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清军入关,现在中国的面积会止于汉地十八省吗?

江铁铮

不邀自答。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如果清朝不入关,列强侵华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前,并且将内地与边疆地区瓜分干净,亡国灭种。到时候不用说18省,20世纪后东亚大陆上绝对是小国林立的局面。

清朝入关后,经过长达一百多年的征战,凭借着西来的火器、强盛的国力以及满洲人尚未泯灭的武德,先后吞并了台湾、黑龙江流域、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并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将大量的土地纳入帝国直接统治之下,鼎盛时期疆域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即便是清末,民国也从清朝手里继承了1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土。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土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土地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可以耕种的耕地、地下的资源、以及利用土地发展工业,都是对资源的利用;第二,地盘越大,战略空间就越大,转圜的余地就越大。比如二战时期,苏联凭借其巨大的体量拉长了德军的战线,并最终转入反攻;抗战时期中国也凭借巨大的国土使得日本在1938年暂停了侵略的脚步,毕竟补给线长,容易打不动。

其次,大一统的王朝可以凭借权力的高度集中保证其独立性。在近代,亚洲仅有少数国家能够保证本身的独立,比如说中国、伊朗、泰国。伊朗和泰国是引入外部势力维持国内列强势力的平衡,进而保证其独立性;中国除了这个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地盘足够大。反例就是南亚大陆上的印度,印度莫卧儿王朝衰落,国内土邦林立,英国佬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完成了对印度的吞并,使得英国国王的桂冠上多了一个“印度皇帝”的头衔。

第三,如果大清没有打下1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或者说清朝没有入关,那么沙俄的南下绝对会提前。新兴的准噶尔也无法有效面对沙俄的威胁,更别说已经衰落的蒙古和小国寡民的满洲。以俄国人的贪婪,他们绝对会继续南下染指华北,而以工商业立国的西欧,绝对不会坐视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被俄国人独占,他们必然要进来分一杯羹。此时的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都已经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殖民据点,对他们来说,只要国内统治者意志坚定,征服他们想要征服的地区并不是不可能,甚至不排除尚未在东南亚建立殖民据点的法国都会插一脚进来。以明朝面对欧洲武装商人蹩脚的表现,根本无法阻止欧洲各国正规军的联合攻击,等待中国的只有被瓜分成殖民地,甚至亡国灭种的这一种可能。

而中国在近代之所以能够维持独立,并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四分五裂的结局,正是因为清朝地盘够大,洋人没有那么好的牙口去消化,只能通过租界作为贸易的桥头堡,而且清政府能够适时引入外部势力来平衡国内列强势力,使得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独吞中国,从而避免了被瓜分殆尽的结局;同时也因为大一统王朝权力高度集中,通过《大清皇帝退位诏书》的法理,避免了四分五裂的结局,完成了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之间的平稳过渡,从而使得帝国的疆域、臣民被民国较为完整的继承,其意义不亚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再者,自从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就被拉入威斯伐利亚条约体系,清朝能够及时调整政策,将其所治下的疆域转化为帝国主权领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并且为中国的领土主权奠定了法理基础,这也是清帝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贡献。

好了,就说这么多。


北洋海军陆战队

说实话,不会。

但是,疆域恐怕不会有今天这么大。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蒙古、西藏、新疆的控制,在清朝是和“清王朝”有关的问题,还是与“博格达汗”有关的问题。

要知道,清朝其实早早就设立了蒙藏院,后来改成理藩院来管理蒙藏事务,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很大一片土地的很大一群人,实际上是以“二元制帝国”的方式进入的清朝的版图,即对清朝皇帝这个“蒙古大汗”的效忠。

自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并奉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开始,蒙古的共主大汗位置就发生了转移,到了满洲的大汗头上,而顺治皇帝在盛京登基时,内秘书院的蒙古文档中,顺治皇帝的尊号和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都是“汗”。

两个月后,在北京再次举行仪式时,内秘书院的蒙古文档的记载变成了“即天子皇帝位”,成为了满、蒙、汉的共主天子皇帝。

当然,如果没有之前的“汗”位关系,后面的共主皇帝也就无从说起,事实上,隋文帝的圣人可汗和唐太宗的天可汗,都曾经意味着共主皇帝的身份,不过当对方不再恭顺时,在古突厥人的碑铭中,就变成了“唐家可汗”或者“桃花石可汗”,也就是另一个对等的政权统治者。

