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丟失的歷史——中牟大事記(漢之前)

前言:每次看到縣誌介紹漢前歷史,僅寥寥幾句,各單位介紹中牟縣歷史也不盡相同,深感遺憾。本人以《史記》、《春秋》、《左傳》及其各種註釋本為基礎,詳細考證漢之前的中牟歷史,這幾本書不再標明,其他來源註明出處。至此,中牟縣早期歷史便脈絡清楚,相對完善。限於本人水平,可能還有遺漏,敬請指正。還有特別說明一下:這一時期的歷史包括鄭州市區,直到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才劃分出來設立管城縣。

上古時期

黃店鎮業王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諸多石器,石磨盤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同期文化遺存還有雁鳴湖鎮韓寨遺址、鄭庵鎮的大莊遺址和前楊遺址等,證明早在8000年前中牟縣境內已經有廣泛人類活動。--(有文物及文化遺存)

公元前23世紀,火工祝融死後,其子孫向全國遷移。其中一支北遷,定居大澤南岸,稱為牟(村)。--《中華牟氏族譜簡編》

公元前21世紀,天下洪水氾濫,民不聊生,舜帝委派大禹前去治理,中牟是中原地區治洪的主戰場。大禹在此命名圃田澤並,疏通黃河、濟水,開鑿大溝(古渠水、今賈魯河)東通淮、泗,在圃田澤周圍修築圍堰,水患遂消;劃定豫州,修補圃田澤南岸的東西大路等。史家謂之:“分九州、陂九澤、通九道”。--《逸周書》等。

牟人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牟國,後世稱為中牟國。--《中華牟氏族譜簡編》

中牟國繁榮發展,繁衍生息。

中牟國沒有被商王續封,部分牟人東遷齊魯大地。

我們丟失的歷史——中牟大事記(漢之前)

中華牟族譜簡編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武王封其三弟姬鮮于管(鄭州市區),為周初三監之一。公元前1041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三監叛亂,三年失敗,管國被廢。封周公第五子為祭國之君,居於祭伯城(鄭州祭城村)。

牟發展為較大村落。遷往萊蕪的牟人被周成王封為牟國,因是子爵,世稱牟子國。前牟國為其根基所在,故加中字以示區別。遂有中牟之名。

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64年),周穆王狩獵於圃田澤,高奔戎活捉猛虎一隻,穆王命令將虎關養於東虞(今滎陽汜水鎮西),號為“虎牢”。

周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宣王率諸侯狩獵於圃田澤。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

前770年,周平王元年,鄭武公隨周平王東遷,在新鄭一帶開疆拓土,中牟遂屬鄭。

公元前719年,中牟舌辯之士寧翊遊說衛君州籲討伐鄭國。

鄭文公(公元前672年-公元前628年在位)建築清邑城,為公子高克封邑。公元前660年高克率鄭軍救邢,《詩經》雲:“清人在彭”,久駐黃河南岸,後棄軍投奔陳國。清邑遂廢。

公元前659年,狄族侵略華夏,河北之地盡失,齊桓公率各國在河東建築中牟等城以衛華夏。因城近中牟村故得名。--《管子》

公元前631年,晉、秦圍鄭,秦軍駐紮汜水南(姚家鎮南)。

公元前608年,宋公、陳侯、衛侯、曹伯和晉君等帶領軍隊到達縣南棐林,共伐鄭國。

公元前597年,晉、楚戰於邲(鄭州市區北)。

公元前564年,晉召集諸侯討伐鄭國,聯軍駐紮在汜水(姚家鎮南),此時中牟城已屬晉。

公元前550年左右設立中牟縣,晉平公(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讓趙武推薦縣令人選,趙武推薦邢伯子為中牟縣首位縣令。史贊趙武:外舉不避仇。--《藝文類聚》

公元前539年,齊景公九年,晏子出使晉國,在中牟遇到落魄的越石父,就用一匹馬贖回他,帶到齊國後敬為上賓。--《晏子春秋》

公元前522年,大批奴隸在中牟東北的萑苻澤聚集,爆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鄭國執政太叔率大軍鎮壓,殺死全部參與者,史稱“萑苻澤奴隸起義”,也叫“萑苻澤暴動”。

