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為什麼不直接建在月球?建在實體上不是比一直飄在太空好得多嗎?

吢酸嘀蒗漫


為什麼空間站不建立在月球上,這就要看建立空間站的出發點是什麼?以及成本、技術等各方面原因。

為什麼建立空間站?

為什麼要建立空間站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類不滿足於在太空做短暫的旅行,為了開發太空,需要建立長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所以空間站就孕育而生。


其實空間站的定義就是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的可供多名航天員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如果放在月球就不能叫做空間站,而應該是月球基地了。

空間站有什麼優勢?

要知道建立一座空間站可不是說說而已,以國際空間站為例,它總質量高達423噸,長108米、寬88米。要將這個龐然大物運上太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國際空間站從1994年開始一共經歷三個階段,直到2011年才完成最終裝配。


換而言之,如果空間站不選擇距離地面400千米的運行軌道,其運輸成本就要成倍的增加。其次這個高度對於空間站自身的動力要求較低,因為燃料充填後,其可以在無燃料供給的情況下飛400多天。這也極大的降低了成本。

在前面的問答中我們曾說過,空間站並不能坐到完全的自給自足,需要不定時的從地球補給。因此距離地球太遠就意味著運輸成本的增加。在這個位置不僅成本低,而且本身重力環境的不同就是很好的實驗基礎,既然如此又何樂而不為。


科學認識論


題主有些相當然了,在月球上建造空間站哪有那麼容易?如果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很容易,人類現在早就去殖民月球了。

月球遠在38萬公里之外,現在的人類去一趟月球十分不容易。迄今為止,也只有半個世紀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把12名人類送上過月球,此外就再也沒有其他人去過月球,因為登月成本實在太高了。當年美國為了實現載人登月任務,耗費254億美元(按照2016年來算為1070億美元)。年度預算最高時曾佔到GDP的0.4%,NASA年度總預算的65%。

國際空間站的造價達到1500億美元,這已經超過當年的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可想而知,如果要在月球上建造基地,所需的成本將要高得多。

另外,從阿波羅載人登月任務可以看出,人類去一趟月球十分不容易。宇航員每次造訪月球基地並返回地球,這就相當於一次載人登月往返,這裡也需要大量的投入。月球上除了目前無法使用的氦-3之外,其他資源對於人類來說利用價值不大,宇航員生活所需的資源都需要從地球上搬運過去,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雖然在近地軌道建造空間站所需成本會低很多,但就這樣人類也都很難承擔,國際空間站的經費一直捉襟見肘。因此,把空間站建到月球上,目前是完全不現實的。

在近地軌道建造太空站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開展失重實驗,這種條件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月球上都是不具備的。因此,飄在太空中的空間站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未來人類是有可能在月球上建造基地,只是現在還不現實。


火星一號


建立在月球上的就不叫空間站了,那成了各種科幻片中的月球基地了。目前人類還沒有能力在距離地球38萬公里遠的月球上建立基地,但目前的國際空間站只運行在距離地球400多公里的軌道上,相比起來,發射和維護不是一個量級的難度。

國際空間站經過多年的發展和不斷的組合,現在已經是一個長達100多米,重量在400多噸的龐然大物。而國際空間站在近地軌道上運行成本較低,可供多國航天員長期的生活和工作,主要用於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的目的,空間站使得人們可以在近地軌道上對太空進行探索,進行各種微重力的科學實驗。

目前,人類還沒有能力把近地軌道上的空間站搬到數十萬公里外的月球上。在上世紀,阿波羅計劃的登月艙重量也才15噸左右,而且空間站上各種宇航員的生活物資和運行資源都需要地面不斷升空進行補給,對於近地軌道比較容易實現。

但國際空間站耗資巨大,花費在國建空間站上的資金已經達到驚人的上千億美元。這還是在近地400多公里的尺度上,如果建造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上,那麼這個花費你可以大致估算一下。

但空間站畢竟是進行太空科學和技術的最佳研究平臺,國際空間站建立時,當時由於美方的反對,我國並沒有參與其中的建設,但目前我國也即將在2022年發射天宮太空站,屆時國際空間站趨於退役狀態,那麼天宮太空站就有可能是唯一在軌的人類空間站。

歡迎關注量子實驗室,評論裡請留下您的見解。


量子實驗室


類似於為什麼加油站不全部集中在煉油廠和油田附近。這樣石油出來就不用運輸到城市了,我們直接把汽車開到煉油廠加油,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不是更好嗎?


