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美味可口的花生为何会被撤下餐桌?

读书|美味可口的花生为何会被撤下餐桌?

《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

(英)马修·史密斯 著 伊玉岩 译

三联书店

◎郑渝川(书评人)

花生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最早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南美洲。花生营养价值高,便于机械化种植和采摘,所以在北美以及欧洲、亚洲许多国家都很受欢迎。但花生对于那些过敏患者来说意味着极大的威胁——首先,花生的过敏原突出,对于患者来说具有高度致敏性,“家长在吃花生酱时,飘入空气中的数百万个花生酱分子足以使一名儿童过敏,因此这名儿童在第一次吃花生时就可能经历过敏反应”,使得心理畏惧与生理上的反应汇聚起来,造成严重的伤害。其次,花生颗粒的过敏污染,可能渗透到非花生食品,即加工厂加工过花生产品,就可能使得后来的非花生食品带有甚至致命的过敏原。

197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名10岁儿童在食用冰淇淋后发生过敏性休克,很快死去。因为冰淇淋的奶油里混有花生酱。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类似的古怪、极端案例时而有之,却常常不能引起媒体、立法部门甚至医学界的注意——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相关的医学研究机构、公众健康组织开始敦促政府部门重视包括花生、其他坚果、牛奶、海鲜等食品引发的过敏反应,尤其是一些悲剧事件中的受害者家属,会通过媒体来表达诉求。这使得美国的公众态度开始因此发生剧烈转变。

由食物过敏受害者家属推动成立的组织,与食品工业、药品工业都开始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尤其是美国制药行业对过敏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为后者的努力不仅让食物过敏的科普宣传更为深入,还能推动许多药物的销售。奥巴马政府曾签署《肾上腺素进校园法案》,对储备肾上腺素(救治花生等食物过敏的特效药)的学校给予经济奖励。而食品行业借机推出“不含花生成分”、价格更贵的商品。

然而,随着花生禁令实施范围的扩散,在美国也开始出现了抵制的声音。要避免患者因接触到花生而过敏,不仅要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加强管理,而且还几乎要将所有的公共场合都列为花生的禁地,如校园、幼儿园、飞机、体育场馆——许多体育迷因此愤愤不平,看比赛吃花生是他们的享受,尤其是重大比赛期间,球迷需要提早很久入场。而一些习惯于在航班上吃到航空公司馈赠的腰果和花生的旅客,也大失所望。

近日由三联书店引进出版的英国医学史、变态反应免疫学、食物与营养学专家、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卫生和医疗保健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历史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获BBC评选的“新生代思想家”马修·史密斯所著的《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是一本文辞优美、叙述缜密的高品质科普读物。全书追溯了人类文明史上尤其是城市文明史上,过敏在大众、医学等领域产生的争议,分析了这种现象对于公共卫生、制药化工、食品生产、市场消费的影响。过敏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症候,还曾被认为是城市工业污染的产物,就像是哮喘和荨麻疹的病因也曾被解释为孩子的父母性情专横、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争宠等。

食物过敏本身是个现代词,但在此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敏现象就存在。中国的中医理论里,就包括孕妇、老人、孩子等特殊人群需要禁忌的食物。而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追随者相信,饮食对于平衡四种体液至关重要,反过来如果随意为之就可能引发极其不适的反应。在近代,医生已经开始记录鸡蛋(具体来说是蛋白)、茶叶、鱼、龙虾、红酒等可能导致特异反应的食物的清单。

当然,时至今日,食物致敏反应的可靠程度,在医学界也存有争议,比如具体病例究竟是属于“食物过敏”还是“食物不耐受”甚至“食物厌恶”,就很难给出定论。这本书讲述了20世纪之中,不同的医学家和医生对于食物过敏展开的研究,以及相应的成果——这些研究和成果最终使得医学界和公共卫生体系都接纳了过敏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