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晚年提出了“我们国家为什么出不了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的问题,该如何去破解?

你的方向13

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解答这个问题的文章可以说不计其数,此处,笔者希望能做出一个综合的回答。首先,要看如何界定“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如果用获得诺贝尔奖来界定,中国的确很少。屠呦呦先生虽然获得过诺奖,但一来数量很少,科学类的独此一位;二来屠呦呦先生获奖成果有一定偶然性,就其本人的科学水平应该说还达不到诺奖大师级别。

但另一方面,如果用工程成就来衡量,中国还是出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和人才。钱学森先生本人就是这样一位大师。钱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时显示出很多突破性贡献的苗头,但回国后,因为要承担国家开发两弹一星这样重大的任务,所以被迫放弃了自由探索式的科学研究,所以他的主要成就是领导研发两弹一星这样的工程成就,而不是可以获得诺奖那样的基础研究领域的革命性理论突破。

教育是另一个方面。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大学计算机和工程学科的新生,其逻辑推算能力领先了美国和俄罗斯2-3年,但到了大三就被后者追上并甩开。这表明,中国大学教育强调死记硬背的做法,无助于培养杰出的科研人才。


科学时评

钱学森临终前曾发出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何时能培养出国际大师?为啥中国没有一流大学?”“我们国家为什么出不了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以钱老的阅历和成就,他提出这个问题,格外沉重,也格外迫切。

社会问题的万果之缘在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无不受制于他的教育,进而形成基本思维方式、言行方式,继而在某些专业领域形成傲人的专业成就,当然,只有极为顶尖极有成就的专业人才才广为世人所知。如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

晚年钱学森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破解之道,无不得从源头解决,从娃娃抓起。但是,仅仅是让娃娃学些科学知识,过早地小学化、中学化、大学化,成人化,过早地融入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吗?

那么,多年后,其中大部分娃娃们一定又是一群高智商的经济动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从娃娃抓起,要让娃娃开启真正的人生智慧。像许多人关注的民国为什么出那么大师?不仅是众所周知的人文领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也是受教于民国。从人生的起头,当代与民国走的方向,就有了差别。所谓“古人读书读明理,今人读书读名利”。

我们是炎黄子孙,从孔孟伊始,我们的四书五经,我们民族的辉煌与屈辱,在孩子七岁上小学之前,家庭的教育就应让孩子知道,他处在什么样的文化坐标中。

上小学之后,我们的教师、教材更应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强化这一点。如此,孩子才有家国观念,也才懂得读书到底为什么。

在他成年之后,做人做事才有私利之外的抱负和作为。在“道”的层面解决了问题,才谈得上“术”,他进入任何领域,任何专业,都能富有激情和投入,才能出成绩,而不是落入评职称,挣房子,争名夺利的“生活苦难”之中,而不知学问的乐趣。

实际情况是,现在,孩子七岁之前,孩子的教育止于知识。家人的教育热情、教育理想左右摇摆。古人的家庭安排是“男主外,女主内”,教育的重责母亲要担起来。还说过,“子不教,父之过”。百年树人,一代代持续不断的努力,到了民国,才出了这么多大师。而今,许多家庭的孩子是交给祖父母一代。母亲与父亲同为养家奔忙。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一个需要用数据来衡量成败的社会,是难以有出现顶尖人才的土壤的。

破解之道之二,国家从法制法规上重视、重赏出成果的专家。现在的国际形势,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共享时代悄然来临,因而法治在各个领域尤为迫切。一个经济高度发达,赏罚不清、乱而无序的社会,更是出不了大师。

顶尖的科学家的学术环境需要强有力的法规予以配合。许多剽窃的、欺世盗名的、别有用心的所谓科学家如果大行其道而不加以法律制裁的话,污染的是健康的学术空气,让真正潜心研究的科学家无法脱颖而出。

反之,国家对真正出了成果的科学家,要重赏。要从各方面体现对其人品、成果的推崇和尊重。尤其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国家要加大投入。

其实,钱学森的临终遗言:“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已经找出了解决之道。钱老的遗言,既是他一生言行的写照,也是他对后代的谆谆教导,殷殷期望。我们,任重而道远。


老照片

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国务院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当时的钱学森握着总理的手十分感慨,他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其实拷问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模式,我们填鸭式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大量的创新人才,他们似乎只会听从老师的教学安排,拼命做题,拼命背诵,做出一份完美的考卷,却无法突破现实困难,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成就一番事业。

围绕钱学森之问,科学界和教育界一直在进行讨论,并进行改革。就拿上海来说,目前中小学都要建立创新实验室,很多学校的孩子很小就开始触及一些和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小课题,小项目,还有各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让一批孩子很小就开始接触科学。所以一批科学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将孩子们的视野从书本引向实际生活。另外像上海杨浦区的少科站,每年都会在区域内选拔一批优秀的高中学生进入辖区内的复旦、同济、上财大、上理工、上海电力学院等名校,他们进入各种实验室,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提前了解科学工作的精髓,很多孩子的创新素养非常高。在本科期间,很多上海本科生提前跟随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从事课题研究工作,到生产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毕业后,不管他们继续攻读硕博,或者开始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目前,一批中国本土培养的优秀科研工作者正在崛起,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叫板!


