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降准,這一口奶是不是毒奶?

央行降準,一個很正常的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理解他的影響力,可以先來看看他的定義和功效。

說的直接一點:

銀行吸收了存款之後,會將一部分資金"上繳",存在央行,以備不時之需。當銀行自身資金流動性不足的時候,央行可以通過兩種手段來應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直接給現金"的方式

也可以理解為官方的、高級版的、專業化的"抵押貸款",通常銀行需要抵押自己的國債、債券等。這種形式就是我們所熟知MLF和SLF,市場也有稱呼他們"麻辣粉"和"酸辣粉"。

前者於2014年9月創設,全稱是"中期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對象為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可通過招標方式開展。後者全稱"常備借貸便利"。二者發行對象一致,主要區別在於期限的長短,一般SLF期限在3個月以內,MLF期限一般為3個月或6個月。

可以這麼理解:央行給商業銀行發放"抵押貸款",3個月以內的是SLF,超過3個月的是MLF,不過目前MLF目前主要是3個月和6個月。(超過1年的屬於長期,也叫PLF,俗稱"潑辣粉",不過市場很少用到長期調整)。

但是我們都知道,貸款這個東西,利息比較貴,所以這個東西不到緊急時候,銀行不會用,而且通常金額不會太恐怖。像本次央行降準一次性釋放1.3萬億的全部流動性,麻辣粉和酸辣粉一般達不到這個級別。

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很簡單的來說,就是把銀行扣在這裡的錢還給銀行,所以說本來就是銀行的錢。這筆錢主要用來調節市場熱度,如果銀行錢多了四處投放導致短期市場過熱,央行就會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把銀行"多餘的"錢收到自己這裡,不讓銀行亂花;但是當銀行錢不夠,入不敷出的時候,央行就可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多給銀行一些"零花錢"。至於"收多少""給多少",央行則會根據市場資金狀況而定。

觀察下圖歷史走勢:

央媽降準,這一口奶是不是毒奶?

我們很能發現兩點:

1.央行存款準備金率和市通脹呈正相關;

2.儘管本次降準幅度達到了3年來最大,但是當前存款準備金率仍然處於相對的歷史高點。

結合貨幣乘數公式:貨幣乘數=貨幣流通量÷基礎貨幣。

首先,本次降準,按照市場統一瞭解的1.3萬億。其中,9000億用來償還、置換麻辣粉(MLF),算是減少了市場的基礎貨幣供應;4000億屬於直接投放市場流動性,進而提高了貨幣乘數,一降一升,算是屬於偏中性的降準吧。所以,儘管降準幅度很大,3年來最高,但是也不用過分誇大,如果只是往常的0.5%的降準幅度,還不足以償還銀行9000億額度的麻辣粉。

其次,本次降準的大背景是在通脹數據長期來看保持在一定幅度內。結合歷史,當下狀況是: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從這一點來理解,本次降準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在"去槓桿"政策的導向下而引發了市場"錢荒"的環境中的一次釋放流動性和"貨幣政策正常化"的一個手段。增強市場彈性,張弛有度。

綜合上述來看,這次"大幅度"的降準根本目的還是在於調節市場資金配置結構,緩解市場短期融資困難的局面,而並不是"大規模的向市場注水"。更何況本次降準也只是面向部分金融機構,流動性的創造也僅僅是在於短期目標。

央媽降準,這一口奶是不是毒奶?

(上圖即可以觀察到對於市場不同金融機構的區別對待,也可以看出歷史降準力度)

銀行被盤活,負債壓力減緩,對於銀行相關資產都是一定的利好,直接的就是債券,抵押資產可以贖回了嘛。股市方面,會有一定的間接利好,畢竟還好關注流動性的去向,按照現在的"去虛向實"的政策中心,很難說流動性會流入二級市場帶來明顯利好。

最後是未來的方向,純屬個人預測:按照放下通脹情況,未來央行的貨幣政策的彈性空間很大(還有很大的回調空間可以操作),在"去槓桿"和貨幣升值、貿易戰等引發的外匯佔款流失的局面下,資金緊張難免會再次出現。所以,在操作空間允許的情況下,未來有可能還會進一步降準,並且不僅僅是針對部分金融機構,市場主流的金融機構或許都會迎來降準帶來的流動性。


金融圈裡無小事,風裡雨裡,有才等你,老闆,點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