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大抵分兩種。一種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如“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劉邦、“再傳盛漢定乾坤”的劉秀;一種見微知著、鷹揚天下,如“聖人有作垂無極”的李世民、“殺盡江南百萬兵”的朱元璋。而清太宗皇太極,毫無疑問屬於第一種明君中的佼佼者。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他善於理政,調和民族矛盾,將後金由奴隸社會帶入封建社會;果於用人,無論滿漢蒙朝、夙臣降將,一律唯賢必舉;精於集權,在權力的遊戲裡收放自如、秋露無痕;勇於開拓,使蒙古、朝鮮傾倒臣服,將明朝釜底抽薪,硬生生榨盡了明朝的最後一滴血。而這一切,都是基於他的政治才華,即便把他放到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他也是一代宗師般的政治家。

皇太極,原名黃臺吉,意為黃皮膚的小王子、或者黃皮膚的小胖子。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生於1592年,當時努爾哈赤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建州女真,兵強馬壯,聲威煊赫,名臣良將前呼後擁,美姝佳麗如珠在懷,雖然多了個兒子令人欣喜,但也沒在他心裡掀起更大的波瀾,因而比較隨意的給兒子取了個名字,當然,比他自己的“野豬皮”要好聽多了。

皇太極自小便與眾不同——他酷愛讀書。不說當時普遍不識字的滿人,就是現在的小朋友,愛讀書都是很少見的,何況酷愛。而皇太極也是努爾哈赤所有孩子裡唯一一個識字的。

由於愛讀書,皇太極對漢人五千年的王朝歷史瞭如指掌,對漢文明滿懷欽慕。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皇太極為人寬躬溫和,城府極深,處事謹小慎微,伏線千里。因此很小的時候(七歲)就幫助努爾哈赤管理家中賬務,他也不負重託,把家裡的財務收支管理的井井有條,深受努爾哈赤賞識。

皇太極十一歲時,生母孟古哲哲去世。這個另類的孩子在夥伴中更加孤立,只有二哥代善會照顧他一點。努爾哈赤怕這個文弱的兒子受欺負,就經常帶他去打獵。在狩獵中,皇太極身子愈發健壯,更練出了一手神箭,瀋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副弓,矢長四尺(一米三),即便很多自以為有力氣的大漢都拉不開,而史載皇太極運用自如。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圖為皇太極的腰刀。

皇太極二十歲那年,第一次隨父出征,他與六哥莽古爾泰一起攻打烏拉部,努爾哈赤教導他“打仗如同伐木,要先砍去枝葉,最後再砍樹幹”,這個軍事思想影響了皇太極一輩子。這次征討,皇太極和莽古爾泰立下大功,一舉滅了烏拉部,烏拉部首領布佔泰狼狽逃往葉赫部。烏拉部也是海西四部裡唯一一個不是努爾哈赤滅國的部落。

立下軍功的皇太極進入了後金的核心決策層,成為四大貝勒之一。烏拉部被滅的第二年,褚英被立為太子,褚英為了鞏固繼承權,不斷打壓四大貝勒和五大臣。皇太極聯合其他貝勒、大臣一起揭發褚英貪杯誤戰的事情,努爾哈赤一怒之下解除了褚英的軍權。然後皇太極們又揭發褚英怨恨詛咒努爾哈赤,使其被囚禁。努爾哈赤為平息建州高層與褚英的矛盾,最終在建國前夕處死了褚英。汗位的繼承人空了出來,四大貝勒看到了上位的希望,紛紛在之後的征戰中不遺餘力的表現自己。

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祭天討明,但對於打哪裡、怎麼打遲遲下不了決心。皇太極獻計攻打建州出入遼東的門戶撫順,又定了誘降李永芳和內外夾攻之計,努爾哈赤對這個計劃非常認可,八旗兵只用一天便破了撫順城,俘人畜三十多萬。在隨後的薩爾滸之戰裡,皇太極作為主力參與了對杜松和劉綎的攻擊,戰後受到了努爾哈赤的嘉獎。

