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這顆「定時炸彈」,究竟要不要切?醫生是這麼回答的

所謂大腸息肉,指的是長在腸道上的肉疙瘩,與大腸癌息息相關!

往往在體檢中發現大腸息肉後,許多人都會忐忑不安,無比糾結:到底要不要切啊?切了會不會復發?會不會癌變? 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患者。

大腸息肉這顆“定時炸彈”,究竟要不要切?醫生是這麼回答的

切不切,看性狀與大小

有經驗的專家,判斷息肉是否有惡性傾向,首先會根據性狀與大小。

從性狀來說,如果息肉有蒂的,良性的可能性居多;如果息肉是扁平狀,表面潰瘍凹陷,觸碰較易出血,質地比較脆,惡性可能性較高。

從大小來說,小於2釐米的良性為多,大於2釐米的惡性為多。對於超過2釐米的息肉,一般建議先取一小塊息肉組織,送到病理科切片染色,用顯微鏡觀察判斷是否癌變。

大腸息肉這顆“定時炸彈”,究竟要不要切?醫生是這麼回答的

切除後,警惕復發

大腸息肉其實並不是一切百了的。在臨床,通常還會遇到這兩種情況:後期病理檢查發現惡變,以及手術後息肉復發。

如果發現已切除的息肉發生癌變,不必驚慌,因為在這個階段及時做腸段切除,能有效處理病變部位,並防止癌細胞擴散。

如果切除的息肉復發了,其實也不可怕,只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發現切除就好了。

大腸息肉這顆“定時炸彈”,究竟要不要切?醫生是這麼回答的

從發現到癌變,有很長時間

而對於診斷為暫時沒有危險性的息肉,通常醫生會建議先靜觀其變。但病人心裡總有疙瘩:息肉會不會悄悄癌變了,而自己後知後覺?

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從癌前病變到腫瘤,大概有5到10年的時間。如果能在這期間摘除息肉,基本能阻止這個進程。

當然也有少部分人會沒有癌前病變,而直接癌變。因此,要避免腸部腫瘤的發生,必須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比如:不要經常熬夜,少吃醃製食物;平時如廁時,多留意觀察大便性狀、排便習慣。如果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大便帶血、有黏液,需要做大便常規或腸鏡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