科坛春秋精选

钱老晚年提出的这个问题,体现了他一片赤子之心与报国之心,对国家更加强大的渴盼与期待已见一斑。

这里先定义一下何为“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应该是指有重大的基础理论创新,或者是突破性技术进步的英才。

下面分析下为何顶尖科学家与人才难出?

首先,先天的基础略有不足。

除了基础教育的因素外,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需要承继前面的技术积累,然后形成的创新与突破。这一点上,我们的基础有点弱,客观的说,是在不少的核心领域上。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百年积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何来科学研究与发明?可以说,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是在全球封锁的情况下自力更生成功的。

没有基础,又被国外封锁,中国在科技领域可以说落后了100年以上。而现代科学,都是层层积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现的。你连前人的肩膀在哪儿都不知道,怎么出现顶尖的科学家?所以很多国内顶尖的技术发现,在国际上也就是二三流。偶尔一两项具有国际领先的科学发现,都是在微弱的基础上,国家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攻关实现的。

其次,还跟与中国科研现状有关。

正如前述,国内具有全球领先的一些科研成果,都是在基础很弱的情况下,由国家组织大量的科技人员进行攻关才实现的,这说明,现代技术组织很重要、团队很重要。比如中国率先人工合成胰岛素;屠呦呦的项目,也是国家集中大量科研人才进行研发的,在很多其他手段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屠呦呦率先走上正确的方向。

以国家层面开始组织起来的时候,中国科研人才就会迸发出无限的能量。而在这个层面之外的科技攻关,遇到的难度就大得多了,比如基层科研人员待遇还不够好,比如申请项目需要层层报批,比如科研经费遇到层层卡壳,这些情况都是存在的。

第三,与中国经济发展层次有关。

说白了,就是没钱闹得。

不要以为每一位科研人员,都甘于清贫埋头研究。这样的典型人物,在任何时代都有,但都不是社会的主流。社会的主流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好,让大家都生活更好。如果自己累死累活都吃不饱,哪些不用干活的人随便就能身价亿万,这样怎么能够安心研究?

说白了就是中国科研投入不足。没钱做研究,连基础的设备都没有,你研究什么?

最后,科研不够开放。

创新是需钱的,企业是支持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不仅在自身研究上,还在经费支持上。因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持力量。都依靠国家拨款,只能聚焦于个别领域。但我们国家对内开放不足。我们简单说,30年前对内开放的领域,技术进步都有飞跃式发展,比如纺织、机械、互联网等,这些领域,中国将会率先出现世界级的成果。因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人员足够多,人才储备足够多,出成果的可能性就更高。但对内开放不足的领域,出成果更难。

因为民间思维更为活跃,科技进步是需要放开思维的。你一个小学生,天天背诵那些成年人才能理解的空洞理论有什么用?不如让他们自由发展。


波士财经

培养“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需要找回质疑精神,崇尚独立自由。

要培养一般的科学家,确实不难,即使在制造“两弹一星”的时候,凭借几十年来在内忧外患里,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像钱学森先生这几批从欧美留学回来的科学家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竟然短时间内制造成功了!

这说明,我们中国人的头脑并不笨,并不因为中国人念了几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阴阳五行周易八卦就学不了科学。只要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多年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学得懂现代科学,驾驭得了“西方科学”(当然这个词是不对的)。

但是,如果因为我们有了两弹一星,就认为科学不过如此,只要举国之力就(⊙o⊙)啥都能搞定,那就是大错特错啦!

就像民初的学者从西方学习到真正的学术之后,提出的,做学问要“不疑处有疑”,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或者要像马克思说那样“怀疑一切”。首先要质疑一切。学术创新需要的“新”,就意味着以前没有人想过没有人做过,或者以前有人想过,但没有做成功;那么为了创新,你就必须既要学习扎实的基础,又要有足够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就需要自由的氛围,让“异端邪说”有自由生长的空间,不被形形色色的所谓“权威”所压制。

同样也需要自由的“批评”氛围,这种心情不是建立在各种资历的权威之上,而是学术氛围里的自由批评,相互批评。今天,我们不能自由批评呢?