1625年,蒙古林丹大汗攻打科爾泌部,皇太極與三哥阿巴泰一起帶兵增援,迫退了林丹。這次遠征讓皇太極觀察到了蒙古各部不相一統、軍士一盤散沙的情況,而蒙古大汗林丹飛揚跋扈、色厲內荏使得各部離心,也被皇太極看在眼裡。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臨死前召寵妃阿巴亥到身前傳述遺言,阿巴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的母親,當時多爾袞雖是努爾哈赤最喜愛的兒子,但是才十四歲。阿巴亥心計多變又善妒,兩年前又曾遭三大貝勒和五大臣一起批判她和代善的姦情(史上並無明確記載,但努爾哈赤由此將阿巴亥打入冷宮一年,代善每談及此事都默然),眾貝勒和大臣擔心她掌權後對大家不利,因而以“大汗遺命”為由逼死了她,直接堵死了多爾袞兄弟繼位的路。

剩下的四大貝勒中,代善與努爾哈赤的兩個妃子(富察袞代,阿巴亥)都疑似有姦情,德不服眾;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根不正,苗不紅;莽古爾泰曾憑藉揭發生母(富察袞代)與代善的姦情來向努爾哈赤邀寵,為眾人鄙視。另一個年長的阿巴泰生母地位地下,以至於自己連大貝勒都不是。於是沒有汙點、平時溫和寬厚的皇太極便在眾人的擁戴下繼承了後金汗位,稱天聰汗,年34歲。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阿巴亥的畫像。

當時中國有四大勢力,天啟、崇禎和他們的大明朝是百年大樹,腐而不倒,朽而不墮,虎老雄風在;河南梟雄李自成,豪傑傾心,民眾依附,號稱擁兵百萬;蒙古大汗林丹(本部察哈爾)雖能力有限,但坐擁騎兵四十萬,來去如風,不容小覷。而皇太極所在的後金,剛剛建國,兵力最少(20萬),民族矛盾突出(努爾哈赤後期壓迫漢人),社會動盪(漢人造反),諸大貝勒各有打算,又有明朝在外虎視眈眈,可以說是四大勢力中最窘迫的。

皇太極上位後,為爭取女真人的支持,首先以復仇為名攻打袁崇煥的寧錦防線。他圍困錦州,打敗來援的滿桂(與錦州守將趙率教有過節),但卻遲遲打不下錦州。繞道錦州,攻打寧遠,兩軍在城外對陣,三大貝勒公然不聽指揮,竟要求臨陣撤退,這一仗打的大敗虧輸。皇太極撤軍途中再次圍攻錦州,陣亡數千,三大貝勒以士兵中暑為由要求撤兵。後金在這場戰役裡陣亡一萬多人,一勝難求。即便如此,皇太極還是得到了女真各部的信任。同時也反應了皇太極軍事能力一般,後金三大貝勒倚權自重的問題。

回到瀋陽後,皇太極開始整頓內政。在問題最大的民族矛盾上,皇太極提出“滿漢一體,不分貴賤”,要求滿人釋放漢人奴僕(每莊限八名漢人奴僕),給漢人發與土地,禁止隨意殺傷漢人,重用漢臣,先後提拔了范文程、寧完我等人,甚至為漢人設置軍隊(李永芳的漢八旗)。同時又要求漢人學習滿文,所有官名地名均改為滿文,衣裳服飾以滿人習俗為準,並要求滿人必須學習騎射。後來更設立理藩院來處置民族事務、宗教問題。在這些政策下,民族矛盾得以緩解,後金的社會開始穩定。

在政治上,他首先廢除四大貝勒共坐一席的傳統,改為自己一人南面獨坐,強化了自己的權威。然後擴大議事會,先是將四大貝勒議事改為八旗旗主議事,後來又要求每旗設三名議政大臣。這樣三大貝勒成了少數派,而新獲得權力的旗主、大臣對皇太極感恩戴德,明著分權,實際上是收攏了權力,等三大貝勒回過味來,木已成舟。

接著,為了掌握八旗,他下令每旗設兩名佐官和調遣大臣,前者負責政務處理,後者負責軍事刑法,此法既分化了八旗旗主的權力,又獲得了中層官員的擁戴。最後仿照明朝,設立內三院和六部,秘書院起草文案擬定詔書,理藩院處理民族問題,都察院糾察百官過失,三院六部大臣直接受大汗調遣,只向大汗負責。通過這些舉動,皇太極將後金上上下下不動聲色的全部掌握在手中,更將大汗的權威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了下來,一個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得以確立。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圖為後金秘書院院長范文程。

