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殖民地不仇恨宗主國?

瑣顏

很多殖民地原住民其實並沒有國家和民族意識,只有部族概念,國家仇恨和民族仇恨無法談起。

非洲:

部族和家族可能會有著慘痛的記憶,尤其是西非和中非一帶的奴隸產區,這段記憶時間太久,畢竟從200多年前,法國、英國、美國先後禁止了黑奴貿易,慢慢帶動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在十九世紀末,全世界範圍內的黑奴貿易宣告停止。即便是仇恨,黑奴家鄉的人們也更仇恨阿拉伯人,他們把這種生意的歷史提前到了幾千年前,並一直樂此不疲,他們倒不是殖民者,但他們這些二道販子也很可恥。

黑奴的後裔們現在生活在世界各地,無論是美洲還是歐洲,生活標準比原籍要好很多,相比販賣路上產生的累累白骨,他們是幸運的,仇視奴隸貿易的早就死在船艙,屍骨被丟進大海了。留在原籍的反倒很羨慕他們,現時出現在地中海的一波波非洲難民偷渡船即是明證,不需要販賣,我們上趕著去,你們還不讓吶。

趕走他們!他們掠奪了我們的資源!非洲獨立潮中,很多新晉國家的領導人會這樣號召子民,然後獨立成功了,資源集中在少數強人手中,他們不光愛榨取民脂民膏,有些真的愛吃人肉呢,
部族對立衝突,國家戰亂頻仍,主義思想亂飛,講真,老百姓的待遇,還不如殖民時期。

好在這一頁基本翻篇了,這些強人一個個都被推翻了,原先的宗主國念在同講一種語言

的面子上,對他們多有照拂,允許他們中的一部分移民歐洲,彌補本國人才和勞工不足現狀。

美洲:

作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要說不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是假的,可這種恨意也如同重拳打在棉花上,這幫殖民者的後代早就和他們原住民融合在一起,打斷骨頭連著筋,新的混血民族已經佔了拉美的一半以上,該恨誰去?有這精氣神兒,不如留著建設美好家園。

現在的加勒比島國波多黎各倒是恨死了美國,你怎麼就不同意我們被併入美國呢?我們的人均GDP都已經三萬美元了?美國人說:淡定,淡定,到6萬再說吧。

北美的印第安人也曾經恨死了這些殖民者,恨著恨著,都快滅種了,不敢恨了,擦乾眼淚,多繁衍後代是正事。

亞洲:

南亞某大國,之所以今天被稱為大國,皆拜殖民史所賜,英國人幫他們捏合成國家,佔據了好多不屬於他們的土地,給他們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領土、經濟遺產,和一門國際語言,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恨原宗主國呢?

東南亞中南半島最強國,倒是不仇恨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卻把殖民地時期之前的宗主國當做蚊子血,殖過民的反倒成了記憶深處的白月光。

菲律賓更奇葩了,最後一次的殖民時代,把它捧上了亞洲經濟的巔峰,成為數一數二的亞洲富國,公投獨立一結束,經濟就呈現自由跳水式軌跡,成功混入了亞洲最末端。

不管怎樣,萬惡的殖民地時代,卻一定是值得批判的,這是一種政治正確。


歷來現實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今天世界上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超過一半的國家和地區是在二戰後獨立的。



而之所以能夠獨立並建國,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各大殖民帝國的統治力量,比如英法,戰爭的是毀滅性力量讓他們損失慘重,再也無力維持對世界各大殖民地的統治。

因此,二戰後,亞非拉地區接連掀起民族解放的熱潮,一大批第三世界國家紛紛出現。

然而,由於長期被殖民,特別是像印度這樣被殖民了300多年的國家,即使獨立,也和原宗主國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按說殖民者對被殖民地區野蠻征服,殺害了大量殖民地居民,獨立後的國家應該對原宗主國咬牙切齒才是,比如成吉思汗對金國的痛恨。而很多殖民地不僅不恨宗主國,還保持了親密的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出現這種狀況也不難理解,“靜Yes”認為,殖民地不爽宗主國不假,但是他們有更親近宗主國的幾大理由:

1、代表殖民地發聲的,始終是上層人

這就很好理解了,舉個例子,英國在殖民印度時,為加強統治,英國人大量籠絡印度上層土邦領主,有吃有喝還免費帶他們去英國見女王,見大世面。不僅如此,英國人還給了領主們自治的權力,幫助英國人一起統治印度。

你說待遇這麼好,這些領主有什麼理由不說英國的好。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英國人不管他們了,他們很大的可能,是還不如殖民時期過得舒坦,所以他們對英國人產生了依賴。

但是世界大戰來了,地主家也終於沒有餘糧了。這樣的情況下,底層開始鬧獨立,也有的是領主煽動底層鬧獨立。但無論如何,最後的結果都是殖民地獨立,原來作威作福的繼續統治這個心國家。

由於他們始終掌握著輿論導向權。因此,他們能夠代表這個國家,對宗主國表示感謝,畢竟某種程度上說,我手裡的權力都是宗主國爸爸給的!

至於底層老百姓的聲音,對不起,你大點聲,我聽不見!而且,就是聽見也沒用,只不過是兩個主子換成了一個主子。但是請人民放心,該乾的活,該交的稅,只會加量不加價!


2、經濟依賴讓殖民地得了軟骨病

雖然殖民地獨立了,但是並沒有富起來啊,很多殖民地甚至越過越赤貧。

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殖民地頭目都會治國,所以很多時候不僅是領主,連老百姓都開始懷念殖民地時代了。

以前是別人吃肉你喝湯,現在好了,別人連湯也喝完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是因為很多殖民地獨立後,與原宗主國斷了經濟聯繫,這等於是對殖民地變相的經濟封鎖。而殖民地一般都是宗主國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比如巴西長期以來一直是葡萄牙的可可產地,所以宗主國的做法讓殖民地很快陷入困境。


而除了斷聯繫的,更多的宗主國選擇聰明地保持與殖民地的經濟聯繫,比如英國成立英聯邦。而這樣的做法就是殖民地經濟發展必須長期依賴宗主國。

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慣性讓殖民地走向獨立工業化的步伐舉步維艱,所以更多的殖民地雖然政治獨立了,但是經濟上長期被宗主國控制。

這就是為什麼殖民地獨立後,依然很窮的原因。

我們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獨立經濟的殖民地國家自然難以和宗主國叫板。

殖民地最悲哀的地方,就是連跟曾經的主人說個“不”字,都無能為力!


3、殖民地繼承了大量遺產

今天的印度,是它的英國爸爸給的。

因為1947年的“蒙巴頓方案”,雖然將英屬印度肢解了,但是卻讓印度誕生了,從此印度不再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一個國家。

印度人不爽“蒙巴頓方案”,只是因為,印度沒有得到英屬印度的全部土地,貪心不足而已。

殖民了300年,成就了一個國家,你說印度人是該感謝還是痛恨英國?

事實上,在殖民者撤出殖民地前,大多對殖民地進行了利益劃分,以前以部落為形態的存在開始成為一個國家。


以埃及為例,古埃及的範圍大致包括尼羅河下游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而在古埃及滅亡後,這裡就成為各大帝國的統治範圍。

19世紀,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隨後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埃及的範圍得到大面積擴張。二戰後,英國撤出埃及,埃及成為擁有10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大國。如果沒有英國人,埃及不會有這麼大的體量。

所以,作為受益者,你說他們對宗主國什麼感情?

所以,幾家歡喜幾家愁,殖民者根據自己意願做出的劃分,既然有不爽的,肯定就有心裡樂開花的這個時候,他們是沒有理由仇恨宗主國的!

因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當初殖民運動的時候,殖民者的政治制度要比大部分的殖民地要先進。殖民者去入侵殖民地的時候,隨便把當地的政治制度給推毀了,用新的政治制度代替了原來舊的政治制度。把權力分給了更多的人群,這樣一來相當於殖民者給更多的人帶來了利益,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去尋仇?

另外還有一個,能尋仇的人大部分都被殖民者殺了,也就是殖民地的統治階級被消滅了,殖民者解放了殖民地被統治階級,他們感恩還來不及呢,還尋什麼醜?