松鼠老孙

这个问题想要破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首先,据大量资料显示,一个国家顶尖科学家的数量和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发展成正相关关系。但是,顶尖科学家和人才的数量爆发有延时性,会在经济黄金时期之后的一二十年出现。

从上个世纪即20世纪中,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占全球比例中。

1900年-1950年,德国国籍最大,其次是英法,荷兰、瑞典、丹麦、美国、瑞士、奥地利紧跟其后。这正是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德国科学水平大幅度提升,整个上世纪前半部分时间,都是德国遥遥领先。

1950年-2000年,美国在战后成功成为顶尖科学家最多的国家。美国在二战期间不仅没有受到战火荼毒,而且发了笔战争财,人和钱都到手了。德国和英国紧跟其后,法国由于二战受到重创,几乎退到三线。

而经济总量状况:1900年-1950年,西方国家中,德国的经济总量欧洲第一,英国和法国在其后,与三个国家诺奖得奖比例呼应。虽然美国在19世纪末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一,但是诺奖得主无法超越英法德,因为美国的历史基础还是太薄弱了。二战后,美国人才都到手,加上经济领先世界重视科研投入,才在二十世纪后半时期直至今日,顶尖科技人才最多。

日本在2000年左右,经济达到顶峰,但那时诺贝尔奖获得者还不多。最近几年,日本的诺贝尔奖几乎逐年递增。这是几十年来投入,长线慢慢得到了成果。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因此,照这个逻辑推下去,我国在这两年才经济体量做大,如果科研投入一直保持增长的话,应该在未来二三十年会达到一个顶尖科学人员数量峰值。但是,除了经济因素外,我们还有许多因素要考虑。

整个大的社会氛围以及科研氛围。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如何弥补坐冷板凳科研人员的心。本来就是投入一辈子可能都没成果的事情,而别人直播一晚上可能就赚来他一个月的工资,别人投资一套房子,就够他一辈子花的。这样子的社会氛围,如何让科学家们全身心投入。不要总是给科学家创造一种清贫,淡泊名利的形象,即使一个人把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科研,他仍需要养活自己,养活一个家庭。

同样的,一个只注重科研数量,忽视科研质量。被行政力量掣肘的学术研究氛围,又怎么让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呢。所有,我们仅仅有钱了,有钱去做长期投资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一个公正严谨、包容尊重的社会氛围,和一个自由的科研氛围。

我们的科学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历史,一直是崎岖坎坷,这些不利于我们培养顶级科学家的因素仿佛都落在了我们这个国家。但是,我们能看到,我们在改变。

穷,我们现在已经不差钱了。可是接下来呢,接下来怎么办?社会环境、学术氛围、教育制度、思维方式,这些如何去改变。这才是接下来要考虑的,也是最难的。


镁客网

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全球顶尖的科学家。

比如说在2017年的时候,著名科学杂志《Nature》评选十大科技人物,就有两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当然,土生土长的只有量子之父潘建伟一人,就是下图所示的)。

虽然说这样的比例只是刚刚好赶上中国人口在地球总人口之中的比例,但是相比从前距离国际先进科研水平十万八千里,已经是好了很多了。

国家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源于国家不断地投入。

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总是跟一个国家的国家实力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穷的饭都吃不上——比如说从前的中国,还有现在的一些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那么很难想象一个国家会冒着让大家饿肚子的风险去搞科学研究。甚至于在古代欧洲,科学和人才只跟贵族搭边,普通人这辈子都跟这两个词无缘。

随着国家实力的升高、对科研的大量投入,一方面是我们自身国民的受教育水平直线上升,另一方面是我们国家的人才也更加愿意留在国内,甚至于有一些外国的人才为了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选择到中国来工作。所以说我国教育水平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将进入一个互相促进、良性发展地循环。

比如说刚刚建成不久的贵州“天眼”,就吸引了大量的国外顶尖科学家来此工作,这些科学家可以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还可以担任教职、提高下一代科学家的水平,并且他们的工作将会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去让国家有更多的动力去进行下一轮的科学投资。

再比如说,刚刚出炉的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历史上首次进入了全球前20,目前排名全球第17,而在《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科院已经是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了。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科研的不断投入,这种进步会不断继续。

当然,发展之中问题也是非常多的。

现在虽然说近几年中国科学发展势头很猛,但是其中也是问题多多,对于这些问题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就说一点,那就是科研人员的待遇。虽然说相比过去,科研人员的待遇已经好了很多,但是相比于现在其他热门行业,做一个科学家还是基本上意味着比较贫苦的生活。确实有因为科学而致富,然而这是少数,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因为高企的房价而不得不选择放弃科研,这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我觉得不能因为最近几年科学发展的势头还可以,就忽略了存在的问题,毕竟相比欧美老牌的科学强国,我国还有很多路要走。

钱老当年问出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出于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他希望我们国家可以出现更多的顶尖科学家。如今我们已经小有成果,日后还会大有作为。