而这个共主身份,明朝的皇帝是真没捞着的,如果说清朝没能入关,由大明或大顺来统一中原,那么,可耕地不少的东北地区,很有可能会依靠人口和生产力的优势,在棉花大量推广的情况下,最终被汉文化圈实质性占领。

但是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本身纳入版图,就是清王朝作为“多元”身份中的草原之主部分的必要,换成了汉家天子,在必然崛起的卫拉特蒙古的侵袭下,还会不会持续百年的与其在西方万里之外拉锯,就是一个需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事实上,明朝肯定是一个内卷性的王朝,大量的资源都花费在了内部,现实中也没有这种扩张的欲望, 甚至在其开国之初,所谓的广大疆域,其实也是为了积极防御,当防御线的作用降低,或者成本提升过高时,他们会不停地向内迁移防线,直至成本最佳为止。

那么,大顺朝会不会有变化?

从李自成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政策来看,他的眼界可能还不如大明朝的职业官僚们,那么,在蒙古草原和西藏、新疆方向的用力,也就变成不可能了。

所以,可能从可耕地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仍会被汉人朝廷占据,其他的地方,就很难说了。


刘三解

最近比较流行是清军入关才使我们的祖国领土有了如今面积和广度,换一种说法就是假如清军不入关,现在我们的国家的领土最多是汉地十八省!



当然有很多人会认同这一说法,认为正是清政府的入关,对新疆的准格尔和青海的罗不赞旦增等分裂实力的持续用兵才最终成就了如今广袤的疆域!



先不说历史不容假设这个铁律,那么既然假设那么就要客观的评价明末当时各方势力的发展和预期,当时李自成占据华北,建立大顺,张献忠占据川渝,左良玉控制江南扶持南明王朝,关外皇太极率领的清朝等,而在蒙古草原的西部和现在的新疆地区则活跃着众多的蒙古部落!



个人认为李自成、张献忠等不具备建立一统帝国的能力和格局,而只能短暂的维持地方政权,而要么被更加有野心和格局的后起之秀代之,要么被其它地区的力量消灭,而呆在关外的满清则决定山海关的吴三桂等清朝的三番会成为李自成等强劲的竞争对手!



满清若不能入关,则基本上无法长期维持对蒙古草原的长期统治,从满清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对准格尔等分解实力的用兵来看,大部分都是用绿营士兵和江南的财税,也就是说满清有可能很快会步辽金对蒙古草原的态势,而野心勃勃的西蒙古草原的蒙古诸部,极有可能一统蒙古草原进而灭掉满清,他们当然不会满足仅仅占领北方关外的土地,他们的雄心是恢复他们的祖先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梦想,必然的会对关内的几个分裂政权动手,而且极有可能会一统天下的,而他们地处西亚,与向东方扩张的沙俄一直有联系,也甚至沙俄掌控西伯利亚对自己进驻中原的威胁,因此他们不会如满清一样,仅仅是和沙俄在在远东苟合,而是一定会在占领中原后,傾中原的人力财力将沙俄驱逐出西伯利亚又或者打回欧洲,甚至灭掉!



他们相对于满清的优势是当时的中亚和沙俄控制下的东欧,有不少蒙古部落和后裔的策应,民族认同感的召唤下,也许能再现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的辉煌,那么一个比满清更加伟大的朝代就会代替清帝国的存在,而与沙俄战争和交流,这个新的蒙古帝国,会在技术上更加开放,而有能力打通中亚的商贸通道,那么或许直接终止欧洲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也就是说满清若没有进关,如今的我们极有可能是一个领土范围横跨中东亚的超级大帝国,甚至这个帝国会造成其祖先成吉思汗没有完成的征服日本的重任,那个时候的新的大帝国也一样具备与欧洲殖民者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也许世界遍地都是这个大帝国的殖民地!