恩,我覺得這個道理和空間站為什麼不建到月球上類似。目前的空間站都在近地軌道,也就是距離地面四百公里左右的高度上運行。空間站的用途也是拿來做科學實驗。如果要把空間站建在月球上,首先就是發射成本大大增加。

比如現某款火箭可以發射一個十噸重的實驗艙,送到近地軌道,那麼同樣標準的火箭只能發射不到一噸的載荷到月球,軟著陸之後可能只有幾百千克。所以現役的火箭還沒辦法把能用的實驗艙送到月球上。

就好像剛才那個例子,為什麼我們不把汽車開到煉油廠加油,因為油箱裡的油不夠開那麼遠。除非我每天開個油罐車。


蛋科夫斯基


國際空間站是十多個國家用了十幾年,一共花費1600億美元建設起來的,如果在月球建設基地,耗資會成倍地增加,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也難以承擔。

建設空間站是為了提供一個可供宇航員長期駐留進行科學實驗的場所,有美國提議,十數個國家參與,經歷了近十多年,才有了現在的規模,長100多米,寬51米,最大直徑6米,重400噸的大傢伙,由於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只有400多公里,運輸成本相對低得多,燃料充填後,可以在無燃料供給的情況下飛400多天,並且和地面以及月球表面不同,空間站由於是微重力環境,可以做一些重力環境中無法做或者不能很好做到的實驗。

由於空間站有人生存,需要時不時地為宇航員補充食物等物資,每年都有多次發射任務,而月球距離地球太遠了,用小型火箭運輸部件建設是行不通的,那樣建設速度太慢了,需要用大型火箭發射,但這樣做的話成本大大增加,加上人員物資輸入,在長期內都會是成本的累贅。所以以目前的航天從成本、航天實驗等方面來說,還是在地球軌道更合適。再者模塊化的空間站,只需要交匯對接就行,而建設月球基地的話,由於重量的影響,月球表面有崎嶇不平,無法簡單地用這種對接的方式,技術難度更大。

未來如果建設月球基地,首要解決的就是宇航員的生存問題,月球太遠,火箭發射和飛船登陸的難度比向空間站投運物資更大,宇航員甚至可能需要在基地內自己種菜,而現在人類還沒有在太空進行過大規模的種菜活動。其實在太空飄著和在月球上除了重力因素區別就不是很大了,宇航員都是在充斥著人造空氣的加壓空間內工作、生活。


來看世界呀


你是說國際空間站嗎,應該是的,國際空間站建在月球上,這個難度太大了,派遣探測器軟著陸以及載人登月難度就已經夠大了,這要是再去建造什麼基地,我估計得全世界的航天大國聯合起來才行,而且,國際空間站初步建設於1994年,1998年年末才開始升空國際空間站第一個組件“曙光號”貨艙,直到2006年才最終完成裝配任務,進入到最後的應用階段。

單單在400公里的軌道上就已經如此費勁,更何況在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月表上,難於上青天。

國際空間站的用途很多,更多的則是科學用途,研究宇航員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生理反應與變化,為以後的太空時代到來做準備,以及對於地球的研究,站在太空中,而且還有人,看得遠也看得全面。正是因為空間站的多種用途,美國才藉以“國際空間站有軍事用途”的理由拒絕中國參與進來。

另外,一些實驗還需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必須是在那種微重力的太空環境中才可以進行,搬到月球上就不好了,況且,不能每次實驗都得跑那麼遠吧,航天成本是非常高的呀。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科幻船塢


建在月球的叫月球基地而非太空基地,空間站屬於太空站,和月球基地的性質差別很大。



相對於月球基地來說,空間站不受重力影響,基本上處於微重力環境。利用空間站可以進行很多無重力實驗,比如觀察植物在無重力環境下的生長情況、精子和卵子結合情況、細胞發育情況等等。通過這些實驗,人們可以獲得許多在地球上得不到的現象和實驗數據。這些實驗的進行,對於我們瞭解生命奧秘,揭示物種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月球基地即便建立,也是有地球約1/6重力的。所以在月球上面進行實驗,基本上和地球環境下進行實驗是類似的。人們沒有必要跑到月球上面辛辛苦苦建立實驗基地,無重力環境也只有太空中可以得到。



還有月球基地的建立也遠遠比空間站複雜,需要花費的人力物力也多。每次往返地球和月球都需要大量時間,同時整個過程還不是很安全。所以,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考慮,人類首先進行太空站的建立才是最佳的研究手段。


科學探秘頻道


這個肯定有科學根據,才會這樣建造的。而且飄在天空中,能夠探索、發現到不一樣的事物,會比固定在某一處要容易的多。

來自15億光年外的問候,外星人,你好!太空,我們來了!

【全文共1463個字,23張圖片,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與"外星人"對話?

面對浩瀚的星海

我們微小的像塵埃

但我們無所畏懼,不斷探索!

不論是各種麥田怪圈,還是若隱若現、迷霧重重的"UFO",都引發眾人對於"外星人"的好奇!

9日,BBC報道稱,加拿大科學家接收到15億光年外的無線電訊號,且在短短3周內一共監測到了13個快速電波爆發,其中有一個非同尋常的重複訊號,與先前監測的另一訊號的內容特性相似。

科學家都相當好奇這些不斷爆發傳送的訊號想表達什麼,正在分析中。而目前尚未得知這些訊號的確切位置及訊息內容。

新聞一出,網友們的回答也格外可愛!紛紛表示,不要回答。可能網友是擔心如果是外星人的話,他們收到信號會來地球參觀!

對於未知,人類總是有著很多的好奇!好奇延伸出無窮的想象力!

