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女文學家,誰爲魁首?

歷史的長河星光燦爛,人才輩出。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出名的女性數量特別少,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因為歷史上女性社會地位低下,鮮有機會能接受和男性同等水平的文化教育。到了明清時期,社會上甚至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女性要想取得較為突出的成就,就比登天還難。就中國文學史來看,女文學家也是寥若晨星,比較有名的有以下幾位:

中國歷史上的女文學家,誰為魁首?

許穆夫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詩人是春秋時期的許穆夫人,生卒年月已無從考證。一般認為現在收於《詩經》中的《載馳》《竹竿》《泉水》等三首詩就是出於許穆夫人之手。其中《載馳》最負盛名,全詩如下:

載馳載驅,歸唁衛候。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

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採其蝱。

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有人也說許穆夫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字的女詩人。當然有這樣的可能,只是文獻闕如,無法定論。還有一種可能,詩篇只是取材於許穆夫人的故事,是采詩官司與樂官合作的結果。詩中語言,很像夫人的口吻,也完全有可能是詩人的模擬。

中國歷史上的女文學家,誰為魁首?

曹大家(班昭)墓

班昭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班昭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其後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后和貴人們視為老師,號“大家”。班昭作品現存七篇,其中《東征賦》和《女誡》對後世有一定影響。班昭在完成《漢書》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整理《漢書》、完成八表、傳播漢書。

中國歷史上的女文學家,誰為魁首?

劉細君

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劉細君令人做了一樣樂器,以慰故國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獵驕靡年老,想使孫子軍須靡娶劉細君。細君不同意,上書漢武帝說明此事,但武帝要求細君同志以大局為重,忍辱負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於是獵驕靡死後,劉細君隨從烏孫國風俗,再嫁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為右夫人,生一女,名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劉細君去世,前後在烏孫只生活了五年。劉細君的人生就是一個悲劇。和親本身是一種帶點屈辱性質的政治手段,前提條件是男人在戰場上打不過敵人,就要女人在床上拖住敵人。馬致遠的《漢宮秋》裡寫得一清二楚:

尚書雲:陛下,咱這裡兵甲不利,又無猛將與他相持,倘有疏失,如之奈何?

番使雲:······陛下若不從,俺有雄兵百萬,刻日南侵,以決勝負。

當然從大歷史的眼光來看,一些和親在客觀上確實促進了民族融合。劉細君在烏孫生活,語言不通,生活難以習慣,思念故鄉,於是作《悲愁歌》(亦稱《細君公主歌》《黃鵠歌》),以表達在塞外生活的艱難與悲愁。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託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

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這首詩的水平很高,一般漢詩選本都會選入。

中國歷史上的女文學家,誰為魁首?

文姬歸漢圖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同郡衛仲道,丈夫死去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孩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再嫁董祀。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蹟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蔡琰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悲憤詩》兩首,一首為五言體,一首為騷體。其中五言那首側重於“感傷亂離”,是一首以情緯事的敘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創作的自傳體長篇敘事詩,藝術水平非常高。《胡笳十八拍》是中國古樂府琴曲歌辭,長達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但也有意見認為非蔡琰所作。詩作太長,此處不贅,有興趣的朋友可找來讀下。

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之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讀書,但一生愛情鬱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非常可惜。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實乃劫後餘篇。其中最有名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朱淑真作品中還有一些大膽露骨的香豔鏡頭,如:“但願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纏綿於情愛連時間也不管了;“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猶如今人當街親吻一般大膽。但確實寫得好。

清平樂·夏日遊湖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

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臺。

這首其實不錯,感覺細膩,不知為何宋詞選本中都沒有?

中國歷史上的女文學家,誰為魁首?

青州李清照紀念堂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打下良好的文學基礎。金兵入據中原後,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今有《李清照集校注》。詩詞名作選錄一二:

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江山留與後人愁一句,大有歷史情懷,非深憂國事者不能道也。

據說李清照以《醉花陰·重陽》詞函致其夫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如,務欲勝之。於是一切謝客,忘食廢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清照之作於其中,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問是哪三句,德夫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聲聲慢》連下十四個疊字,創意出奇,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大話題。

李清照的文學地位是無可置疑的。

中國歷史上的女文學家,誰為魁首?

秋瑾

秋瑾(1875年--1907年),字競雄,號鑑湖女俠,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以生命為代價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一般人只知道秋瑾的民主革命家的一面,卻不知她也是成就斐然的文學家,詩詞水平極高。選錄幾首如下:

對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七律

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

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

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裡度春風。

滿江紅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

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不因人熱。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折磨。

莽紅塵,何處覓之音?青衫溼!

總體上看,秋瑾的詩詞雄渾剛健、剛勁豪放,一洗傳統女性文學的脂粉之氣,而多擊節鏗鏘的時代之音。

還有一位也值得介紹。陳端生(1751—約1796),清代彈詞女作家。字雲貞,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著有《繪影閣詩集》(失傳),彈詞小說《再生緣》(1-17卷,17-20卷為許宗彥和梁德繩夫婦所續)。《再生緣》當時名氣很大,與《紅樓夢》並稱南緣北夢。有名的越劇、淮劇和黃梅戲裡的《孟麗君》就是從此書改編過來的。《再生緣》在現代聲名鵲起得益於陳寅恪和郭沫若的大力推崇。可惜現在網上找到的都是改編成小說版的《再生緣》(可恨可恨!),想看彈詞版本來面目得到大圖書館尋找。

自民國之後,提倡男女平等,女性慢慢開始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女性文學家數量明顯增多。就不在這裡介紹了。就清代以前而言,女文學家以李清照和秋瑾成就最高,名作最多,影響最大,甚稱魁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