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做君子!爲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郭威,今河北邢臺隆堯人。父親死時郭威只有幾歲,母親王氏帶他去潞州,不料王氏死在路上,靠姨母韓氏養大。

長大後,當了兵。 那年他十八歲,在澤潞節度使李繼韜手下當兵。郭威:身材魁梧、勇敢過人、忠心耿耿。很受李繼韜喜歡,留他在身邊當親兵。

郭威好鬥好賭,最愛的,是喜歡打抱不平。

有個殺豬賣肉的屠夫,經常欺行霸市,郭威用刀子捅了他,屠夫一命嗚呼,郭威進了監獄,李繼韜卻把他放了,就憑這正義、勇氣和膽量,也得放。

李繼韜後來被後唐李存勖所滅,郭威被李收編,成了李的親軍。

我只想做君子!為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郭威

劉知遠建立後漢後,郭威給他出了個好主意,使劉知遠順利地拿下被契丹人佔領的汴京,並作為都城,郭威因功升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領,位至宰相。

後漢隱帝劉承祐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想殺郭威,因為郭威是掌管全國兵權的樞密使,而且還是父親任命的。

郭威為劉承祐政權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劉承祐登基時比較年幼,認為能夠輕易奪其江山的節度使,不止一個,比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一個接一個起兵造反。

在他們眼裡,劉承祐的確還是個娃娃,但他們忘了,後面還有一個郭威,對朝廷一直忠心耿耿,從無二心。

所以,當朝廷屢次出兵討伐都沒討到便宜的時候,奉命率軍出征的郭威一出馬就大功告成,造反者全部被郭威所滅,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

我只想做君子!為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劉承祐

郭威立下如此大功,劉承祐不但不感激,對他的戒心反而更重,這人功勞更大了,威望更高了,他要是有歪心眼,那就天下無敵了。

公元950年,劉承祐把親信李業叫來,說說看,如何才能幹掉郭威等人,李業說很簡單,直接派人去殺他們就是了。

李業所說的“他們”,除了郭威,都是平叛功臣。派去殺王峻和郭威的,是馬軍指揮使郭崇;派去殺王殷的,是鎮寧軍節度李弘義。

沒想到,李弘義不但不聽命令,反而把詔書拿給王殷看。

王殷一看,這不是恩將仇報麼?立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崇也不想幹這種缺德事。

郭威長嘆一聲,皇上啊皇上,郭某可是忠心不二啊,我只想做你的好功臣啊,一直以來,郭某隻想做個忠君,可是你非要逼我做“小人”,郭某除了滿足你的心願,還有別的選擇嗎?

我只想做君子!為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郭威

造反大軍在郭威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開往開封。

儘管大軍已經出發,但郭威仍未下定最後的決心,也許,小皇帝只是一時糊塗,如果真是這樣,是不是給他一個機會呢?

他真的只想做個君子!

他不想做弒君篡位的小人!

想到這裡,郭威令大軍暫停前進,盡了最後一次努力,向劉承祐表達忠心,暗示小皇上,你若收回成命,郭某就收兵,哪裡來哪裡去,今後你還是我的君,我還是你的忠臣。

劉承祐當然不信,你的大軍都兵臨城下,還表什麼忠心,這分明是造反!

此時的劉承祐,不怕郭威反,反而怕他不反,他反了,才好名正言順地派兵殺死郭威 。

於是,他派人把郭家幾十口人全部殺光。

我只想做君子!為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聞訊家人慘遭殺害,郭威吐了一口鮮血,率領大軍迅速撲向開封,劉承祐派來阻擋的軍隊,在七里坡土崩瓦解,主將奔命,劉承祐也被殺於逃亡途中。

大軍進城後,開始了瘋狂的打砸搶,郭威視而不見,更不制止。

他還沒有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緩過來。

將士們的狂歡,彷彿與他無關,他只不過是一個旁觀者。

他找到李太后,真誠地向她請罪,我不該這樣,可是我不這樣,又能怎樣呢?

李太后緊緊抓住他的手,久久不放,老淚縱橫:“這不怨你,都怨我兒,是他自作自受!”

這恐怕是史上最奇葩的造反了,因為打垮朝廷的軍隊,要了皇上性命後,郭威卻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我只想做君子!為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郭威

和李太后商議後,郭威決定仍然在北邊駐軍,以防契丹人進犯,至於皇帝,還是繼續讓劉家人當吧,江山,本來就姓劉。

在眾人不解的目光中,郭威率領大軍,又浩浩蕩蕩地退出了開封,朝北邊開拔。

將士們都納悶,你不想做皇帝,可是劉家,今後會放過我們嗎?

大軍走到澶州,將士們再也不走了,把郭威圍在中間,我們就是要請你當皇帝,你若不答應,我們更不答應!

郭威說:放肆!要兵變嗎!將士們說沒錯,我們就兵變了,我們沒有別的目的,只想請你當皇帝!

我只想做君子!為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各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能當皇帝,為什麼呢?一、二、三……”

將士們再也沒聽他囉嗦,一名部下衝進屋子,抖開從外面拆下來的一面黃旗,飛快地裹在郭威身上,眾人簇擁在他身邊,高呼萬歲!

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後周。

我只想做君子!為何你們非要逼我做皇帝!

郭威和他的老部下趙匡胤

十年後,他的老部下趙匡胤複製了這個片段,在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發動兵變,奪了後周的江山,建立了北宋。

不同的是,郭威的黃袍加身,並非他自願。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卻是他和部下演的一場戲,是早有預謀的一個陰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