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这颗“定时炸弹”,究竟要不要切?医生是这么回答的

所谓大肠息肉,指的是长在肠道上的肉疙瘩,与大肠癌息息相关!

往往在体检中发现大肠息肉后,许多人都会忐忑不安,无比纠结:到底要不要切啊?切了会不会复发?会不会癌变?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患者。

大肠息肉这颗“定时炸弹”,究竟要不要切?医生是这么回答的

切不切,看性状与大小

有经验的专家,判断息肉是否有恶性倾向,首先会根据性状与大小。

从性状来说,如果息肉有蒂的,良性的可能性居多;如果息肉是扁平状,表面溃疡凹陷,触碰较易出血,质地比较脆,恶性可能性较高。

从大小来说,小于2厘米的良性为多,大于2厘米的恶性为多。对于超过2厘米的息肉,一般建议先取一小块息肉组织,送到病理科切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判断是否癌变。

大肠息肉这颗“定时炸弹”,究竟要不要切?医生是这么回答的

切除后,警惕复发

大肠息肉其实并不是一切百了的。在临床,通常还会遇到这两种情况:后期病理检查发现恶变,以及手术后息肉复发。

如果发现已切除的息肉发生癌变,不必惊慌,因为在这个阶段及时做肠段切除,能有效处理病变部位,并防止癌细胞扩散。

如果切除的息肉复发了,其实也不可怕,只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切除就好了。

大肠息肉这颗“定时炸弹”,究竟要不要切?医生是这么回答的

从发现到癌变,有很长时间

而对于诊断为暂时没有危险性的息肉,通常医生会建议先静观其变。但病人心里总有疙瘩:息肉会不会悄悄癌变了,而自己后知后觉?

其实不需要太担心。从癌前病变到肿瘤,大概有5到10年的时间。如果能在这期间摘除息肉,基本能阻止这个进程。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会没有癌前病变,而直接癌变。因此,要避免肠部肿瘤的发生,必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比如:不要经常熬夜,少吃腌制食物;平时如厕时,多留意观察大便性状、排便习惯。如果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大便带血、有黏液,需要做大便常规或肠镜检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