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視界
1279年,張弘範率軍在崖山擊敗宋軍殘將,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自盡,隨行十萬軍民亦慷慨投海,這件事情震驚了全世界,史稱:崖山之戰。
這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徹底地淪陷於外族,這麼說不準確,因為宋不僅僅是被蒙古所滅,構成滅宋大軍主力的不是蒙古軍隊而是漢人軍隊,張弘範也是漢人將領,雖然他屬於“北方漢人”,不在宋統治的範圍內,但那也是漢人,這個性質是無法改變的。
我們評判一個人是否是漢奸,依據的是他的血統而非民族感情,如果僅僅因他沒出生在中國,就否認他是漢奸的事實,這個“標準”未免太寬鬆了。
猶太人這個民族就遭受過好多次屠殺、驅趕,他們在戰爭年代像分子一樣散落在世界各地,然而以色列建國後,這些猶太人能從世界各地回到自己國家,包括那些在異國出生的孩子,他們靠的是什麼?感情?當然不是。是血統。
回到主題,崖山之戰最令人悲痛的不是海面上翌日浮起的十萬具屍體(《宋史》),而是張弘範在崖山石壁上以“到此一遊”的態度刻下的碑文:
“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國於此”。
在襄陽大戰忽必烈忙著以蒙古軍拱衛京畿,用北方漢人世侯軍和南方降軍攻打南宋,鎮壓南人反抗,就拿襄陽大戰來說,攻城的主力也是北方漢人世侯軍將領張弘範,揚州等地的大戰除了張弘範還有襄陽降軍統帥呂文煥,呂文煥這等就是徹頭徹尾的“漢奸”了。
元軍不善攻城,也不善水戰,攻城和水戰誰完成的?漢將率領的漢人軍隊。
元朝水軍由投降的宋朝水軍構成,也就是說跟南宋水軍作戰的是自己人,而不是蒙古人。自己人打自己人是漢人一貫的做法,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漢人王朝都是被漢人推翻的。
宋恭帝投降後蒙古就不管了,消滅南宋殘餘力量完全交給投降的漢人以及北方漢人。
東路指揮使范文虎、率領南宋降軍的安撫副使劉整;中路湖南兩廣江西掃蕩由北方世侯軍統帥張弘範、襄陽降軍呂文煥完成;西路也是漢軍統帥汪良臣領導降軍完成,也就是說對南宋窮追猛打,置之死地的恰好都是漢人。
攻城後,漢人軍隊衝進城去燒殺搶掠,與強盜無異。
這些將領都是在蒙古陣營裡充當鋒利武器的漢奸,然而歷史對他們的定為不同。
如何看待在蒙古陣營裡揮師滅宋的漢人?
歷史從兩個角度闡述,首先,對於那些降將,呂文煥、范文虎、劉整,這些都是徹頭徹尾的漢奸,范文虎曾服務於南宋奸臣賈似道,這人的私德根本無從談起,襄陽失陷後范文虎第一個降元,後來忽必烈征討日本時這貨也在,他將十萬軍隊遺棄在海島上自己卻臨陣脫逃,漢奸就是漢奸。
他們的投降動搖了南宋陣營的軍心,讓精心佈置的防線以及作戰計劃盡落敵手,還帶去了先進的武器和攻城技術,對整個戰爭走向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第二,張弘範為代表的北方漢人將領。
後晉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持主動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自稱“兒皇帝”,這件事情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也讓宋朝剛一建立,就面臨北方門戶大開的危險。
在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拉鋸戰中,燕雲漢人經歷了遼、金、宋的統治,又沒受過儒家思想的馴化,他們早已淡忘了節操這件事,宋朝在北伐期間寄期望於燕雲百姓意識到自己是漢人,要回歸自己祖國,然而並沒有。燕雲漢人長期的被奴役,早已經習慣了做亡國奴,總而言之燕雲人民已經不可能象當初那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了。
