡,適逢中秋佳節。新加坡華僑華人過中秋節,比家鄉還熱鬧。除吃月餅外,在大街旁設神壇(敬奉玉皇大帝、玄天上帝、關帝爺甚至《西遊記》裡的齊天大聖……等神明),搭臺表演許多戲曲,其中最多的是搬演“福建戲”。我們停下來一看,這種“福建戲”,原來就是高甲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