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當代年輕留學黨都是高級文盲,對此你怎麼看?

小也mikeyo

我們的確是在用碎片化的時間讀碎片化的信息,但我們並不是碎片化的閱讀。對於現代人來說,時間碎片化已成既定的事實,而信息的碎片化正式為了解決這一環境下的閱讀問題。如果我們是成體系化的閱讀,就不用擔心碎片信息會讓我們越讀越淺薄。而且有時這種看似隨機化的閱讀,也能讓我們有更大概率遇到更多的好的知識。

對當下知識焦慮廉價販賣的年輕人來說,需要構築自己的左右盾牌:左手專業,右手通識,擁有站得住腳的一技之長作為立身之本,同時搭建足夠廣闊的知識框架支撐未來任何時間可能發生的跨界,並在同時保持對新事物永不磨滅的好奇足矣。拋棄左右手之外的碎片信息,恐怕會泰然從容一些。

將“座標系”比作深度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歐洲生活了6年的我確實看到了中國和西方的教育在對孩子們培養建立自己的“座標系”方面的不同,至少在面對問題時批判性的精神有所欠缺。

儘管中國的教育一直在強調這點,但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背後的客觀原因暫且不談。 這就造成了很多年輕人在沒有很多社會經驗的情況下,容易對媒體的言論和看法全盤接受,這已經是潛意識中的一部分。

而且有時候越是名校畢業的學生這個特點越明顯。因為中國的教育不鼓勵“不認同”,中國的傳統要求我們“聽話”。也就是說,在大環境不變的前提下,個人做出改變的度很微乎其微。個人觀點也許片面,但是我認為教育模式和傳統就是作者提出的問題的根源所在。 但是存在就有它的必然。


中國的高度發展要的是執行力和反應速度,這也是現今的我們在世界舞臺上一個很大的優勢。而西方過於分散的“座標系”已經嚴重製約了社會發展,座標系的過度強調和分散就導致了極端的個人主義。 如果能夠在這種狀態取其優也許是最好的狀態。這就又回到了我們的東方智慧:中庸。


加拿大家園

我不知道是誰推斷出這個多少有點荒謬而又極端的觀點,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予以認同。但我相信,即使問答的前提確實存在,也一定是某人在特定的環境下,針對某一特定的事例,表達一種特定的含義。這就是說,這個推論對廣大留學生來說,並不是具有一種有代表性,有普遍性的群體本質定義。我寧願把它看作是有人在特殊場景下的一種調侃,或許還是留學生自己在人生搏弈中的一種自嘲。留學畢竟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開拓視野,充實自我的不錯途徑和選擇,全面,客觀,科學,辯證地分析留學的意義和出現的問題,才是我們應該秉承的正確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