嘟嘟超

肯定不止汉地18省啊。

这个问题,大家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带入明朝,但是,即使清军没有入关,到明末时,明朝的灭亡已成为必然。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清朝运气逆天占领天下,那么统一天下的必然是一个汉族政权。纵观所有的新兴王朝,刚建立时,它的疆域都远远大于传统汉地。


大家普遍认为,清朝拓土有功,将东北、蒙古草原及西北的纳入疆域,而且对比的对象往往是明朝末年的疆域。这其实是偷换概念,的确,在明朝末年时,由于自然灾害,官僚贪污腐败,党争白热化,以及地主士大夫阶层的贪婪等等诸多原因,导致明朝不但已经无法守住原有的势力范围,连传统汉地都岌岌可危。但这个比喻本身就不公平,一个王朝新兴刚成立时和他的末年,其疆域面积,军队战斗力,王朝的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采取禅让制,鸠占鹊巢的晋朝、宋朝等王朝,其他白手起家的新兴王朝,其建立初期必然是对外扩张的,疆域面积也远远大于传统的汉地18省。哪怕是我们认为一贯保守的明朝,朱元璋建立之初,其疆域面积也并不逊色于清朝。


清朝当然拓土有功,我们也不应该否定清朝的功绩,但是并不是只有清朝才这么做,也不是只有它才能做到。而最终决定中国领土疆域的还是实力,清初和清末那疆域就远远不同,没有实力,占据再大的疆土也守不住。而到民国时期,周边边疆省份没有丢失,北洋政府则居功至伟,已经跟清朝没有什么关系了。


鸢飞九天2018

领土是资源,一个国家能够运用、控制多少资源,往往就会开拓多大的领土。

相反,运用不到领土上的资源,领土也就失去意义。领土服务于国家发展模式,这是国家领土大小规律的根本原因。(当然也包括文化、军事等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

清代领土状态是个巧合,清开始是军事集团,本来计划抢抢算了,没想到最后立住了。

满蒙、满汉是清务必维持政权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北方蒙古是军事股东,汉地是开拓的市场和资源。

汉人提供市场、资金、粮食、人才,最多当个职业经理人;

北方蒙古开始是军事加盟,本来就亲戚多,都拉来整体入股占份额太大,就只能限制、分化;

西藏是主动来投的加盟商。

取西域是个巧合,取西域领土本身不是目的,是干准格尔的副产品。干准格尔是怕挖你的股东墙角,准格尔统一蒙古有连锁反应。

取台湾是为了断绝汉人的念想。

因为民族问题,清朝是极力反对汉人对外开拓领土,生怕内外勾结,把满族赶下台。对汉人态度就是束缚住,好好提供资金、产品等就得了。

剩下的安南、朝鲜在当时穷的叮当响实在是没什么意思,所以不如自治。



·········································································································

汉人对领土的态度和清朝不一样。

1.北方蒙古领土

汉地十八行省是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汉族人是农耕民族,长城就是古代天然的农、牧业分界线。

长城以北以当时的农业科技无法进行开垦,张作霖以后汉民才开始越过长城大规模耕种(所以嘎达梅林不干了)。

汉人不控制牧区,关键是牧区人们地点变换不定:税收收不上,户口没法统计,政府收不上钱,统治成本高,无法形成有效控制(其实可以垄断商贸权去进行间接管理,但是古代商人社会地位很低,被赋予官职的商人管理国家在当时农耕社会无法想象)。

加上高寒环境恶劣,汉族政权放弃了直接对北方加以管辖的领土需求。代以以羁縻统治的方式维系双方关系。实际上是间接产生影响。



2.西域领土

汉族政权控制西域的根本原因是军事上的需求。

正是由于北方没有被中央直接控制,北方游牧政权,一直是汉族政权的威胁。北方组织政权,完全是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能够抢南方的物资,否则组织政权就没有意义。

冷兵器时代,马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物资,跟现在的石油差不多。内地农业以牛和驴、骡子等耐力牲畜为生产工具,并没有爆发力强的良马发展条件,且本土山东马种天生矮小,战争中不占优势。征服西域可以获得良马资源,增强军事能力。

西域控制条件相对简单:西域是靠冰山融雪搞农牧业,也不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北疆、南疆是几条路线串联起来的,有固定的城郭,只要有城,对汉人来讲就不是事。攻城方式千百本军事典籍里挑俩查查对付西域小城就够用了。只要控制几个绿洲据点和交通要道就能把西域“都护”起来。