在文化上,皇太極設立文館,招飽學之士入館擔任博士,翻譯漢學經典,記錄國家大事。開科舉,取生員二百餘人,量才而用。

軍事上,一方面對明議和,爭取施政時間;另一方面征討蒙古和朝鮮,鞏固後方。在此同時,還定下瓦解漢人抵抗力的政策:凡投降的明朝官員,授予同級別官職,並允許其世襲;凡是殺害明朝官員後前來投誠的,依其功勞給予獎賞;對所有投誠的官員豪傑,不只高官厚祿,而且給予充分的尊重。一副思慕良久、以國士待之的姿態,什麼親解其縛、延為上座、赤腳出迎、牽馬執鞭、同乘一車,把三國演義cosplay的非常形象。而此時的明朝,閹黨、東林黨爭權奪利,任人唯親,排擠賢臣。舉一例,指揮寧錦戰役的袁崇煥,列末功,被獎勵白銀三十兩,然後一度被撤職,直到崇禎剷除了閹黨才重新掌權。

明軍也沒閒著,雖然袁崇煥的官職有所起落,但其政策一直被執行,修橋鋪路,整飭城池,訓練軍隊,招撫流民,大開軍屯,鍛造大炮。袁崇煥又殺死毛文龍,使軍權一統。

1627年,阿敏奉令打敗了朝鮮;1628年2月,多爾袞征服蒙古多羅特部,8月皇太極會集蒙古五部攻林丹汗所在的察哈爾部,林丹逃往黃河以西。

後金準備好了,袁崇煥也準備好了,一場大戰即將到來。打吧,死約會不打不散。

然而,袁崇煥以及整個明朝,都低估了皇太極。皇太極不是一個優秀的指揮者,但在戰略眼光上,他是同時代最出色的。

袁崇煥在寧錦防線守株待兔,皇太極卻繞道蒙古,從山西攻入中原,一路燒殺搶掠,佔領遵化後,距北京僅二百餘里。崇禎命各地起兵勤王,袁崇煥也急急忙忙擅自帶兵入關,直抵北京城下。由於袁崇煥並未請旨,大明朝廷震動,瘋傳袁崇煥已經叛變,因而袁崇煥僅能獨身入北京城。袁崇煥入城見了崇禎皇帝后,第一個要求竟然是放自己的軍隊入城,這就有效仿董卓之嫌了,崇禎斷然拒絕,但還是強忍怒氣將守城禦敵重任交付給袁崇煥。

或許是賭氣,或許是自己蠢,袁崇煥隨後命趙率教帶領一萬士兵攻打遵化,而遵化……此時有十萬後金大軍。趙率教及其部署,全部戰死於遵化城下。

袁崇煥隨後在薊州設防,再次守株待兔。皇太極一看,再次繞過薊州,在北京郊區轉著圈搶掠。袁崇煥並不是個善於進攻的人,一心想吸引皇太極向自己進攻。他一路追趕皇太極,皇太極停下他就停下,皇太極轉移他就轉移。皇太極對身後的跟屁蟲很不理解,就差來一嗓子“吾乃遼人皇太極也!誰敢來跟我一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了。但這並不耽誤他的軍隊搶錢搶糧搶女人,而袁崇煥,就這麼一邊咬牙切齒的罵韃子兇殘,一邊眼睜睜看著他們兇殘。

皇太極在北京城下轉了五天,實在是沒什麼能搶的了,於是向袁崇煥發動了攻擊。莽古爾泰、多爾袞和多鐸一起攻打袁崇煥部,被擊敗。皇太極則主攻德勝門的滿桂,同樣被打敗,但吊軌的是,滿桂卻被來自袁崇煥軍中的弓箭射中(一說被炮擊中),滿桂和袁崇煥的矛盾自此激化,崇禎對袁崇煥的疑慮也多了一重。

皇太極再次集中兵力攻打左安門,再次被袁崇煥打敗,滿桂在此戰中陣亡。皇太極不得已撤軍,據說皇太極臨走時下反間計,但此事並不可信。簡單解釋一下疑點所在,據《滿文老檔》記載,皇太極效仿周瑜,於1629年10月下反間計,崇禎誤信然後囚禁了袁崇煥。但事實上,崇禎是在1630年8月囚禁的袁崇煥,這反間計的效力也太差了,時隔十個月才被崇禎想起來,這明顯不合常理。

無論合不合理,無論是什麼原因,袁崇煥還是先被下獄後被誅殺了,處決的時候北京城民因為誤以為袁崇煥是漢奸,“生啖其肉”,袁督師最後落得屍骨無存。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圖為袁崇煥畫像,圖中站立者為滿桂。

