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鋏:信用、PoW及挖礦

长铗:信用、PoW及挖矿

本文是區塊鏈論語第九篇,思想貢獻人長鋏。

1、區塊鏈的信用和支付寶傳統信用有區別。傳統信用需要基於大數據來判斷;但區塊鏈則不需要,它的評價模型是基於幣天銷燬的。另外,傳統信用不屬於用戶,侷限於平臺內部,而區塊鏈信用的使用範圍是跨平臺、跨時空的。區塊鏈信用有絕對專屬權,這裡有兩層含義,一是“信用屬於用戶”,即可自我證明;二是“信用只屬於該用戶”,即防信用欺詐。信用不應是基於店鋪的,而應是基於人的。且信用其實不是一個人性問題,而是一個數學問題。未來的信用社會,或許不是馬雲提出的傳統信用社會,而是基於區塊鏈構建的信用社會。

2、PoW機制雖然很好,但是會造成造成巨大的能源和硬件浪費,所以我們還是要提出AI PoW創新的共識算法。比特幣的礦機是做哈希運算,哈希應用範圍太窄,除了參與PoW共識幾乎沒有其它用處。當礦機被淘汰或者閒置時,它可以說是一堆廢鐵。比特幣全網算力可能有幾千P,阿里雲才1P,可是這幾千P完全不能產生阿里雲1P的社會效應和社會價值,這確實是一個痛點。

3、POW安全性是一個數學問題,可以把它看作為擁有無窮信用的督徒破產問題。P是等於城市礦工製造下一個區塊的概率,Q是攻擊者製造出下一個區塊的概率,Qr=攻擊者最終追上z個區塊的差距。如果是6個區塊鏈確認之後,它追上的可能性會極具下降,幾乎等於0。這就是在比特幣早期為什麼社區會建議6個區塊確認之後,交易可認為是絕對安全,這是6的來歷。但P和全網算力都是在不停的變化當中,所以到現在來說交易所一個確認,也可以認為交易就安全了。

4、去中心化是動態的,這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PoW機制是一CPU一票,它的共識過程是自由平等分散的,可能因市場競爭造成專業分工的集中;但DPoS的授信投票和PoS的幣天投票是一IP一票,雖然看似在空間上是分散的,但共識過程卻是一致行動人,是集中的。這就使得在安全性方面,前者(PoW)是數學問題,交易不可逆轉,數據不可篡改;而後者變成是人性問題,交易可逆轉,數據可回滾。

5、如果未來星際航行,我們和外星人會選擇什麼貨幣進行交易?肯定不會是美元,也不會是黃金,因為黃金在宇宙中的分佈是不均勻的,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數字貨幣。通過這個假設就很容易想明白,貨幣的終極形態是基於數學的,貨幣是一種記賬方式。

6、假設有一個水池,中間用隔板隔開,左邊是區塊鏈的算力池,右邊是人工智能的算力池,左邊的水位比右邊高。Tensority算法的提出,相當於在隔板上鑽了個洞,使兩邊水位相平,兩個池實際上已合二為一。因為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其實是在做同一種高密集的基礎運算,即張量計算,這大大降低了區塊鏈的共識成本,又為人工智能這個藍海市場注入了大量廉價算力。這是個雙贏的局面。

7、區塊鏈,尤其是公鏈,公鏈的開發主體往往是基金、社區這樣的組織,鬆散型的,它是非營利機構。軟件確實需要不斷的迭代升級,以保障它在技術上的領先性。區塊鏈的協議往往是非常的穩定,因為你要修改它的協議需要全網共識通過,但這是非常困難的。區塊鏈是一臺啟動後便不可停機的信用機器。

8、為什麼需要挖礦?這個問題的難度和我們怎樣在現實中製造出一模一樣的東西是同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在現實世界中製造出一模一樣的東西,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轉述為我們可以在現實中製造出完美晶體。如果能夠製造出完美晶體,當然可以複製一模一樣的東西。但是熱力學第三定律告訴我們,你要製造出完美晶體就需要逼近絕對零度,要逼近絕對零度就需要投入巨量能源消耗。反過來,我們如果要在數字世界中實現競爭性資源,也需要投入巨量的能源消耗。你投入的計算力消耗或者能源消耗越高,安全的壁壘就越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比特幣的區塊鏈是最安全的區塊鏈原因所在。

9、現在世界沒有東西是重複的或完全相同的,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而在數字世界一切都可複製,數字世界都是非競爭性資源。

10、區塊鏈與互聯網互成鏡像。“比特幣會不會被競爭者所取代”的問題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區塊鏈不應被視為軟件,而是一種協議,做區塊鏈底層價值協議更有價值。

11、幣無成本,是帳非鏈。

12、2009年是區塊鏈1.0階段,2017年是區塊鏈2.0階段,而2020年的時候會進入到區塊鏈的第三個階段,就是通過智能合約來發行實體資產或者說來幫助現實中的真實資產上鍊,區塊鏈最終還是要脫虛向實,服務於實體經濟。

长铗:信用、PoW及挖矿

長鋏,巴比特創始人/CEO,知名科幻作家,區塊鏈理論研究者,區塊鏈“不可能三角”理念提出者,出版有國內第一本比特幣專著《比特幣:一個真實而虛幻的金融世界》、《區塊鏈:從數字貨幣到信用社會》以及科幻小說集《星際掠食》等,曾獲2006、2007、2008中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銀河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