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叫朴(瓢)刀,也不叫朴(補)刀,俺叫朴(坡)刀

行走江湖,身邊總是少不了傢伙事,在《水滸傳》中,最為讀者所熟知的便是好漢們腰間時常挎著的朴刀,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從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再到托塔天王晁蓋、赤發鬼劉唐、行者武松,雖說他們手中都會有一把屬於自己的趁手兵器,可還是會備著一把朴刀來以備不測,那這朴刀的真面目究竟如何,自身又有怎樣的故事,下面我將細細道來。

我不叫樸(瓢)刀,也不叫樸(補)刀,俺叫樸(坡)刀

防民的朝廷

自大秦一統天下以來,經歷了漢唐盛世和魏晉亂世的洗禮,政府對於民間持有武器一事一直是反覆不定。固然百姓持有武器可以培養尚武風氣,但終究是不利於帝國統治。所以到了宋代,民間就被禁止持有武器了。根據《宋刑統》記載:“諸私有禁兵器者,徒一年半(謂非弓、箭、刀、楯、短矛者)。”也就是說,除了防身的武器,別的都不許私藏民間。根據《宋史》記載,970年,宋太祖下詔,就連官員、士兵也不許私藏武器,軍人和官員所配備的都是制式兵器。就在這麼個環境下,民間的武器實在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了,於是乎,在軍隊中不堪所用的的朴刀,也就成了民間飽受歡迎的武器。

我不叫樸(瓢)刀,也不叫樸(補)刀,俺叫樸(坡)刀

尷尬的朴刀

朴刀在正史中的首次露相,與宋仁宗天聖八年的一道禁令有關,當時皇帝下召:”川陝路不得造著胯刀“。也就是說,在這不能看到有腰上挎著刀的。後來利州路轉運使陳翼上奏,說這種刀很安全,它綁在短槍桿上就是”撥刀“,裝在短木柄上就是”畲刀“。這畲刀是住在山裡的老百姓的生存必需品,因為山地農耕需要”刀耕火種“,所以還望皇帝收回詔命。從陳翼的奏摺中,我們不難了解,朴刀其實本事流傳於民間的工具刀,不過因為地域不同口音不同而多少有些誤傳,安裝了短木柄的朴刀,確實可以像陳翼說的那樣別在腰間。

我不叫樸(瓢)刀,也不叫樸(補)刀,俺叫樸(坡)刀

既然是刀,就會有殺傷力,那就有可能會擾亂社會秩序。根據1035年廣南路轉運使的奏疏,很多強盜行走江湖都會拿一把”搏刀“。於是乎不好好反思社會問題的政府下令民間不得私藏搏刀,犯者皆以私藏禁兵論罪。然而禁搏刀的難度在當時就好比禁菜刀,於是乎,宋政府在1125年下令關閉製作朴刀的作坊,以維繫他的統治。奈何戲劇的結果確實滅亡北宋的乃是金兵。而不是被視為大患的朴刀。更具戲劇性的一點是金軍南下之後,北方的大量兵器和兵器庫淪陷敵手,宋軍不得已啟用了已經關閉的民間作坊,而先前不堪軍用的朴刀卻成了宋人保家衛國的利器。

江湖傳說

隨著宋代說書行業的興起,一些個俠客本子也就風靡全國。在那些個本子當中,被強盜俠客們所慣用的朴刀登堂入室,久而久之,朴刀便成了中國典型的俠客藝術形象。在宋代的《錯斬崔寧》中,攔路打劫的淨山大王用的便是朴刀。南宋時期還有個話本,叫《朴刀局段》,其中有個楊令公,說的就是北宋楊業;還有就是青面獸,這裡的青面獸很可能就是楊志的原型。到了元代,李文蔚的《燕青博魚》中有這樣一段對梁山好漢的描述:還了俺這石榴色茜紅巾,柳葉切烏油甲,荷葉樣煙氈帽,百練鋼打就的長朴刀,五色絨刺下的香棉襖。這大概就是當時人們對英雄好漢的一種形象概括,不難看出在江湖藝人的眼中,朴刀已然成了遊民的意象。不過也正是有了這二百多年的沉積,才會有了《水滸傳》英雄好漢與朴刀之間的不解之緣。

我不叫樸(瓢)刀,也不叫樸(補)刀,俺叫樸(坡)刀

太平軍刀

因為《水滸傳》中的劫富濟貧思想與清王朝的統治思想不符,出於政治目的,乾隆皇帝下令收繳民間《水滸傳》刻板,結果就和北宋的那次禁刀一樣,你越強迫我越反抗,《水滸傳》一時間暢行於市,而其中被提到最多的朴刀又一次的深入了人心。

1848年,從牢中逃出來的馮雲山會和在金田的韋昌輝開了12作鍊鐵爐,鑄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刀、長槍。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開始,當時太平軍的中下級將領多用刀,其形狀類似於宋代的朴刀,被稱為”太平刀“。而這就是朴刀最後一次活躍在中國的戰場上。太平軍打到武漢之後,因為奪了清軍的武器庫,有了更好的裝備,粗製的朴刀也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依舊做著它的俠客精神。

我不叫樸(瓢)刀,也不叫樸(補)刀,俺叫樸(坡)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