皇太極撤軍的時候,各地勤王兵馬二十多萬都在城外,但諸將因為立下大功的袁崇煥被解除兵權而不知所然,軍心惶惶,紛紛按兵不動。寧錦防線第三號人物祖大壽則率兵沿山海關逃回錦州。使得皇太極得以安全從容的撤回蒙古。這場大亂,史稱己巳之變,它動搖了明朝在中原的根基。

袁崇煥被下罪瓦解了明朝將領的鬥志,從那之後多次發生整隻軍隊譁變、投降的事情。而皇太極,則憑藉這場大勝,徹底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開始了清除三大貝勒的行動。

第一個被收拾的,是暴躁、沒什麼人緣二貝勒阿敏,皇太極在1630年以戰敗失地、殘暴不仁為名將其囚禁,大臣們立即上告阿敏十二大罪,阿敏及其黨羽被清除。

第二個被收拾的,是魯莽的六貝勒莽古爾泰。袁崇煥死後,崇禎再次啟用孫承宗,孫承宗沒什麼新主意,還是老一套——步步為營。他派祖大壽去大淩河修城,試圖繼續強化寧錦防線。皇太極立即率兵圍困大淩河,此時城只修了一半,祖大壽困守待援。皇太極命莽古爾泰負責圍城,自己帶著軍隊伏擊援軍,先後將吳襄(吳三桂之父)和張春打敗。祖大壽因為城內無糧,不得已突圍,與莽古爾泰大戰,雙方傷亡慘重,莽古爾泰兵力受損,要求皇太極增援。皇太極答應了,但並不派一兵一卒,莽古爾泰大怒,竟然拔刀要和皇太極拼命。事後雖連夜認錯求饒,仍在戰後被皇太極囚禁,不久死去。

這裡要多說一下祖大壽,祖大壽見突圍不成,殺死主戰的何可綱,率軍投降。在皇太極歡迎他的酒宴上承諾去勸降錦州,皇太極不顧反對放祖大壽離去。祖大壽走了後,皇太極對眾人說道:“我不會給祖大壽軍隊的,那麼留著他還得費糧食,他走了我們沒什麼損失,萬一他真的勸降了錦州呢?”沒有萬一,祖大壽留在了錦州,並很快被朝廷任命主持了錦州防禦。這很可能是崇禎吸取了殺害袁崇煥的教訓,不再擅殺大將之故。

莽古爾泰被囚之後,皇太極於1632年親征蒙古,林丹率部逃往青海。兩年後皇太極再徵蒙古,林丹病死。多爾袞收攏其殘部,並得到了傳國玉璽(即和氏璧,後被乾隆鑑定為贗品)。大喜過望的皇太極,於1634年6月在蒙古大會諸部首領,一日內完成六次和親,又挑選精銳設立蒙八旗入後金軍,從此蒙古完全聽命於後金,直到康熙年間,才出現了第一個不聽話的噶爾丹。

同年9月,志得意滿的皇太極開始敲打僅存的大貝勒代善,代善很聰明,主動交出權力,並讓兒子聯合其他貝勒推舉皇太極稱帝。

1635年,投降的漢將孔有德(後來的四藩之一)上書請皇太極登帝位,正國號,慰民心。皇太極辭讓三次,於1636年“辭讓不過”“不得已”在諸貝勒、女真代表多爾袞、漢人代表孔有德和蒙古代表巴達禮的“逼迫”下登基稱帝,建國號

大清,改元崇德。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圖為大清國旗。

為了慶祝自己稱帝,皇太極派阿濟格再次沿蒙古入關,臨行前申明瞭“避實就虛,留幹伐枝”的思想,要阿濟格在中原少殺傷、多破壞,阿濟格一路攻戰,五十六戰五十六勝,生擒明總兵一人,俘獲人口十八萬,殺得漢人膽寒,嚴重破壞了沿途的生產。阿濟格凱旋時,皇太極出宮門十里迎接。

年底,命阿巴泰再次征討朝鮮,只用了一個月,便逼迫朝鮮稱臣。次年,攻克皮島。自此,清軍再無後顧之憂。

1638年,崇禎平定了中原和西北的叛亂,高迎祥死了,張獻忠降了,李自成僅剩十八人逃進深山,崇禎試圖用割地講和來換取休養生息的機會,但皇太極怎麼可能答應?他在這一年派多爾袞從密雲縣翻山越嶺,突襲中原。另派嶽託沿長城向西北攻擊。

