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代年轻留学党都是高级文盲,对此你怎么看?

小也mikeyo

我们的确是在用碎片化的时间读碎片化的信息,但我们并不是碎片化的阅读。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碎片化已成既定的事实,而信息的碎片化正式为了解决这一环境下的阅读问题。如果我们是成体系化的阅读,就不用担心碎片信息会让我们越读越浅薄。而且有时这种看似随机化的阅读,也能让我们有更大概率遇到更多的好的知识。

对当下知识焦虑廉价贩卖的年轻人来说,需要构筑自己的左右盾牌:左手专业,右手通识,拥有站得住脚的一技之长作为立身之本,同时搭建足够广阔的知识框架支撑未来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跨界,并在同时保持对新事物永不磨灭的好奇足矣。抛弃左右手之外的碎片信息,恐怕会泰然从容一些。

将“坐标系”比作深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欧洲生活了6年的我确实看到了中国和西方的教育在对孩子们培养建立自己的“坐标系”方面的不同,至少在面对问题时批判性的精神有所欠缺。

尽管中国的教育一直在强调这点,但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背后的客观原因暂且不谈。 这就造成了很多年轻人在没有很多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容易对媒体的言论和看法全盘接受,这已经是潜意识中的一部分。

而且有时候越是名校毕业的学生这个特点越明显。因为中国的教育不鼓励“不认同”,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听话”。也就是说,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个人做出改变的度很微乎其微。个人观点也许片面,但是我认为教育模式和传统就是作者提出的问题的根源所在。 但是存在就有它的必然。


中国的高度发展要的是执行力和反应速度,这也是现今的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一个很大的优势。而西方过于分散的“坐标系”已经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坐标系的过度强调和分散就导致了极端的个人主义。 如果能够在这种状态取其优也许是最好的状态。这就又回到了我们的东方智慧:中庸。


加拿大家园

我不知道是谁推断出这个多少有点荒谬而又极端的观点,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予以认同。但我相信,即使问答的前提确实存在,也一定是某人在特定的环境下,针对某一特定的事例,表达一种特定的含义。这就是说,这个推论对广大留学生来说,并不是具有一种有代表性,有普遍性的群体本质定义。我宁愿把它看作是有人在特殊场景下的一种调侃,或许还是留学生自己在人生搏弈中的一种自嘲。留学毕竟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拓视野,充实自我的不错途径和选择,全面,客观,科学,辩证地分析留学的意义和出现的问题,才是我们应该秉承的正确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