汉唐等凡是控制西域的汉族政权往往都是军事强国,相反宋朝就因为这一点,一直在军事上处于守势,尚且幽云十六州就已经牵扯太大精力了。宋军作战,往往筑城龟缩,不敢主动出击。两军阵前,辽、金兵只要把母马至于阵前,给予草药致其发情,宋阵中的马即会脱缰而逃,够奔敌军阵中,所以宋军马多被阉割,但阉马无法繁衍,又致良马短缺,加上西夏封堵西向路线,只能从大理少量引进马种。军马短缺是硬伤,只得且战且退。

3.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决定政权组织形式,也决定领土大小。军事和文化、宗教等因素也敲敲边鼓。

小农经济情况下,中央领土直接控制汉地十八省和西域就够了。北方地区封个王侯、派个节度使也问题不大。

明代疆域要扩展,关键问题是,明代到底演进出资本主义没有? 明代中期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小说戏剧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明代人本主义思想兴盛。人性在解放,江南一带也产生了相对自由的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兼并创造出大量流动人口。这些都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源泉。

隆庆开海,张居正之后,对外态度也相对开明。表面看起来差不多。 资本主义需要原料,市场和科技 。

原料,市场是开拓疆土的目的,科技是开拓疆土的条件。

发展资本主义会发生几个需求:

大量购买力、大量产品;

大量自然资源;

打破地域经济壁垒,形成连锁闭合经济生态。



·········································································································

现在,猜测如果明朝产生了资本主义,简称“资明”

首先,如果“资明”成功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式。那么中国将优先开拓南洋。

南洋有大量香料、木材、珠宝等资源,而且是通往欧洲的海路要道。开拓领土先易后难,走着看,汉人在本土扩张占地属于蚕食,步步为营占了基本走不了。

南洋小部落的战斗力在郑和时代就已经下结论了。没有大的难点。 海洋商路的发达是因为宋代的路上丝绸之路被堵,只得发展海运支撑国家经济。

汉人发展海陆有先天优势,船队技术发达,军事实力占优。马六甲海峡被控制下来自不在话下,越南直接建省(永乐建省时,经济上不需要那么多资源,统治成本高。只得放弃),商道两岸都会以据点形式,被移民开拓。

直到与欧洲势力在某点交汇,分隔势力范围。这个边界可能西到印度缅甸。向南在澳洲也有涉及。生成据点式的殖民地,再以收集香料,木料为动机向深处发展。

其次,以经济形式蚕食控制北方、东北 “资明”已经是火器时代,马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西域由于帖木儿帝国把整个西域小国统一成一个整体。开拓成本提高。

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进步来增强军事实力,依靠垄断铁器、牲畜、毛皮等必须品的贸易,建立贸易路线和商业据点,以商业活动为依托展开税收和统治,移民跟进。这一点可参考俄罗斯的东进活动。

与此同时,西藏因为落后的经济和内地发展极为不平衡,要想发展,各方面不可避免依靠内地,会主动来投。同属喇嘛教的藏区因为宗教的关系增进交流,巩固统治。

西域实际上是硬骨头,北方蒙古城郭比较少,相对游离分散。而漠西蒙古被伊斯兰化和突厥化,信仰上和内地差别越来越大,并且人家农耕、游牧两过硬。权力统一,是个硬茬。参考康雍乾祖孙三代灭准格尔就能感受到是多么的艰辛。

不过“资明”军事得到发展的话,灭他们落后的“骆驼城”战法应该也不是很难。但是西域没有了商路,需要不需要去取就两说了,搞不好赔本,应该等到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石油再去吧。

由于金融问题,明可能对南美和日本有所动作 “资明”是银本位,但是“资明”不产银,银价格高,美洲银价格低,外国把银子挖出来把“资明”东西都买走,对“资明”的金融系统很不好。(

和今天的美元有相似之处) 日本和南美的银矿可能会吸引“资明”,但环节太多,影响因素无法预测,做成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 ·········································································································

但是,明代资本主义被清朝给掐了,两朝政治体制、文化完全不同。

清朝的资本主义只能被动的发展,抽一下,动一下。肯定是赶不上列强的。 有时候国运这个事情不好说,点正不正也许真的是国家兴起的决定性因素。


杨藩艺术家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要说大实话?那么中国至少还要少三分之一的国土,今天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不会在我们的版图上。

