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叫朴(瓢)刀,也不叫朴(补)刀,俺叫朴(坡)刀

行走江湖,身边总是少不了家伙事,在《水浒传》中,最为读者所熟知的便是好汉们腰间时常挎着的朴刀,也就是本文的主角。从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再到托塔天王晁盖、赤发鬼刘唐、行者武松,虽说他们手中都会有一把属于自己的趁手兵器,可还是会备着一把朴刀来以备不测,那这朴刀的真面目究竟如何,自身又有怎样的故事,下面我将细细道来。

我不叫朴(瓢)刀,也不叫朴(补)刀,俺叫朴(坡)刀

防民的朝廷

自大秦一统天下以来,经历了汉唐盛世和魏晋乱世的洗礼,政府对于民间持有武器一事一直是反复不定。固然百姓持有武器可以培养尚武风气,但终究是不利于帝国统治。所以到了宋代,民间就被禁止持有武器了。根据《宋刑统》记载:“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谓非弓、箭、刀、楯、短矛者)。”也就是说,除了防身的武器,别的都不许私藏民间。根据《宋史》记载,970年,宋太祖下诏,就连官员、士兵也不许私藏武器,军人和官员所配备的都是制式兵器。就在这么个环境下,民间的武器实在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了,于是乎,在军队中不堪所用的的朴刀,也就成了民间饱受欢迎的武器。

我不叫朴(瓢)刀,也不叫朴(补)刀,俺叫朴(坡)刀

尴尬的朴刀

朴刀在正史中的首次露相,与宋仁宗天圣八年的一道禁令有关,当时皇帝下召:”川陕路不得造着胯刀“。也就是说,在这不能看到有腰上挎着刀的。后来利州路转运使陈翼上奏,说这种刀很安全,它绑在短枪杆上就是”拨刀“,装在短木柄上就是”畲刀“。这畲刀是住在山里的老百姓的生存必需品,因为山地农耕需要”刀耕火种“,所以还望皇帝收回诏命。从陈翼的奏折中,我们不难了解,朴刀其实本事流传于民间的工具刀,不过因为地域不同口音不同而多少有些误传,安装了短木柄的朴刀,确实可以像陈翼说的那样别在腰间。

我不叫朴(瓢)刀,也不叫朴(补)刀,俺叫朴(坡)刀

既然是刀,就会有杀伤力,那就有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根据1035年广南路转运使的奏疏,很多强盗行走江湖都会拿一把”搏刀“。于是乎不好好反思社会问题的政府下令民间不得私藏搏刀,犯者皆以私藏禁兵论罪。然而禁搏刀的难度在当时就好比禁菜刀,于是乎,宋政府在1125年下令关闭制作朴刀的作坊,以维系他的统治。奈何戏剧的结果确实灭亡北宋的乃是金兵。而不是被视为大患的朴刀。更具戏剧性的一点是金军南下之后,北方的大量兵器和兵器库沦陷敌手,宋军不得已启用了已经关闭的民间作坊,而先前不堪军用的朴刀却成了宋人保家卫国的利器。

江湖传说

随着宋代说书行业的兴起,一些个侠客本子也就风靡全国。在那些个本子当中,被强盗侠客们所惯用的朴刀登堂入室,久而久之,朴刀便成了中国典型的侠客艺术形象。在宋代的《错斩崔宁》中,拦路打劫的净山大王用的便是朴刀。南宋时期还有个话本,叫《朴刀局段》,其中有个杨令公,说的就是北宋杨业;还有就是青面兽,这里的青面兽很可能就是杨志的原型。到了元代,李文蔚的《燕青博鱼》中有这样一段对梁山好汉的描述:还了俺这石榴色茜红巾,柳叶切乌油甲,荷叶样烟毡帽,百练钢打就的长朴刀,五色绒刺下的香棉袄。这大概就是当时人们对英雄好汉的一种形象概括,不难看出在江湖艺人的眼中,朴刀已然成了游民的意象。不过也正是有了这二百多年的沉积,才会有了《水浒传》英雄好汉与朴刀之间的不解之缘。

我不叫朴(瓢)刀,也不叫朴(补)刀,俺叫朴(坡)刀

太平军刀

因为《水浒传》中的劫富济贫思想与清王朝的统治思想不符,出于政治目的,乾隆皇帝下令收缴民间《水浒传》刻板,结果就和北宋的那次禁刀一样,你越强迫我越反抗,《水浒传》一时间畅行于市,而其中被提到最多的朴刀又一次的深入了人心。

1848年,从牢中逃出来的冯云山会和在金田的韦昌辉开了12作炼铁炉,铸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刀、长枪。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开始,当时太平军的中下级将领多用刀,其形状类似于宋代的朴刀,被称为”太平刀“。而这就是朴刀最后一次活跃在中国的战场上。太平军打到武汉之后,因为夺了清军的武器库,有了更好的装备,粗制的朴刀也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依旧做着它的侠客精神。

我不叫朴(瓢)刀,也不叫朴(补)刀,俺叫朴(坡)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