你們難道沒發展,殖民者入侵的時候,多少和得到當地人的幫助,這些幫助他們的人就是當地被統治的階級。由於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他們要翻身就必須推翻統治階級,幫助殖民者也是一種無奈。

拿個例子來說—緬甸。

很多東南亞國家可能都痛恨日本的入侵,但緬甸人並不痛恨日本人,相反他們視日本人為解放者。把他們從英國人手中解放出來。

殖民和反殖民之間的鬥爭是非常劇烈的,反抗一直都存在,反抗的越厲害,被屠殺的也越厲害。在這種反抗和鎮壓的過程中,反抗群體慢慢的被屠殺光了。像印第安人,被屠殺到失去了反抗能力。

說句不好聽的話,對殖民宗主國有仇恨的國家是存在的,人群也不少,但是尋仇也要有實力啊,沒有實力你尋什麼仇,這不是老壽星上吊想死的更快一點。

要知道以前的殖民宗主國都是現在上世界大國,他們有能力打的過嗎?

不過也確實有些被殖民國的國家是不想尋仇的,因為當初他們唄殖民的時候,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明,連國家都沒有,都是部落,他們沒有國仇家恨這個概念。

像非洲很多國家,他們感謝殖民者還來不及,尋什麼仇。

而從宗主國獨立出來的國家,更沒有什麼仇恨可言,美州地區的國家很明顯,都是當地的總督“背叛”宗主國獨立的,宗主國不找他們尋仇都不錯了,他們還有意思尋仇。


一號風手

如果局勢君告訴大家這個跟氣候有關的話,會不會感覺很奇怪。根據氣候狀況可以把殖民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熱帶地區的殖民,另一種是在溫帶地區的殖民。在熱帶地區的殖民地居民可能會恨宗主國,也可能不恨;但是在溫帶地區的殖民地居民大多數不恨宗主國。


比如澳門人不會恨葡萄牙人,香港人也不會恨英國人。原因其實很簡單,不管是澳門人還是英國人,他們並沒有覺得自己是被殖民者給剝削了,相反殖民者給他們帶來了比較先進的東西,讓他們各方面比過去更好了。


那麼這種殖民的差別和仇恨宗主國跟氣候有什麼關係呢?這裡面關係可大了。在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這種地方特別適合殖民者掠奪資源,但是熱帶地區並不適合來自歐洲的人居住,天氣炎熱不說,各種病蟲害問題特別嚴重,害蟲可以一年四季繁衍。


相比之下,溫帶地區的動植物資源沒有熱帶地區那麼豐富,想要在溫帶地區掠奪資源的話沒有那麼容易。所以殖民者在溫帶地區需要帶領殖民地的居民一起努力奮鬥才可以,另外溫帶地區一年四季氣候差異明顯,比較適合歐洲人居住。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是最好的殺蟲劑,可以殺死大部分的病蟲和病菌,所以想必熱帶地區,殖民者更願意建設溫帶地區的殖民地。


所以說氣候的差異,導致殖民者去熱帶地區主要是為了搶劫而很少想去建設,尤其是熱帶內陸國家。但是在溫帶地區殖民者往往想在這裡長期待下去。所以處在溫帶地區的殖民地,環境、制度、經濟各方面都會被努力建設,最終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全面發展。因此這裡的居民對殖民者多少有點感激之情。


假如殖民地本身就處在沿海地帶的話,價值就更高了。在大航海時代,這裡往往是港口,交通便利,這種類型的殖民地一般也是建設大於掠奪和破壞,對當地人而言,好處大於壞處。所以仇恨談不上,感激倒是有不少。


局勢君

如今殖民體系早已經瓦解,絕大多數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目前還剩下的殖民地只有兩個,分別是美屬波多黎各以及法屬圭亞那,這兩個地方是自己不願意獨立,美國和法國求著他們獨立,他們都不樂意。但這兩塊殖民地在歷史上也曾經謀求過獨立。所謂的“有些殖民地不仇恨宗主國”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如果真的不仇恨,當初何必獨立呢?