所以即使北宋揮師收復燕雲,對於燕雲一代漢人而言這也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非得經過激烈的交戰他們才能不情願地歸附漢地。
北宋末年金國將這片土地割去,北地漢人再次成為異族的奴役對象,他們心裡仍然沒什麼悸動。金國中都被蒙古攻破後,北地漢人成了“蒙古人”,他們漸漸認同了新的身份,於是在蒙古滅宋的時候,這些大部分都在蒙古區域內出生的漢人,還以為自己是蒙古人,就像狗窩裡出生的豬,會認為自己其實是狗一樣。
這些漢人長大後,正好歸蒙古所用,蒙古養育了這些漢人,現在是漢人報效主子,發揮效力的時候了。
所以我們怎麼定位張弘範呢?按照血統他確實是漢奸,然而按照民族感情,他又是蒙古養育出來的雜種。
當我們定義這件事情的時候,只能為北地的漢人感到悲哀,一個沒有民族根基感、榮譽感的漢人部落,一個沒有猶太人那樣深刻的民族認同意識的漢人部落,這些人像丟棄一件衣服一樣丟棄了自己的血統和民族感情,最終他們也會被整個歷史所拋棄。
無論是遼、金、蒙古以及漢人王朝,都不會認可這類人,他們是典型的“多餘人”。
靜說歷史
說到這個問題,現在很多人都不能接受,忍不住就要跳起來罵這些人是漢奸。那麼,他們究竟算不算漢奸呢?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咱們首先要看看北方漢人是如何構成的。
在唐朝的時候,尤其在前期,南方漢人和北方少數民族就已經有了頻繁的交流,這主要是基於唐朝開放的態度。唐朝與北方的少數民族有對抗,但是,這種對抗並不是很強烈,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唐朝大之所以和親非常多,就是這種開放式交流的表現。也正是在這種交流之中,大量的南方漢人走進北方,漸漸地成為北方本土居民。
唐末及五代時期,中原大亂,北方少數民族大量湧入,同時南方漢人也大量遷入北方。五代先後的五個國家,後唐、後晉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
(燕雲十六州的漢人進入契丹)
當五代南方大亂的時候,北方的契丹卻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統一的國家,並且對南方的國家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後晉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燕雲十六州住的主要是漢人,以前的民族遷徙和交流,還只是一些零散的行為,而當燕雲十六州割到北方以後,這就是大片漢人整體遷入了。
必須要說明一點的是,當燕雲十六州被割到北方的時候,他們做亡國奴的感覺並不是很強烈。為什麼呢?因為南方亂成了一團,並沒有哪個是他們的祖國。再說了,把他們割給契丹的後唐、後晉,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也就是說,無非是從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加入到另一個少數民族國家而已。
說燕雲十六州的人做亡國奴的意識不強,還在於後來北宋初年,宋軍前往和契丹打仗,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候,當時的漢人其實並不是很歡迎。他們為什麼不歡迎。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契丹的統治,變成土著居民了。
第二批大面積遷入北方國家的漢人,是在靖康之難中,金國南下佔去北宋大片河山的時候,通過南宋與金國的“紹興和議”,第二次被割到北方去的。剛割去的時候,這部分漢人的亡國奴意識肯定很強烈,但是,在經過了南宋整整一個半世紀以後,這一部分漢人,也和原先燕雲十六州的漢人一樣,早已成為北方的土著了。
(靖康之難中大片漢人進入金國)
一個半世紀是什麼概念,就是說,那塊土地上的漢人,他們土生土長就在那塊土地上,生下來就在金國那樣一個國家裡,他們怎麼可能還會認南宋為他們祖國!