而對於無邊的宇宙,人類也創造出了很多影片。

太空的歷練,人類的努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2013年震撼上映的《地心引力》

當年這部影片可是贏得了十項奧斯卡提名,並奪得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7項大獎,是媒體和影評力讚的年度佳作。

影片講述的是在美國太空站,宇航員馬特和女博士萊恩出艙修復望遠鏡時,衛星爆炸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人全部喪命。

僅存的兩人想方設法地想回到地球,而馬特為了萊恩,選擇了自我犧牲。最終,萊恩登上了返回地球的太空艙……

從《地心引力》開始,有關"太空題材"的電影製造了無數次令人驚歎的觀影體驗。

可能有部分觀眾會認為,這一切都是基於編劇的"腦洞"。但事實並非如此,部分影片是基於科學角度出發,存在一定科普價值;而也有影片包含了真實案例,感人肺腑!

就像《太空救援》這部影片一樣!是根據1985年俄羅斯"禮炮7號"救援事件改編而成的。

影片講的是位於外太空的"禮炮7號"空間站意外與地球失去聯繫,工程師維克托和退役宇航員弗拉基米爾臨危受命,搭乘聯盟號T-13尋找"禮炮7號"的蹤跡。

但在經歷宇宙空間對接、太空艙寒流、空間站失火、太陽能充電系統失靈等一系列危機準備返航之時,卻被告知空間站即將被擊落。

僅剩供一人使用的氧氣、被火燒傷的維克托,使得弗拉基米爾不得不選擇在太空中孤獨的面對死亡!

不拋棄!不放棄!

維克托選擇和好友一同奮戰,為了希望放手一搏!

向每一位探索太空的勇者致敬!

挑戰吧!太空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綜藝節目《挑戰吧!太空》?

雖然是一個綜藝節目,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航天知識,也體現著航天工作者的不易!

像一系列的測試,從6位明星志願者體驗的視角,就可以看出航天員訓練的難度、強度!要知道,真正的航天員所經受的遠遠超過節目中的程度!

除此之外,還要保持常人難以忍受的高強度作業!

百次要有首次的標準!

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不是每一位接受訓練的航天員都能登上太空,但他們是不可缺少的最後一道防線!

無論主份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

一個任務的成功離不開千千萬萬工作人員溝通的努力。備份就是在我們的任務中,保證任務永遠不會倒下的最後一道鋼鐵長城

在航天事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團結!

在航天領域,個人絕對不可能凌駕於團隊之上。只有團隊的力量發揮得最大,才可以檢驗過程中的一個個非常細微細小的失誤,才可以保證任務的成功。

每一次向太空的探索,都是無數航天工作者團結努力的結果!

節目中,有一期曾講到了航天先驅們。

700多人,不足27歲的平均年齡,都見證著我國航天探索事業的偉大發展!每一位航天員都做好了為航天事業犧牲的準備!

向每一位為航天事業奉獻心血的工作者致敬!

樹起擎天的豐碑,締造偉大的史詩。

為一生工作而進行探索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無須再探索其它的幸福了!

人類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航天事業在摸索中發展。

太空永無止境,我們仍在路上!


小熙帶你看世界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空間站是不能建在月球上的,因為空間站如果建在月球上,那就不叫空間站了,而叫月球基地,月球基地和空間站是兩個概念,它們不好放在一起比較。

另外對於人類來說,空間站對於人類是有很大作用的,即使以後能在月球上建設月球基地,空間站應該也不會被完全放棄。

事實上在我們通常的思維當中,空間站只是人類在太空生存的短暫居住場所,但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的話,你也太小看它的作用了,比如說空間站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對地探測。

我們都知道地球的環境是多變的,而空間站對於地球的一些環境變化,要遠遠高於那些搖桿衛星,所以一旦地球上發生了地震,火山噴發,海嘯,颶風等,空間站中的宇航員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對應的信息。

其次空間站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它的科研價值,就現在的國際空間站而言,有大概50%以上的資源都用於科學研究,這些研究包括生物學,疾病學,藥物學,以及各種航空航天等。

這些科學研究好像沒什麼,而且似乎在地球上也能做,但地球的環境和太空環境截然不同,可能在地球上沒法解決的問題,換個環境就能找到突破,所以空間站的潛在價值很大。

最後再說說月球基地,月球基地當然得建,因為人類發展的大方向,必然是從地球走向外太空,而月球作為最近的星球,必然是人類征服的第一塊墊腳石。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未來,人類必然會在月球上建設月球基地,而後依託著月球基地,再逐漸蔓延至火星,以及更遠的地方……


種植恆星


哇,這已經不是空間站了,這是直接去月球上建設基地啊。要知道國際空間站從開始建設直到完全組裝好,一共用了17年,這還是多國合作的結果(沒有中國,因為美國阻攔,不帶咱們玩),足見難度有多高。

建設一個軌道高度400公里的空間站就已經如此,何談要去遠在38萬公里處的月球上建設一個基地?這中間已經牽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光是預算就是個天文數字,而且它的建設週期恐怕也非常驚人。還需要對運載工具——火箭,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達到頻繁便捷的運輸程度。但就這一條,就足夠科研人員吃上一壺了。

簡而言之就是:光是建設空間站就已經很難了,月球基地等下輩子再說吧。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