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紅軍爲何變得這樣靈活機動?

來源解放軍報

光彩神奇的浪花

■奕 辰

兩岸青山一水出。赤水河位於貴州西北,是長江上游的支流,因含沙量高,水色赤黃而得名。這裡的每一朵浪花,都因見證過脫胎換骨般的轉變,而在兩岸青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光彩神奇。

為什麼這支紅軍變得這樣靈活機動、不可捉摸?我想,蔣介石在1935年1月末至3月下旬這段時間,一定發出過這樣的疑問。紅軍攻佔遵義後,蔣介石調集40萬兵力進逼遵義地區,對紅軍形成重重包圍之勢。由於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成立了負責全軍軍事行動新的“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紅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開始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創造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神話:一渡赤水,擺脫被動; 二渡赤水,避實擊虛; 三渡赤水,調敵西進;四渡赤水,跳出合圍。古今中外,有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從一條河上四次渡河作戰的嗎?沒有。只有中國工農紅軍創造了這樣的奇蹟!二渡赤水的遵義戰役中,紅軍將運動戰的特長髮揮得淋漓盡致,在幾天之內取桐梓、奪婁山關、重佔遵義城,共殲敵20個團,斃傷俘敵5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

紅軍在赤水河、魯班場、茅臺鎮等地留下的故事,成為永遠的傳奇,多少年後還在被世人傳頌。在新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一書中,這樣記述四渡赤水戰役:“邁開鐵腳板,忽東忽西,迂迴曲折地穿插於敵人重兵之間,使敵人感到撲朔迷離,疲於奔命”“這一勝利,是改換了中央軍事領導之後取得的,充分顯示了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81年過去了,這一狹窄地域裡作戰地圖上的箭頭,總是讓人聯想到赤水河起起伏伏的浪花。索爾茲伯裡說過,長征是無與倫比的,長征是獨一無二的,而四渡赤水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我想,當年索爾茲伯裡一路追尋到達赤水河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浪花有幸,見證了奇蹟;首先看到的,一定是這裡的浪花傳承了光彩神奇的光芒。而“光彩神奇”這個詞彙,被他捕捉到了,寫進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四渡赤水:红军为何变得这样灵活机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