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唐朝没有武库,为什么还能制服突厥?全因这个制度

关注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好的制度都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展。如果能将好的制度很好地贯彻下去,国家的前景肯定是一片光明。唐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太宗时期,唐朝之所以有底气发兵讨伐周边小国,保国家安宁,就是得益于府兵制的确立和执行。

唐太宗时期,唐朝没有武库,为什么还能制服突厥?全因这个制度

唐朝有完备的户口册,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州县的农民分成了九个等级,这为府兵制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府兵制落实起来轻松了很多。而府兵制的实质就是将兵和农民结合起来,需要打仗的时候,农民就放下家中的农活去作战,战争结束了农民们就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务农。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国家不需要样军队。我们在古装剧中常常能看到皇帝和众位大臣为了军饷发愁。但是唐太宗就没有这样的困扰,战争结束农民回到家中种地维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为国家节约了一大笔开销。

唐太宗时期,唐朝没有武库,为什么还能制服突厥?全因这个制度

不仅如此,碰上战争要上前线,农民还要自己准备战争所需的马匹、军械等必备物资,国家是没有武库的,因而国家连制造军需的钱也省下来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好皇帝,自然不会这样克扣百姓。农民虽然为战事出财力和人力,国家也会免去这些人的赋税徭役来作为补偿。并考虑到各个等级的农民的差异性和实际状况,规定下三等农民无需承担兵役,只需要勤勉务农即可。

唐太宗时期,唐朝没有武库,为什么还能制服突厥?全因这个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出于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和对家园的保护心理,府兵们在战场上的士气非常高涨,战斗力也非常出众。当然国家也不会忘记他们做出的卓越贡献,对于有功之人也从不吝惜嘉奖,对于阵亡战场的士兵也会在第一时间抚恤他们的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