公元501年秋,晉車千乘在中牟,衛靈公從箜篌城去五氏城,犯險過中牟城。

公元前494年,列禦寇出生在圃田。

前493年夏天,佛肸任中牟宰,其欲招孔子為幕僚,子路勸阻孔子而止。義士田基怒斥其有不臣之心。趙簡子來伐,殺戮甚眾,孔子直書“簡子屠中牟”。田基攜母入楚,封為司馬,終老於楚。

公元前476年,簡子死。中牟降齊。襄子來伐,復歸趙。--《淮南子》

任登為縣令,向襄子推薦中章、膽胥己兩個當地讀書人,襄子重賞二人,此後中牟大治,興起讀書之風,傳為華夏美談。膽胥己後人以膽為姓,中牟縣是其唯一郡望。--《韓非子》、《膽姓族譜》

公元前423年,年少的代君趙浣繼承趙國君位,史稱趙獻侯,都中牟城,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河北省蔚縣)。

我們丟失的歷史——中牟大事記(漢之前)

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84年,趙敬侯三年,趙國救魏,大敗齊於廩丘,甯越勸趙將孔青歸還齊軍三萬屍體。甯越,戰國著名謀士,曾為周威王師。--《漢書•藝文志》

公元前382年,趙敬侯五年,趙國以馬車運兵的方式突襲中牟城,打破外郭未能克,因齊、魏兩國援衛而撤退。--《戰國策》

公元前372年,趙成侯三年,趙國伐衛,取七十三邑,中牟城屬趙。

公元前362年左右,魏國和趙國互換城池,魏用邊城繁陽(在內黃縣境內)易中牟。中牟一直屬魏。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十年,疏通古渠溝,引黃河水到大梁城,解決了飲水問題。--《竹書紀年》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十六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不克。魏國開始修築長城,北起黃河,經圃田澤西岸向西南進入密縣(新密市),今鄭州市區和新密皆有長城遺址。

公元前354年,鄭釐侯在清邑城拜會梁惠成王。--《竹書紀年》

趙武靈王(公元前326年—前295年在位)時樓緩在中牟反趙入魏。--《戰國策》

公元前245年,趙悼襄王元年,趙國想打通平邑(河南南樂縣)到中牟的路,沒有成功。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滅魏後,中牟全境歸三川郡陽武縣管轄,陽武縣城設在渠水北岸,在南岸設官方渡口,方便公文傳送。陽武縣轄境很大,以鄭州市區加中牟縣的寬度向東北到山東東明縣境內,相當於今開封地區。後分出戶牗、小黃、東明等縣--《水經注•濟水》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東巡到陽武南搏浪沙(姚家鎮北),有大鐵錐落下,砸爛副車。此為張良為報滅韓之仇也。秦始皇大怒,令全國大搜捕十日,沒有結果。

西漢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拆分陽武縣復立中牟縣。屬河南郡管轄。縣治為中牟城。封莊不識為武強侯(武強城在中牟縣西南)。

陽武縣轄區縮小,縣城西遷至長城東(鄭州金水區),這是陽武縣第二座縣城。--《水經注•濟水》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封單父聖為中牟共侯,設立中牟國。因單父聖在劉邦還是平民時,遇到難處,送給他一匹馬。食邑二千三百戶。後單父繒為敬侯、單父終根為戴侯,公元前112年 ,漢武帝元鼎五年,單父舜因酎金事件失侯,共傳四世八十三年。廢中牟國,復為中牟縣。

附註:漢時中牟縣四臨邊界:

北面以渠水(賈魯河前身)為界,與陽武縣、原武縣為臨。

南面黃店鎮以南屬苑陵縣。

西面以郟城陂(鄭州西三環一帶)為界,與京縣、滎陽縣為臨。

東面與浚儀縣(開封市區)、開封縣(朱仙鎮一帶)。

我們丟失的歷史——中牟大事記(漢之前)

先秦時期中牟縣交通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