後來,生活在金國的漢人又有一個很大的變故,就是金國被蒙古給滅了,原先生活在金國的漢人,又都加入到了蒙古人建立的國家。這時候,假如他們有亡國奴意識的話,他們也只能是金國的亡國奴,不會是南宋的亡國奴。
蒙古第一次攻破金國中都,佔領金國差不多一半土地的時間是1212年。蒙古人大舉南下滅南宋的時間是1276年,這個時間差是60多年。也就是說,那些參與進攻南宋的漢人,絕大多數是在蒙古出生的,他們甚至連當金國亡國奴的意識都已經不強烈了,何況是對南宋。
(蒙古攻擊金國,大片漢人再一次進入蒙古)
所以,那些參與蒙古大軍攻打南宋的漢人,在他們的意識裡面,只可能是加入到“祖國”的統一大業之中,你要說他們是漢奸,那還真是一個笑話。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也是歷史愛好者們常常需要思考的一個話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次異族征服過程中,都曾出現過不少投身異族政權,或是為其征戰的將領,或是為其理政的官吏,就宋末元初的更替時期而論,身在蒙元陣營直接參與攻滅南宋政權的“漢人”主要有下面兩種情況,需要我們進行具體分析,且應該得出不同的是非判斷。
其一,是在自窩闊臺汗下詔徵宋以來,在漫長而慘烈的蒙宋戰爭期間,自宋軍陣營之中直接投降蒙軍的將領,著名的有呂文煥、劉整、范文虎等等,儘管他們降敵的原因各有不同,性質上也有主動和被迫之分,但不可否認,他們的降敵對具體的戰役勝負、防線的動搖與否、乃至整個陣營軍心的興衰、戰爭的走向,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作為手握重兵、要隘的重量級軍事將領,在關鍵時刻為一己私利,而背棄自己的同宗父老、降順於異族侵略者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是可恥的!都應該被後世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當今社會上有些人出於某些投機目的,對這些貳臣、叛徒進行的種種洗白、平反的企圖,都應該受到大眾的批判和唾棄)。
其二,雖是漢人,但他們並不是宋朝的子民,而是金朝統治下的官吏或百姓,他們在金朝女真貴族的排擠下,長期鬱郁不得志,故當蒙金戰爭進行期間,把投效蒙古人,當作是擺脫女真統治、建立自家功業的好機會。自成吉思汗攻金開始,投效的漢人、契丹人、奚族人等就絡繹不絕,其中漢人著名者包括郭寶玉家族、董文炳家族、劉黑馬家族、史秉直家族、張柔家族(其中就有指揮崖山滅宋之戰的張弘範)、嚴實家族、李全家族等等。在現代民族國家興起前,古人所謂盡忠盡節,主要是對效忠的政權而論,尤其上述那些被蒙古統治者加封為世侯的那些家族成員,幾代生活於同樣是夷狄政權的金國社會里,在他們的意識形態中,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宋人,對他們而言,對宋作戰,與對高麗、對花拉子模等作戰沒有多少區別。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出現了崖山之戰後,從小長在忽必烈汗庭、被蒙古人尊稱為“九拔都”的張弘範會興奮地讓人鐫刻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的字跡。
史海悠遊閭春暉
這個問題我倒有個新的想法。可不可以這樣考慮:很多當年打南宋的漢人的後代,會怎麼看呢?
估計也在痛恨,痛罵,大扣漢奸帽子。
很可能啊,尤其是北方的漢人。也有可能,某些人還是當年某北方漢將的後代。
所以,從這樣看也許就發現很荒唐。
現在是現在,那時是那時。你不能一味拿現在的情況埋汰古人。
想想,淮河、漢江以北的北方漢人屬於金國,也至少百年,好幾代人了。再往前,幽雲十六州的漢人還有百年屬於遼。
拿什麼讓他們把南宋當母國,或者說,拿什麼讓他們為趙官家賣命?
還有,一切歷史都是階級鬥爭史。王權爭奪,衝在前邊的可能是為了榮華富貴,包括原北方的地主。下層士兵,多是按戶口抽丁徵發出來的。你能要求他們怎樣做呢?一將功成萬骨枯。活下來,也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了吧。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寧做太平犬,不做離亂人。前輩們流血犧牲,給了我們一個如今的國家,如今的生活。挑戰多多,危險重重,還是好好維護團結,對內珍惜安定,對外保持警惕吧!
雪天雪晴
“漢”是一種文化認同,五代就有大量漢人到遼地逃難,遼金在中後期均已高度漢化。南宋並不能代表整個漢文化區域。宋社會階層非常固化,很多地方也非常黑暗。宋人認為北伐了當地人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結果卻基本沒有。
皮薄大餡蘿蔔包
沒什麼好說的。歷史上漢族的悲哀。好在已經過去了。留下的是應該記取的教訓:不夠尚武加上過於的民族寬容。
jhmh26
從大一統角度講他們為蒙古人開疆拓土做出了貢獻,使元帝國領土不斷向南沿伸。使東亞族群融合入蒙古族創造了條件,是元朝功臣!
但從族群角度講他們為了金錢,女人,權利而對同族大開殺戒,實屬害群之馬,天理難容!為華夏之恥辱。漢族之殤。不配為炎黃後裔。
王某某aygcg
一般說來,良禽擇木而棲,投奔賞識自己才華的所謂明君,在天朝古代本不是個事。只不過那幾個投奔蒙元的“漢人”不在此列,因為蒙元絕非明君,而是暴君!那幾個投靠蒙元的“漢人”也不是懷才不遇的俊傑,而是有奶便是孃的奴才!對他們除了鄙視,不會有別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