为什么会这样,纵观历史中国版图较大时期都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时期,比如元朝和清朝。而汉人政权面积最大时是唐朝,但是我们历史课本里看到的那个最大疆域,其实维持时间很短,到了唐后期边界离长安不远了。

为什么造成我们汉人这几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向外扩张呢?其实并不是当时没能力,是因为我们太高傲了,我们占领的只是较适合我们汉人生存的地区,比如东北嫌好冷,不屑一顾。而西北又嫌干旱和贫瘠,也没放在眼里。那些地区即使当时占领也不会很好的去开发,你看历朝历代发配犯人到边疆就是那样的地方。我们汉人政权把这些地区当成不毛之地,觉得即使得到了也没啥意义,经济又不行,占领了还给自己添累赘,所以一般汉人朝代对少数民族地区都不怎么感兴趣。

而少数民族就不一样,也许是由于自身的野蛮性还没完全消退,也许是长期受到汉政权的压迫,所以他们翻身后对领土的控制欲特别强。元代是个另类,元代时蒙古铁骑到处开疆扩土,大有吞并全世界的势头。这也是一种病态心里,你占领那么多地方劳民伤财不说,你能收的住吗?你们蒙古族才多少人?

而满清就比较理智一点,它对领土得扩张是一步步来的,先占领汉人地区,然后接着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它不光是占领了那么多地区,而且它的版图较大时是维持了很久的,直到末期才损失了很多领土。即使是丢了那么多领土,也比明朝版图大的多。

我们现在的人很多人在骂清朝,其实清朝是对中国有贡献的,在领土上就奠定了今天的版图,不是清朝,我们今天很多地方都是国外了。而且清朝民族工作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好的,至少清朝统治两百多年里,少数民族地区也很少出现动乱。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很有可能,满清在征服蒙古,收复新疆,确立西藏主权上,的确比明手腕硬的多。

在中国自秦以来的历史中,基本上都是从北往南打容易成功,相反从南到北打很少成功,唯一特殊的例子就是明朱元璋的北伐,但马上反过来,靖难之役就又是从北往南打。这个问题也可以扩展到长城以北。一般也都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攻击农耕容易,追亡逐北反而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事情偶尔出现一次,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但如果经常出现的话,那就不是偶然因素了,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

针对前文所说的问题,首选从大的角度,也就是战略角度看。从人类的迁徙看,在中国的地缘结构上看,迁徙方向就是从北向南。简单的说就是北方草原,农耕民族占不住。历史上中原打大统一王朝初期由于战略安全的需要都会对北方草原动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王朝的安全,也就是打败游牧民族,把他们赶走或把他们内迁,但草原这个地方却占不住。主要问题就是草原不适合农耕,中原王朝占不住。我们看汉唐王朝的疆域其实只是最强盛时期,这一疆域在中原和江南等长城以南基本上是有效管理到王朝末期,但对西域、蒙古草原、东北以及河套地区往往很早就失去控制。有时候看似有机构在那里,史书也记载,但其实哪个地方已是半独立状态。

中国史书记载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事实,是为了资治通鉴,是为了给帝王以治国经验教训,就这经验教训也是站在儒家思想道德直上的理论之内,很多事实记录目的不纯,结论似是而非。二十四只是帝王家谱,对我们现代人看重的技术史,经济史,地方政治形态等等反而记录很少,有也是寥寥数语。说这些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史书真正了解古人的困难、努力以及无奈。比如说,仅就财赋这一块,我们没有太详细的资料来研究,为了占领长城以北付出了多少代价,而占领这些地方后需要继续付出多少代价。这些地方不像中原和江南占领后是有财赋收入。

