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那一縷歷史的曙光

有人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也有人說,因一人得一城;而我要說的是歷史長河中的偉大轉折,是那長征史上萬千英魂的歸宿,遵義會議的前夜——黎平會議。

黎平,那一縷歷史的曙光

黎平會議會址

黎平是貴州東南方向為古老的山城之一。是通往湘、黔、桂、川諸省的交通要道,宋朝太平興國年間就此設置長官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優越的區位優勢,使得黎平成為通商和軍事重鎮,素有“黔東咽喉”之稱。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長的長征之路。當年12月中下旬,突破敵人重圍,由湖南省通道縣進入貴州黎平縣。12月13日至18日,中央紅軍在由黎平縣洪州經德順、中潮到縣城行軍途中,進行大規模整編,史稱黎平整編,完成了軍委一、二縱隊合併為一個縱隊,撤銷第八軍團併入第五軍團,撤銷中央紅軍教導師建制,組建幹部休養連。

佔領黎平縣城後,鑑於之前戰局的失利和通道會議上遺留的問題,黨中央決定在黎平召開長征以來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博古、朱德、陳雲和候補委員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及軍事顧問李德參加會議。會議上主要討論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雖然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是主持會議的周恩來堅持採納了毛澤東的意見。與會大多數也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

決議指出:“鑑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但政治局認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雲南地區,對我們是不利的。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決議還指出:“在向遵義方向前進時,野戰軍之動作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鬥,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決議最後說:“為著保證這個戰略決定之執行,必須反對對於自己力量估計不足之悲觀失望的失敗情緒,及增長著的遊擊主義的危險。”會議還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

此次會議,在紅軍長征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我黨自我挽救的一次重大決議。一、確定了向貴州轉兵的戰略決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於被黨中央採納,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是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準備。

二、對軍團整編指明瞭方向。中央軍委立即轉發了中央政治局的這一新的決定,並要求各軍團首長將中央的決定傳達到師及梯隊首長。為執行新的戰略方針,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撤銷八軍團編入五軍團,軍委一、二縱隊合併為軍委縱隊。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陳雲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副司令員。12月19日,中央軍委根據黎平會議的決議作出了《關於執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決定的決定》,即將中央紅軍分為左、右兩個縱隊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前進。

同時,黎平會議的歷史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

首先,決定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黎平會議是中共中央從江西中央蘇區突圍出來之後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會議,在中央全會閉幕後,這是黨內最高級別的會議,決定了當時紅軍長征戰略轉折的大政方針。因此會議作出的決議、決定等至關重要,決定著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

第二,否定錯誤軍事路線: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錯誤戰略方針。長征開始時,中央錯誤路線有兩個“念念不忘”:一是不肯扔掉“罈罈罐罐”,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時才解決;二是不肯改變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的不切實際的戰略方針。一路爭吵沒休沒了,通道會議沒解決,是在黎平會議上才第一次明確解決,並以中央政治局名義,以決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已經過時的錯誤軍事路線。

第三,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路線:第一次結束了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毛澤東在中央領導層受排斥的地位,開始形成了中央絕大多數領導人(包括過去反對他的人),贊同、支持、擁護他的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為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道路,對於中國革命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迅速發展壯大,避免中國革命再走彎路,減少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堅定信心:會議作出了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雖然因後來的情況變化不能實現,但它提出的前進方向、任務、目的,對於團結全黨全軍力量,鼓舞鬥志,消除失敗主義和遊擊主義的危險傾向,堅定紅軍革命信念,樹立勝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或許,黎平在如今依舊是偏安一隅的黔東小鎮,但是作為曾經見證歷史的它註定有著不平凡的故事。作為質樸的家園,滋養了50萬的黎民;作為英雄的歸宿,撫慰了萬千英魂;同時也作為指路明燈,指引著紅軍奔向了勝利的曙光。

黎平,你就是那一縷歷史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