當然了,我們要承認一點,一些前殖民地國家獨立之後,跟曾經的宗主國保持了很好的雙邊關係,而且經濟發展得很好,比如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在國家層面,他們確實沒有仇恨,可是國家內部呢?那些被屠殺殆盡的原住民,比如美國的印第安人,加拿大的因紐特人,澳大利亞的土著,新西蘭的毛利人等等,如果你認為他們心中沒有對殖民者的仇恨,恐怕很難令人信服。

國家之間是利益關係,前宗主國畢竟屬於發達國家,殖民地獨立後,在國家發展上都需要他們的幫助,一味強調仇恨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其實沒法從國家層面去談仇恨。要談仇恨,只能從國家內部的族群去談。

我們可以說,在一些殖民地中,存在一些不仇恨宗主國的群體,甚至在過了許多年之後,出現一些懷念殖民統治的群體。這些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本身就是殖民者

這個群體在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都有存在,說白了就是那些白人移民。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的白人移民。這些移民原本在歐洲生活艱辛,經濟破產,或者是因為犯罪被流放,被迫移民去殖民地討生活。他們可以算是殖民地的建設者,但也是掠奪者,他們擠壓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間,佔據了原住民的土地。比如津巴布韋的白人莊園、美洲的種植園等等。

在殖民過程中,他們的利益雖然跟宗主國有衝突,但基本上保持了一致。所謂的衝突只是稅收、政治權利方面的衝突。比如英國對北美的稅收壓榨,引發了美國獨立。西班牙對美洲殖民地的壓榨,引發了美洲獨立運動。這種壓榨主要體現在利益之爭上。

而這些移民佔據了當地的土地之後,搖身變成了當地的主人。他們對原住民展開了大規模殺戮和驅逐,對原住民來說,那才是血淋淋的刻骨之恨。比如美國的西進運動,西班牙殖民者對印加和阿茲特克人的屠殺和奴役,種植園主大規模使用黑奴。

原住民被屠殺殆盡,或被驅趕到貧瘠之地,或被奴役。殖民地獨立後,這些白人移民就成了統治者,他們怎麼可能對宗主國有仇恨呢?

二、原住民中的獲益者

在某些殖民地,原住民數量龐大,而像過去屠殺印第安人那樣已經不合時宜。為了便於統治,殖民者就會從原住民中培養一批人,幫助自己進行統治。這批人反而從殖民統治中獲得了利益,曾經有一個專門形容他們的詞,叫做買辦階層。當殖民地獲得獨立後,這些人大部分都變成了國家的統治者。比如印度獨立後,統治印度的,其實就是英國培養的那批人。像甘地、尼赫魯這些人都是接受的英國教育,在殖民機構擔任了官職。獨立後,他們的權利反而更大了。至於阿拉伯的那些國王酋長,拉丁美洲的那些軍閥,就更加不用說了。他們有什麼理由去仇恨宗主國呢。

三、由於發展問題導致的利益受損者

殖民地脫離宗主國之後,主要有兩個去處,一個是成為獨立國家,另一個是迴歸曾經的祖國。絕大多數都是成為獨立國家。迴歸祖國的例子不多,典型的有港澳迴歸,還有厄立特里亞曾經迴歸埃塞俄比亞。

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後,就會面臨發展問題。除了少數幾個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絕大多數前殖民地國家都很落後,因為宗主國對待殖民地更多是當做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些國家經濟結構往往很單一,加上長期被掠奪,本身底子很薄。在獨立了幾十年之後,總會有所發展,但是也有一些長期戰亂,無從發展的。

國家的治理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這些年輕的國家往往缺乏治理經驗,很容易出現政策上的失誤。一旦出現失誤,原本就薄弱的經濟就會雪上加霜。但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他們只會看眼前的利益。當失誤發生,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感覺,獨立了還不如被殖民。因此有些人無視這種客觀規律,就開始懷念殖民時期,甚至不惜投靠宗主國,幻想宗主國再回來。