同比而论,从江南往北方中原大大打也面对这样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刘裕最北也就打到黄河一线,再往北就后勤不力,无法再往北进,而且黄河一线也占不住诸,最后依然退回到淮河一线。背后原因看似南方政权内部纷争,刘裕不得已只得退回,其实是南方士族不支持,财赋没有任何收入,而且要多付很多财赋出去支持占领。只能靠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了国家层面去强行北伐,一旦有困难,中间层次就会就会有反弹。北宋靖康耻后,金因为立国短,并没有力量直接有效控制北方,只能扶持伪楚、伪齐。南宋也一直在准备北伐,最远也是打到了黄河一线,而且大家不要以为靖康耻时北方全被占领,由于和西夏作战,西北边军的实力也是很强,靖康耻后十多年里,西北边军在关中、陕北和金朝拉锯。但最后依然是守不住,最后看似赵构、秦桧投降派什么之类,归结到人事上。但背后的最基本经济原因是南方的士绅阶层不支持,没有任何收益的战斗,只能有一两次,长时间大规模战争没有经济利益趋势是无法长久,几次战斗后,多种原因起作用只能退回淮河一线。这原因不仅仅是十二道金牌的问题。

从此也可以看出,中间层次和君主的责任是不同,在君主的角度,为了安全必须不计代价北伐,必须占领幽州、河套、辽东、西域,这是地缘政治安全的需求。但这个不计代价的代价就需要中间层次和百姓付出,短时间还可以,但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计收入付出注定是无法执行。这就是深层次的矛盾,是无法调节,在这之中就需要君主以顽强的意力,去强行推进这一战略行为,一旦以后继承君主有所一点点的退缩,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收缩。所以,我们看到一般都是开国的前几代雄才大略皇帝去占领和打击北方的草原的游牧民族,一到中后期就很少有的道理。举例说就是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仅仅也就在朱棣第五次北伐二十五年里发生了,二十五年里明军的战斗力会有如此大的下降的深层次的就是如此。

相比清朝,虽说有火炮等技术上进步的原因,但清朝立国后,君主不理汉族士大夫任何意见,甚至有点不讲理,文化层面达到黑暗的地步。但就是在这种不许你说话的情况,清朝几代君主,打准噶尔、打大小和卓,最后收复新疆等保证了清朝北方的安全,清朝能立国快三百年的合法性、合理性也就在此。其实也就是在国家层面要不计代价遏制北方和西北势力崛起。这背后就需要中原、江南必须不见收益的无尽的投入,这就是中国地缘政治上的需求。


沙中土大溪水

先说答案:不会!

理由:首先,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初期都在积极拓宽领土,如果满清不入关,将会有一个新的王朝代替明朝,索性就叫他新朝吧。

下图为清朝全盛时期地图

这个王朝的初期在领土上肯定不会局限于中原一个地方。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即便是宋朝,在初期也是积极向外拓展领土的,虽然被北方的辽国打败,结束了北伐,但在南方仍然保持攻势。比如云南的镇雄县就是在北宋时期才成为中国领土。

其次,中原王朝由于邻国众多,经常会面临崛起强国的威胁。在大一统时期,这种威胁将会促使国家采取措施将其剿灭。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比如,汉朝时期对匈奴人的持续打击和对西域的征服,隋唐时期灭亡高句丽的行动。

因为以上的国家政策,不难推导新朝的领土面积。

北方

东北方向的满清不亚于高句丽对中原的威胁,新朝不会因为明朝的失败而与满清保持友好关系,而是会像唐朝一样积极采取攻势,恢复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并迁徙人口开发大东北。

正北方,蒙古各部已经在明朝和满清的打击下衰落,成为依附于东亚强权的傀儡!新朝在征服满清后,将会顺利征服北方蒙古各部。

西北方向,历史上的准噶尔帝国崛起后,多次进攻漠北蒙古试图统一蒙古各部的行为导致了清朝西征,这种威胁到中原王朝国家安全的行为会让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采取同样的行动,征服!

西方

西藏从元朝开始就一直归中原王朝管理。

新疆地区将会在新朝远征准噶尔帝国的同时被收复。

南方

对南方地区的开拓将会最为困难,因为这里丛林密布,气候炎热潮湿,中原人很难适应。所以最有可能的是保持现有领土。

与沙皇俄国的关系

俄国的远征军很可能在东北亚地区与满清残余势力,新朝军队爆发冲突,人数稀少的俄军将会被打败。但是西伯利亚的严寒将会阻挡新朝继续北伐的脚步。所以东西伯利亚地区将会被满清统治,并成为新朝的附属国!

