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駕崩後,兩黃旗爲何力保肅親王豪格做皇帝?

崇德八年(即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因病猝死於盛京後宮,終年52歲,諡號太宗皇帝。皇太極駕崩之後,像他的父汗努爾哈赤一般,並沒有留下誰來當繼承人的遺命。一時間,群龍無首,所有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都在蠢蠢欲動著。

皇太極駕崩後,兩黃旗為何力保肅親王豪格做皇帝?

皇太極

其中最佔據優勢的人就是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大兒子肅親王豪格了。多爾袞更為甚之,他自己是鑲白旗旗主,掌握著一旗的兵力;而他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多鐸是正白旗旗主,又掌握著一旗的兵馬。同時他又獲得了禮親王代善和正藍旗固山額真何洛會的支持。也就是說,滿清八旗子弟兵,他多爾袞已經得到了兩白、兩紅、正藍共五個旗的支持。他對自己登基當皇帝的事情已經是躊躇滿志,信心十足了。反觀肅親王豪格,他自己手中沒有兵馬,只有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態度曖昧,若即若離的站在了他這一方。不過豪格還得到了朝中文武大臣的支持,畢竟他是皇太極最大的兒子,身上又戰功無數,深得這些備受皇太極恩澤的臣子們的喜歡。但是到了最後卻沒有這兩個最有優勢的人什麼事了,反而是皇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當了皇帝,成了順治帝。因為在這裡邊有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在當時只有皇太極生前親自掌管的兩黃旗兵馬駐守在盛京周邊,守衛著禁宮。其他六旗兵馬全都在外地駐守,一時間也進不了京,何況兵馬一動,必定會引起旁人的注意。身為皇后的博爾濟吉特氏·哲哲又在莊妃的建議下頒佈了法令,加蓋皇太極金印,其中要求到"各旗兵馬,都應駐紮原地,一律不準私自調動,以保大清安寧。”這一下,誰都不敢輕舉妄動,先不說誰先動就是犯了大不敬的罪名,可能得到天下人共同的討伐。只說眼下所有人的身家性命都在兩黃旗的控制下這一點,就沒人敢任意而為。

皇太極駕崩後,兩黃旗為何力保肅親王豪格做皇帝?

這個時候,至關重要的就是這沒有了旗主的兩黃旗的態度了。若是多爾袞能爭取到兩黃旗的支持,那麼便沒有什麼能夠阻攔他登基做皇帝了。若是豪格能得到兩黃旗的支持,那麼他就有了和這個小他三歲的叔王一爭的資格,運用得當的話甚至可以戰勝多爾袞,從而繼承大統。史料告訴我們,當時兩黃旗確實是站在了大阿哥豪格這一方,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又是因為什麼豪格在得到了兩黃旗支持的情況下也還是與皇位失之交臂了呢?

皇太極駕崩後,兩黃旗為何力保肅親王豪格做皇帝?

鑲黃旗固山額真圖爾格,性情粗廣而豪爽,深得皇太極的喜愛。他本來是鑲白旗的護軍統領,在崇德四年(即公元1639年),他和多爾袞一母同胞的親哥哥阿濟格共同統率著一支部隊與明朝錦州總兵祖大壽戰於錦州前線。圖爾格率領著前隊,當作了先鋒部隊,在他攻破城門後,阿濟格率領的增援部隊卻是遲遲不到,使得圖爾格陷入了祖大壽的重重包圍之中。最後他身負重傷,還是被親兵冒死抬回了大營,他率領的前鋒部隊更是損失了十之七八。事後,阿濟格死不承認,主帥多爾袞心存偏袒,不問青紅皂白的撤掉了圖爾格護軍統領的職務,讓他成了大頭兵。後來,有人上報皇太極,皇太極弄清了是非曲直,下令處罰了阿濟格,還讓圖爾格擔任了鑲黃旗的固山額真,一舉使他成為了直接對兩黃旗旗主皇太極負責的鑲黃旗主將。也因此,他對多爾袞的仇恨是刻骨的,而對皇太極的感激是深沉的。圖爾格僅僅是一個代表,兩黃旗的其他將領譚泰、圖賴、鰲拜等都或多或少的承受過皇太極的恩澤,對皇太極同樣懷有感激與崇拜,忠心無比的。他們都是向著皇太極的,要盡全力把皇位留在皇太極這一脈。還有一直以來對他們噓寒問暖的皇后娘娘,事無鉅細地關心著他們。 在他們的心中,皇后就是一個不問朝政而又關心他們的南海菩薩。但是在皇太極駕崩後,諸王貝勒和各大將領第一次在鳳凰樓上召開會議時,阿濟格和多鐸竟然要求皇后和妃嬪們殉葬,粗鄙不堪的阿濟格竟然敢出言辱罵皇后。這一莽撞的行為,無疑激怒了兩黃旗的將領們。而只有肅親王豪格拍案而起,嚴詞指責了阿濟格和多鐸。這在兩黃旗將領的心裡,豪格又加了不少分。正黃旗固山額真譚泰,從小便與豪格相熟,一同追隨在皇太極左右,立下赫赫戰功,與豪格關係極好。而睿親王多爾袞,與生俱來的專橫脾氣,陰險的心計,讓幾乎所有的王公大臣感到不寒而慄。時任啟心郎的索尼更是說道:“若是多爾袞登上皇位,他可能會成為一個什麼事都明白,什麼事都專斷的暴君。而這樣的暴君比那些平庸的暴君更難伺候啊!”兩黃旗將領在經過秘密會談後,得出了一致的觀點“帝有長子,當承大統”。

皇太極駕崩後,兩黃旗為何力保肅親王豪格做皇帝?

因此,出現了在皇太極的梓宮前的那一幕。在諸王貝勒和文武百官們又一次為誰來繼承皇位的事情爭吵起來的時候,兩黃旗將領悄悄的帶兵包圍了大殿。他們要用兩黃旗的精銳兵馬,力保豪格上位!但是豪格這個人又屬於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那種。明明自己佔據了優勢,卻還是把握不好言辭,被睿親王多爾袞逼得啞口無言。但是這個時候多爾袞也不敢硬是要求自己繼承皇位了,因為大殿外兩黃旗的兵馬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衝進來。聰慧機敏的多爾袞在權衡利弊之後,想到了年幼的福臨。一是因為福臨年紀尚小,距離親政還有好久,在這期間,他多爾袞可以做好多事情。在他看來,廢而自立,也沒有多麼困難。二是因為自己和莊妃的曖昧關係,使得朝政的權力更易把握到自己手裡。而兩黃旗的將領畢竟是臣子,對於誰當皇帝,他們還真沒有多大的發言權。他們只要知道效忠於愛新覺羅氏,效忠於皇太極就行了。這樣,採納多爾袞的意見,讓皇九子福臨繼位,多爾袞不會用手中的兵馬引起內亂,皇位又繼承在了皇太極一脈。能得到這樣的結果,兩黃旗將領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了,也就默認了。只是可憐了豪格,空歡喜了一場。

但是後來事情並沒有隨著多爾袞的想法而發展,讓多爾袞沒想到的是孝莊皇太后是同樣的聰慧無比,一點一點的把他的如意算盤打破。直到多爾袞死的時候,他也沒有如願的當上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