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黃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從隋朝正式改稱黃梅縣,大約1600多年。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大河更像一顆璀璨的明星,格外耀眼。從許多有趣的地名中,可以一睹大河的過去和輝煌。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大河從破額山流下的碧玉,和從黃潭河流下的清泉,最終匯聚成考田河,浩浩蕩蕩奔向長江,於是有了大河鎮。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大廟自宋飛仙在此得道成仙,此處寺廟聲名遠播,土名反被人民遺忘,考田以裡統稱大廟!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蔣坎位於大廟古街一公里的蔣坎,基本是吳氏居住,沒有一戶蔣姓人家,這是為什麼呢?明萬曆年間,一風水先生告訴蔣姓,說可以讓其家族興旺發達,但必須遷居,今天,四渡河村蔣家墩就是由蔣欣搬遷而去的!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香爐山因有一塊香爐石而得名。香爐山東邊山腳下,有一塊石頭,其形狀如同香爐,後因建設香木碓而被毀掉。如今的香爐山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範。黃亞先新居,村文化廣場吸引著廣大驢友前來。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團山這是黃梅最典型的山區村,人均耕地不足三分,林地人均20畝,1979年,團山村村支書受到華國鋒總理的接見。團山村四面環山,被山團團圍住,是為名!在上世紀特殊年代,團山村是大廟地區唯一沒有改名的村莊。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釣魚咀位於永安村王列墩。古時,這裡碧波盪漾,下連長江。是垂釣的好地方,俗稱釣魚咀!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四十八間:位於大河鋪北4公里處,原屬北港村,今併入徐墩村。清朝嘉慶年間,有個知府李中列在此做了四十八間屋,竣工後,贈於給胡、鄧兩姓居民。後來,鄧、胡二族全部賣給吳姓居民。現居有吳、徐、王、梅錢等姓。因最早房屋是四十八間故名。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廣文衝這個地名很獨特。相傳以前當地有個名叫廣文的地主,這一片方圓十里,都是他的田地。舊時的大河鎮叫“大河鋪”,說廣文地主一直走到大河鋪,都不用踏別人的地盤。廣文衝,地名便由此而來。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七姓墩:位於大河車站對面,現在和白門樓連成了一片。原居民徐姓人氏。很早以前,有個徐氏錢老婦人,她的七個兒子在外作生意長期未歸。為了盼兒速歸,在村後的大樹上掛了七個燈籠,夜間燃燈,表示望兒回家。後人將村名定為七星墩,也有人叫作七姓墩。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王昌距離大河五里左右,橫山公路北側,墩前有很多古柏,古樟,與大河最大的自然墩李灣背靠背。其實王昌本叫李昌,皆姓李,李姓崇尚強身健體,以武而昌。宋理宗時期,一李家招王姓為婿,王姓勤勞致富,生七子,不到倆百面,王姓人丁興業旺,遠超李姓,故改名王昌!

黃梅大河地名探究║徐治華

鄉野黃梅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鄉野黃梅》由鄉野黃梅文化傳媒承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