所以,满清如果不入关就会被迫迁徙到遥远的西伯利亚。而新生的中原王朝不会仅仅统治汉地十八省,同样会将东亚地区整合到一起。


历史风暴

题主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的面积会有多大。那我认为,这个问题得主要看三个方面。

一,如果明朝得以延续。

中国历史,我对明朝的历史最为熟悉。我算一个较为理智的明粉。但是爱之深,责之切。明朝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局限性是我并不喜欢的。比如,洪武永乐两朝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都陷入了和文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模式之中。比如,东厂的设立实际就是因为皇帝需要太监来增强权力。比如,正德皇帝的玩世不恭游龙戏凤,还可以说是乐于和文官集团争一下权力(这也是正德放纵刘瑾的原因之一)。但到了嘉靖万历两代,有一二十年的不上朝。就只代表了一点。皇帝已经认输了,自知无法和满朝文官争夺权力。好比嘉靖,被海瑞骂的狗血淋头,但无可奈何。而明朝历史上敢骂皇帝的多了去了,并非海瑞一人。

而且,自朱元璋开始废大都督府,打压开国功臣(为稳固皇权。虽然扩大了文官集团的权力,但是武将被文官压制,则文官再势大也无法猎取皇权),但同时分封诸王,各路王爷拥有兵权。照这个态势,只要皇族之间兄弟和睦,明朝继续开疆拓土也是可以的。比如,在洪武朝,当时身为燕王的朱棣就多次攻伐北元,并取得不小的胜利。也就是,简单说,朱元璋虽然压制了开国功臣(主要为武将),也提升了文官权力,但扶持了自己的儿子们,让儿子们继续带兵。这样文武双全,兵权还在皇族手里,不仅政权稳固,而且还可以继续开疆拓土。但是,太子朱标之死,则是一个变数。皇太孙朱允炆根本没有朱标在皇族中的威望。并且随着朱允炆消藩,再到朱棣靖难。这种洪武朝确定的文官主政,王爷带兵的格局也被打乱。至此,除了永乐朝用兵安南(越南)和五征漠北。在之后的岁月里,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武将集团、皇族、勋戚集团,在政治上无法抗衡文管集团,所以整个明朝再无开疆拓土。

而且文官压制武将的现象愈演愈烈。从戚继光为了打赢倭寇也要贿赂交好张居正(朝里没人,你想打胜仗?文官集团会各种使绊子)。到手持尚方宝剑的一品武将毛文龙被袁崇焕擅自杀掉(五品以上官员,哪怕你有尚方宝剑,也得起码得到圣旨才可以杀)。导致了明朝末年武将纷纷背叛,而投降满清。所以,明朝很难有中兴之君,以文御武的大环境下,守土还略难。开疆拓土几无可能。

二,明朝灭亡,但新王朝并非清朝。

这一点,就必须直接谈清朝了。也就是清朝增加的领土,是清朝皇帝的个人能力。还是中国本身就有的军政基础。如果是清朝皇帝的个人能力,甚至是八旗军的战力优秀,那都可以归结为开疆拓土是因为清朝。但是,我认为不是。是中国已有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才获得了开疆拓土的机会。

也就是,能开疆拓土是因为这是中国。而并非因为这是清朝。比如,同样的少民入主中原。为何辽金就无法灭亡宋朝。而为何强如元朝,打南宋,也打了五十年。而满清自1644年正式入关开始,只用三年就打到南方。为什么?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军事实力。比如。长江天堑,以及各大城池的厚重城墙。元朝攻打起来,就很无力。但获得红衣大炮和水师的清朝,就一路摧枯拉朽。而红衣大炮和水师,哪来的?明朝的遗产,叛逃满清的尚可喜耿仲明带去的。而假设没有清朝,灭亡明朝的新王朝是否可以拥有水师和红衣大炮?可以的!这些东西是因为是中国才有,而并非因为是清朝才有。