至於迴歸祖國的,這些地方既然會成為殖民地,就說明祖國當時落後,打不過宗主國,才被迫割讓領土。經過多年的治理,當宗主國將殖民地歸還時,殖民地的發展程度也許比祖國要好很多。以厄立特里亞為例,厄立特里亞原本是埃塞俄比亞的領土,開始是意大利殖民地,後來被英國託管。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厄立特里亞還給埃塞俄比亞,當時厄立特里亞的經濟發展比埃塞俄比亞要好很多。厄立特里亞希望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因此起初厄立特里亞和埃塞俄比亞是以聯邦的形式存在,厄立特里亞擁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但是後來埃塞俄比亞皇帝強行解散了聯邦,將厄立特里亞改成了一個省。戰爭因此爆發。雙方打了幾十年,死傷無數。最後厄立特里亞取得了獨立,但是兩國都進了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列。對厄立特里亞來說,他們會恨誰呢?我想他們肯定不會恨英國或者意大利。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討論的三種人群,如果有更好的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dr迷蝶夢

首先,因為部分地區在被殖民期間還沒有形成民族認同。對於大部分亞非拉國家而言,民族認同的形成大部分在二戰以後,在此之前,包括殖民者到來之前,人民對所謂“國家”是沒有認識的,他們只是知道自己的國王是誰,國王統治土地,而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生活。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就有這樣的一段,臺灣原住民對日本的仇恨不在於日本人侵略了他們的國家,而在於日本人佔領了他們的牧場。所以對大部分人民而言,在沒有國族認同的情況下,要是還沒有發生什麼慘無人道的屠殺的話,殖民地就談不上仇恨宗主國。

其次是殖民佔領的高潮伴隨著現代化與工業革命。要講清楚這個點很簡單,看中國就知道,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甚至可以說,沒有西方列強的炮火,我們可能永遠在天朝,永遠在騎馬。殖民者是不正義的,這點不可爭辯,但是伴隨殖民而言的不完全是殺戮與壓迫,還有錢與文明,這點也是不爭事實。在殖民者的帶動之下,殖民地擁有了機器,擁有了工廠,擁有了現代化的教育和政治制度。當然殖民者不是天使,不是來給被殖民者送禮物的,但是這些附帶殖民而來的恩惠不可忽視。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看英國和美國就知道,當年的仇敵可以是今天盟友,可以是戰爭中的同盟軍。國家和社會是在前進的,在和平年代我們終究要放下過去的仇恨,往前看。國家與國家之前其實不用講感情,無論是仇恨還是友愛,都無非是利益驅使。


芝士電影

首先要理解殖民地是什麼含義? 標準是什麼? 以什麼時間為標準?? 在古代,古中國只是一小塊地方,西域、蒙古、東北、長江南、嶺南、東南沿海、雲貴、青藏均不屬於古中國,就像俄羅斯,開始那麼小,現在外東北都叫俄羅斯了,不都是靠武力征服屠殺與開拓團殖民嗎?

放棄民族主義的話,被殖民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古中國人幾千年來殖民了多少地方?屠盡了多少地方?? 這本身就是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弱肉強食,看看漢人寫的歷史就明白了。

還有我們說的現代國家都是建立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上的,所以這個問題在現在來說沒有意義。

所以,現代國家最好是建立在民主制度之上的。不要民族主義,因為大部族都是靠屠殺而強大的,必然會有自己不說,還不允許別人說的那些見不得人的事。


還我美麗山河

簡易答案:不恨宗主國的原殖民地國家基本上是由宗主國開發建立的,也就是說他原本沒有自己的歷史,他們的歷史開端是由宗主國開端的。

而至今還在恨宗主國的原殖民地國家基本是復國模式的國家,原來有國家、有自己的歷史,擺脫了宗主國後,為了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地位,必須建立與宗主國的歷史觀相反的歷史觀。


yunzzr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有些很不正常,但他確實存在。比如男人有的非得變成女人,有人喜歡被虐,有人喜歡暴露身體等等。

不仇視所謂原宗主國,首先這事極少,也可以說沒有。其次,有極個別人在當今生活不如意,把原因歸結為當今的社會制度,只要不是當今的社會制度,當然有也包括殖民地社會,這幫兔崽子都說好。這是心裡不健康的一種病態,不正常。我們不能用正常人的眼光看這幫精神病患者。


萬金在此

因為殖民促進貿易經濟交流,帶來先進的科技,文化和制度。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香港這些世界一流發達地區都曾經是殖民地。殖民客觀來看待。可以看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有對殖民的闡述,而當今世界格局也證實了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