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所谓成功,不过是摆对了位置

苏秦:所谓成功,不过是摆对了位置

苏秦,离我们现在两千多年了。他是谁?做了些什么?可能有的人不了解,但他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两个成语和一个俗语。三个成语分别是:悬梁刺股、前倨后恭,一个俗语就是“二百五”,没错,就是那个我们用来骂人的“二百五”。

正好,他留给我们的这三个词语,可以串起他的一生。

悬梁刺股

苏秦出生在战国年代,在孔子看来,这个年代太悲哀,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而在苏秦看来,这就是最好的年代,社会阶层固化的“大缸”被打破,使得像苏秦这样的底层人物,有了上升的可能。

在苏秦之前,有一个很好的逆袭案例就是商鞅。商鞅虽然出生贵族,但是在自己的国家遭受迫害,一无所有逃到秦国,当时秦国正在广纳贤士,不管你是谁,只要有强国的办法,就能受到重用。商鞅在秦国成功了,封侯拜相,权倾一时。尽管后来商鞅失败被杀了,但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有才华的年轻人,其中就有苏秦。

苏秦的第一站也来到了秦国,《战国策》记录了他那一番华丽的说辞:“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一番连珠语录撺掇着秦惠王称帝,但当时的秦惠王,刚刚除掉商鞅,对这样要变法的说客极为反感。这个时候,即使苏秦有巧辩如簧的口才,也无济于事。

苏秦的第一次“融资”失败了,秦惠王这个投资人不肯给钱,苏秦连大衣都当了,勉强凑了些路费回到家里,这次失败最高潮的部分出现在苏秦踏入家门口的一刻。父母、妻子、嫂子都看不起这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没人理他,这让他很受伤,但转念一想,苏秦啊苏秦,这都怪你自己,你要是发达了,别说家里人,全天下都会巴结你。

于是苏秦再度发愤读书,发愤到什么程度呢?“头悬梁,锥刺股”,晚上看书打瞌睡了,直接拿把锥子往大腿上一扎,立即清醒了。

前倨后恭

苏秦的成功,是选对了时机,站对了位置。他没有再去秦国,而是跑到了秦国的死对头燕国那里,这一次,他也不再劝人称帝,燕国的需求不是扩张而是自保,等他把与各国结盟联合对抗强秦的话刚说出口,燕国的领导就同意了,并说,只要这个办法能保燕国平安,愿意举国相报。

面对当时强大的秦国,其他各国也有燕国这样的需求。于是苏秦的这套理论在六国都很受欢迎,受欢迎到什么程度呢?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六个国家都把相国的荣耀给他,因为他的计策联盟,强大的秦国有十五年不敢攻打其他国家。

再一次回家,苏秦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落魄的少年,他身穿华服,身挂相印,护驾的队伍浩浩荡荡,百姓望之如神仙。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他的家人以戏剧性的方式出现了,以前完全不理睬他的,现在有的拿着扫帚在前面给他扫地,有的跪在地上不敢抬头,苏秦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他故意问跪在地上的嫂子,为什么“前倨后恭”?为什么以前那么傲慢现在这么恭敬啊?他嫂子也很直接,因为叔叔现在有钱有势。

苏秦哈哈大笑,他感叹人生的际遇,如果当初他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要不是自己当初连块谋生的田都没有,逼得他去创业,哪能有今天的荣华富贵,受人巴结。

“二百五”

我们现在骂人“二百五”,据说也是来自于苏秦的典故。苏秦是在齐国当官的时候被人刺杀而死的,临死前,他跟齐王说,他死后昭告天下,就说苏秦是奸细死有余辜,刺客不但没罪还要赏赐黄金500两。结果两个刺客就真的去领赏了,齐国的官员问这二人,怎么分这500两黄金,二人说,那就一人二百五吧。官员冷笑一声,将这两个二百五推下去斩了!

传说是这样的,不知道是否真实。或许是后世人为苏秦的足智多谋而感叹,故意给他的去世增添一份机智的色彩,也未可知。

所谓成功,不过是摆对了位置

苏秦的成功,他的才华是基础条件,而站对位置,才是必然条件。战国年代是中国人思想最为奔放的“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能人异士极多,口才和谋略能与苏秦匹敌的,估计不在少数。可为什么只有苏秦能够挂六国相印,让虎狼之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呢?

是因为他把口才和谋略用对了地方,他洞察了六国的需求,而又能及时出现在关键人物的身边,借助这些杠杆,他就轻易地撬动了“地球”。苏秦,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而他的缺点也很明显,睚眦必报,有相国的才华却没有栋梁的忠诚,他一生在各个国家之间游走,只为一个利字,最终,也被这个字所害死。

苏秦:所谓成功,不过是摆对了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