SilentTurbine

有很多大佬已经回答的很全面了,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欢迎讨论。不过首先说一句,没有哪个国家或者个人是靠科研脱贫的,科研是需要钱的。有了经济基础才会腾出手,到时候就会有更多顶尖的科学家了。(现在也有很多)


经常看见这样的新闻内容,我国新研制的某款型号的装备,性能堪比世界一流,但是成本只有其他国家的几分之一。

这样的新闻很多吧。新闻真实吗?当然真实,实践要用的装备嘛。成本低廉,低廉在哪里了?材料?不可能吧,咱们的材料技术和水平还没那么先进。算过来算过去,也只有人力成本上可以压缩一下。

说白了,就是咱们科研人员的收入平均起来不是特别高。我说的是平均水平。

那么能多给一些吗?这就是综合国力,国家是否富强的问题了,你把钱全给科研人员了,其他行业这么办?农业,教育,医疗,治安,军队等等等。

经常有热心的网友张嘴就来,让娱乐明星们少挣一些钱,分给科研一部分不行嘛?这就是想的太简单片面。明星们挣了钱拿去买豪车飞机,豪车飞机的成本里不包括科研费用吗?当然包括。万一买国外产的咱们不就吃亏了吗?所以有进口关税,收了税再分下去。娱乐在当今社会也是必要的。市场,了解一下,咱们的社会性质谁来给背一下,考试要考的呦。

神了个奇,是不是很复杂。

所以不管你怎么琢磨,怎么倒腾来倒腾去,提升综合水平才是正解。我们所有人都好好工作,整体收入增加了,那么科研的投入也会相应的增加。咱们现在的很多技术水平和三四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这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也都相继出现了。

钱老即使当年提出这样的问题,也非常符合当时的国情。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已经穷的叮当响了,靠科研脱贫的。只有国家富强了,才有可能静下心来搞科研。


蛋壳科普

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发展,中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甚至已经有媒体把中国经济列为中等发达水平。

中国GDP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超越美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但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更凸显除了中国科技硬实力的相对滞后,当然谁也不会否认中国科技同样的发展迅速,但在最顶尖的科学领域,特别是诺贝尔奖领域,很少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局面?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给除了分析,提到最多的或许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说白了,也就是应试教育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但个人认为,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显得有些片面,单单用诺贝尔奖的多少来衡量教育的问题,对教育本身来说太不公平,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诺贝尔奖得住!

很多人羡慕西方世界所谓的“自由教育”,但事实真的是那样吗?很多外国教育者同样羡慕中国的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本身并没有错,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无法想象,如果一个人的数学,化学还有物理学基础知识不过硬,如何在尖端的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曾经在网络上听闻有人因为相信所谓的“成功模式”,自己放弃高考的机会出去闯社会,结果呢?一塌糊涂!

当然那只是极端的例子,我想说的是,教育没有完美的模式可以遵循,中国的教育模式确实存在问题,但远没有到全盘否定的地步,相反,更多的还是要给予肯定!

之所以中国很少出现顶尖的科学家,教育不应该背这个“黑锅”,甚至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天才是教育不出来的,教育更应该是针对大众最基本的需求!

说白了的,还是因为两个字“缺钱”,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俗,有点不好听,但事实还真是这样。中国经济虽然确定了巨大的突破,但发现并不平衡,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造成了在科学等其他方面的失衡!

当然,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只有经济好了的才会有其他方面的成果!当人们不得不为温饱问题和生活质量苦苦挣扎时,谁还有心思去研究科学?

西方世界在现代科学领域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积累了大量的高端科学家,而总体来说,中国在高端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领域人才基础太薄弱,没有庞大的基础储备人才,很难涌现出顶尖科学家们!


宇宙探索

这问题就好比,中国足球为啥出不了人才一样难破解。搞明白中国足球,就搞明白钱学森之问。

其实中国足球说是青年队的问题,科技人才说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其实吧,还有中国武术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和中国足球进不了世界杯,

中国足球的问题搞明白,钱学森之问也就明白了

其实钱学森同样提出的中国足球之问,缺钱?缺设备?缺训练?缺教练?

解决了中国足球问题,就能解决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中国足球,中国武术,中国功夫,放在一起找原因,一个破,全都破。

经常有人问,为啥13亿人找不出12个能踢球的?找出几个贝克汉姆?一个都没有?

为啥13亿人里找不出几个钱学森?为啥中国这么多人力,没有钱学森?

为啥13亿人找不出一个能打的李小龙?黄飞鸿?霍元甲?

啥原因?不知道,不过偶知道的是,一通百通,一破百破。击破一点,整个皆破。

各位努力找答案,只要能找到一个破解,其他全部破解

为啥中国学校培养不出足球人才?足球之问。

两个放一块找问题,互相研讨,有利于分析问题。

千里马常有不缺,伯乐难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