也就是说,不是满清,而灭亡明朝的是一个新政权。是可以有条件在明朝版图的基础上开疆拓土的。

但是大家可以看看满清打下的疆域为什么是这些。1,东北、西藏本身就是明朝领土。明末就开始改土归流,虽然清朝进一步完善。但东北西藏这样的地区。是因为在明朝就是中国的内藩,所以可以顺利拿下。2,新疆以及蒙古。也是因为是中国多年来的羁糜之地。所以,也可以顺利拿下。3,朝鲜、越南、日本、菲律宾、东南亚、中亚等等地区是否可以拿下?清朝没有拿下。因为,哪怕越南朝鲜这样的也是外藩,打了又反,反了再打,历史上出现多次。所以,永乐朝打下过越南,但统治成本略高,只好再放弃。而清朝直接没有攻打非内藩的这些外藩也是因此,因为并非中国传统地盘,统治成本太高。肯认中国为主。就够了。

所以,以中华传统势力范围为基础,再统一中国的各个内藩,清朝能做到的,换个政权。依然可以做到。但不管是明清还是其他政权,占领并长期统治中国传统领土之外的地区,则较为困难。

三,中国如何面对工业革命。

这里简单说了。虽然明清两代,明是文官集团专制,清是皇权独裁。因为清朝皇权的独裁增加了很多偶然性。面对大航海时代和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革命。中国落到了后面。但中国落后的原因,我们也不必只谴责一个慈禧太后。

但是,假设中国可以较早的进入工业革命。以不落后于西方的科技,以中国本来拥有的庞大领土。在殖民主义横行世界的时代。中国是有机会和欧美国家竞争的,哪怕不容易拿下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在亚洲范围内扩大势力范围本是有可能的。而上面提到过的占领中国传统领土之外的地区较为困难,也仅限农业文明状态下的中国。如果中国能较早的跟上工业革命的步伐,那以中国的家底,再加上先进生产力,是可以扩张势力范围和扩张领土的。


淡蓝色荣誉02

当然不止。



1.历朝历代前期都是处于扩张期,后面都是不断萎缩,清朝也不例外。

很多人说明朝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按这个逻辑,其实清朝前面几十年都是龟孙关外几十万平方公里版图,到乾隆时期才达到鼎盛1300多万平方公里,到宣统退位时候,就剩半个故宫0.36平方公里了。



2.清朝有巩固之功,并无开拓之功。

很多人动不动东北是清朝嫁妆,没有清朝中国就300万版图,这个说法是荒谬的,同样逻辑,清末就剩半个紫禁城,而且清朝灭亡留下的是一个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家,境内各种租界和势力范围星罗棋布,要不是列强互相牵制,中国差一点被列强瓜分,一切归零了。



具体而言:

1)东北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后面元朝、明朝也有。

2)蒙古地区。早在唐朝就有了,辽代、元朝也有,明朝蒙古地区臣服明朝,接受册封,也属于羁縻管理范畴,最后清朝末年外蒙古也丢了,历代努力几乎归零。

3)新僵地区。汉朝就有了,唐朝也有,不是清朝第一次才有。



4)西臧地区。元朝第一次拥有,明朝也有,清朝只不过是继承。

3.中国版图是历朝历代奠定的,而不是只有清朝。

秦朝:第一次统一中国。

汉朝:第一次拥有新僵版图,把朝鲜半岛北部纳入版图,将云贵大部地区纳入版图。



隋朝:将青海地区首次纳入版图。

唐朝:首次将蒙古地区纳入版图,首次将东北地区纳入版图。

宋朝:深度开发了南方地区。

元朝:首次将西臧纳入版图。



明朝:改土归流贵州,并大规模移民贵州和云南,使云贵永远纳入中华帝国核心版图,让中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将南砂和西砂纳入版图,时隔千年将安南纳入版图。在中南半岛设置三宣六慰,占有半个缅甸,在印尼北部设置旧港宣慰司,虽然后面这些都逐渐丢了,但是开拓海外,经营海洋的战略眼光,符合人类由大陆时代进入海洋时代的发展趋势。



清朝:收复了大部分明后期以来丢失的版图,并巩固了各地统治,同样居功至伟,虽然后面也丢失了很多版图。



总结:中国现有版图是历朝历代奠定的,都居功至伟!不能为了突出一个朝代的功劳,就抹杀历朝历代无数先人的历史功绩。更不能抹杀近现代无数先烈的历史功绩,没有他们的拼搏,一切归零!



如果还有人要这样做,就请拿着清朝版图找俄罗萝斯要回外东北等地,要回多少,我就承认你奠定多少,否则不要再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