多爾袞兵臨密雲城下時,薊遼總督正在喝酒,藉著酒勁出城野戰,被輕鬆全殲。多爾袞拿下密雲,威脅北京,崇禎急召祖大壽、孫傳庭、盧象升守城,命盧象升為帥統領諸軍。盧象升當晚便夜襲多爾袞,發佈軍令“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當斬”,瘋狂的明軍大敗多爾袞,盧象升下令追擊,卻發現監軍高起潛帶走了自己的後軍——慌亂無措的崇禎不相信自己的將領了。善攻的盧象升僅得五千部眾,太監高起潛卻領著25萬大軍死死釘在北京城下。

看到盧象升有名無實,高起潛只知道保衛京城,多爾袞立即南下,一路攻至泰安,十七次打敗明軍,攻城四十多座,俘獲人口25萬。

嶽託的右軍一路破城堡八座,收降城堡兩座,殺死總督兩名,俘人口二十萬。這裡面有一場仗需要寫一下,就是高陽之戰。

高陽之戰並不慘烈,傷亡不多,明軍也沒創造什麼奇蹟,之所以寫它,是因為高陽城裡住著孫承宗。

孫承宗,關寧錦防線的締造者,袁崇煥、滿桂、祖大壽、趙率教、何可綱和明天啟皇帝的老師,在1638年,已經76歲了。他帶著全家上城禦敵,清兵很輕鬆的打進城內,但並沒有將孫承宗作為戰俘。出於尊敬,嶽託親自拜見孫承宗,知曉孫承宗不降的信念後,准許其自殺。據記載,孫承宗面向北京跪下,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自縊而死,其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和八個侄孫及家眷一百餘人全部戰死於高陽。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圖為孫承宗畫像。

孫承宗死亡的消息傳到盧象升軍中,盧象升悲痛萬分,率五千部眾硬撼多爾袞的十萬大軍,手刃五十多人,力竭而死。從此,大明再無統帥之才。

清軍得勝會師,趁勢包圍錦州,祖大壽向朝廷求援,崇禎糾集最後的軍隊十三萬人,由鎮壓農民軍有功的洪承疇率領,於1641年救援錦州。

皇太極派多爾袞迎戰,兩軍相持至六月,一直一動不動的洪承疇突襲多爾袞,多爾袞措手不及,大敗逃走。皇太極敏銳的感到決戰要來了,於是帶著重病趕往錦州親自指揮,聚眾12萬人,雙方兵力相當。

洪承疇試圖結營自守,但是國庫空虛,大明竟然沒有糧草了。於是洪承疇被迫出戰,兵敗後被圍困在塔山,趁夜色突圍時又因為吳三桂的逃跑而被皇太極擊敗,當夜被斬首的明軍多達五萬人。被堵回城內的洪承疇只好向朝廷求援,而此時的大明,已經無兵可用。次年春,在困城中過完年的副將夏承德,開門投降,清軍生俘洪承疇。洪承疇被俘後不久,在錦州堅守一年的祖大壽終於降了,這次降的徹底,因為他再也無路可去了。

獲勝後的皇太極返回盛京,同年十月再讓阿巴泰徵明,破67縣、88城,一路打到兗州,殺死明朝一個親王、五個郡王,俘獲明宗室一千餘人,搶奪黃金一萬兩千兩,白銀二百五十萬兩,俘人口37萬。明朝徹底成了一個空殼,崇禎已經連自己的親人都保護不了了。

1643年8月9日,皇太極如平常一樣處理公務,無疾而終。

關於他的暴死,有很多傳言和故事,但確定的是,皇太極有重病。皇太極晚年常流鼻血,有次竟然連續流了六天。他又多次向朝鮮索要一味叫竹瀝的藥材,竹瀝是清熱祛痰的藥物。據朝鮮太醫記載,皇太極患的是風眩之病(也稱風痰),依照現在的醫學理論,風眩是由於內分泌失調導致的,在當時是不治之症。而皇太極生前,先後痛失屬意的傳人(海蘭珠之子,夭折)和愛妃(海蘭珠),精神上飽受打擊。因而猝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裡只粉碎一個傳言——多爾袞和孝莊合謀殺死皇太極。這個觀點因為《碧血劍》廣為流傳,但是歷史上,皇太極並不寵愛莊妃,死時也不在莊妃房裡。

帝王將相盡白骨,千秋霸業皆黃土。

不動如山,攬轡秋風聽野歌;侵掠如火,中原王氣歸遼海——皇太極

圖為皇太極的墳墓昭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