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版本太多,眾說紛紜,先來總結一下吧。

一、三皇

1、“符號版”——天地人(泰)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這個我將它稱為“符號版”,因為這個“天地人”的封號其實沒有多少意義。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後人的追述,所以司馬遷也不明言,連介紹都懶得寫,不像他一貫的風格,這說明他也知道這是已經神化了的“三皇”。

因此,研究這個版本其實是沒有什麼實際的價值的。

他們到底是另有其人?還是另外版本的三皇?抑或根本就是宗教之神?

這個謎底是永遠不會解開了,所以沒有必要研究。

2、氏族領袖版——燧人、伏羲、神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這個是有意義的:就像“古者觀葉以成舟”的典故一樣——它是合符邏輯的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你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史料就是有這麼的“恐怖”!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北隅中條山之陽的[西侯度村遺址],地質年代距今約180萬年,這裡出土了一批燒骨材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世界最古老的燒骨。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今天的科學家結論就是認為人類大概在100多萬年前學會鑽木取火的......

也許《韓非子》說的未必是“燧人氏”,就算是,他也不太可能能夠記載到一百多萬年前的事,不過,你不得不承認他的記載就是符合科學結論的。

因此,以曾經的“氏族首領”為“三皇”,即便是後人的追述,也是值得認可的。因為,要是這些氏族首領沒有過人的貢獻,那麼後人是不可能無端端的追述他們,把他們捧上神位的。毫無疑問:

★燧人氏:善於使用人造火的氏族之領袖。
★伏羲氏:創立婚嫁制度,父系社會萌芽的先行者
★神農氏:重視健康與壽命,發明醫學的氏族領袖

也所以,其它的兩個版本,也是同樣可信的。即:

氏族領袖版②:伏羲、女媧、神農。氏族領袖版③:伏羲、神農、黃帝。
★其中,女媧氏可以看作是對母系社會的緬懷或追述,畢竟考古學上已經無比有力的證明了,在大概9000年前到5000年前左右,我國廣泛存在母系女權社會。女性在新石器時代,是中華先民歷史的主要推動者和創造者。
★而黃帝的話,他的主要身份,其實祛除各種光環後,他最明確的身份定義還是戰國齊青銅器《陳侯因齊敦》和銀雀山出土的《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裡的——黃帝主要是一名兵家首領,亦即他是一名擁有十分偉大的戰爭功績的領袖。
黃帝所生存的時代,是我國青銅器萌芽的是時代,史書說“蚩尤作器”,在學會“作器”以後,蚩尤變得十分強大,料想是掌握了先進的鑄銅工藝,擁有大批量精良的青銅武器,因此才弄得黃帝被迫與炎帝聯合後,才打敗了他。
也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黃帝是最早的“霸主”,“帝權”第一人。
《史記》說黃帝在打敗蚩尤佔據中原後:“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這很明顯就是四處征戰的記述,尤其是“東西南北”與“北逐葷粥”以及“合符釜山”,講述了黃帝征服四面八方的戰鬥征程。

也許正是因為他是第一個發出統一號召的領袖,影響力最為深遠。

所以,他才被後世置於獨一無二的最高位。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因此,在宋代的《三字經》中他被追述為“三皇”之一,這個可信度是比較低的,按秦漢之時來看,三皇還是燧人、伏羲、神農的“版本①”比較靠譜。

所以:“三皇”的結論是——燧人、伏羲、神農。

身份是:上古氏族的最偉大領袖。

二、五帝

我把它分成三個版本,分別是:

1、華夏版①——黃帝、顓頊、堯、舜、禹

包含“大禹”在內的五帝,其實在史書中的明確說法,是沒有的,不過《竹書紀年》和《史記》,卻並沒有把傳說中殷商的祖先“帝嚳”給寫進去,反而是把大禹放在帝王紀裡。所以,這個“華夏版”事實上是有的,而且也應該是最公認的版本,因為都給列傳了——沒有比這個更明確的定義了。

2、華夏版②——黃帝、顓頊、堯、帝嚳、舜

這個版本就是史書記載的最多的版本,這5個人裡,黃帝、顓頊、帝嚳、舜這4人沒有疑問,唯一有問題的是帝嚳,他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在正統史籍中,他往往是被忽略的一個,因此,在正統歷史裡他的存在感也最低。但是在上古神書《山海經》裡面,有個叫“帝俊”的人被疑為是他,如果帝俊就是帝嚳,那他就牛X大發了,簡直無所不能,是一個超級天神/戰神。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帝嚳是繼黃帝之後,又是一個四處征戰、以統一海內為目標,戰功赫赫的超級領袖,因為五帝中只有他有“帝”號,而且排在名字的前面。十分突出。

3、華夷版——大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按照史書記載:

★黃帝、顓頊是華夏族
★太皞、少皞是東夷族

★炎帝是苗蠻族。

而“蠻”與“夷”通常是相提並論為“蠻夷”的,從夏商周時代就開始,這表明了,這兩個部族可能本來就是同一個族分成了兩個分支,或是本為不是一個族,但是至遲到夏商時代就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還有出自《尚書序》《帝王世紀》的“少昊、顓頊、帝嚳、堯、舜”,雖然名單變動是大,但依然還是“華夷版”。

因此,關於五帝的各種版本,我們雖然不能100%的斷定,但是至少大致的脈絡是看得清楚的。即:

在告別“三皇”上古氏族社會後,進入了“古國時代”,各個強大的部落已經在文字、青銅、人口、農業等文明的必備“要素”的推進下,發展成了國家,然後各個國家的君主都開始稱帝,都想征服對方一統天下,在那個時候,主要形成了三大族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黃河中下游,中國西北部的仰韶文化+龍山時代文化的華夏集團。
■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部的龍山時代文化的東夷集團
■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後來他們的首領加入了華夏集團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歷程,所以“五帝”的版本才會有華夏版,又有華夷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