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挖礦”行業的致富神話逐漸消退

一、國內“挖礦”行業概況

(一)基本概念。比特幣概念由神秘網友中本聰於2008年提出,是一種開源的、基於網絡的、點對點的匿名的電子貨幣。它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而是通過一套特定算法、通過大量計算產生,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跨國性以及交易快捷、不可撤銷等特點。首批比特幣於2009年“挖出”,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興起,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數字貨幣迅速興起,“挖礦”行業隨之快速發展。經歷了2016年和2017年的爆發式發展後,“礦場”運營目前進入“嚴冬期”,但仍有部分投機者試圖“進場”。

(二)中國是“挖礦”行業主戰場。由於較低的電價、土地和人工成本,中國“礦工”生產了全球50%-70%的比特幣以及大量其他主要的加密貨幣。目前世界前十大礦池中,中國獨佔8家,算力合計佔比超過75%,此外俄羅斯、冰島等寒冷地區也是重要“礦區”。四川的算力佔到全國的70%,內蒙古、貴州等地也存在大量“礦場”。

(三)上游“礦機”行業發展迅速。作為數字貨幣的上游市場,2017年全球礦機銷售收益高達193億元,預計2020年會增至985億元。中國企業在區塊鏈礦機芯片的研發、設計在全球有巨大的優勢,以比特大陸和嘉楠耘智為代表的區塊鏈礦機公司,在全球礦機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兩家中國公司的比特幣礦機銷售量佔全球銷售總量的比重超過87%。

二、“挖礦”行業特點

(一)高耗能。每個全新比特幣的產生需要通過高效能電腦執行的加密過程,來解決複雜的數學難題,因此電能成為“挖礦”行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據統計,2017年全球比特幣挖礦總電力消耗估計達到36兆瓦小時,相當於卡塔爾全國整年總用電量。新的比特幣的產生是有周期和數量限制的(每4年減半),因此單個比特幣的能耗成本將成倍增加。根據摩根士丹利報告,2018年比特幣挖礦總用電量已增加超過3倍。我國四川成為全球比特幣“挖礦”資本最聚集的地方,正是由於其豐富而廉價的水電資源。

(二)遷徙性。為了追逐較低的電價,礦場往往會定期遷徙。礦機一般設計成集裝箱式,用卡車即拉即走。四川水力資源提供的電力,價格遠低於使用煤炭的火電價格。為方便挖礦,諸多礦場就建在水電站旁邊。不過,受制於氣候條件,四川的河流在每年的10月份迎來枯水期,這也意味著挖礦所需要的最重要物質基礎—電力的枯竭。如同候鳥般,這些礦場在秋季開始向內蒙、新疆等火電價格較為便宜的地區遷徙。

(三)高投機性。2017年,全年比特幣最低價位是789美元,最高價位是18674美元,全年漲幅高達1700%,暴漲暴跌讓投資者為之瘋狂。比特幣其實就是一堆零和一的數字,某些時候市值可能會跌為零。而現階段,比特幣價格降至約5264美元,不到最高價1/3。有分析表明,只要比特幣價格低於8000美元,多數地區“挖礦”就會虧本。此時的比特幣市場並不是“高暴利”。但在強烈的造富效應下,仍有一大批投機者爭先恐後地湧進“挖礦”行業,期待著虛擬貨幣市場新的反彈。

(四)一定的社會風險。一是威脅金融安全。由於其固有特點,虛擬貨幣面臨著被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逃稅、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犯罪活動的風險。二是威脅網絡安全。盜用雲主機計算資源進行“挖礦”,各類新型“挖礦”病毒層出不窮。三是威脅實體經濟發展。“挖礦”行為無監管無證照無稅收,本身沒有創造任何實際經濟價值和實體產品,還會在枯水期影響實體企業用電保障。

、發展趨勢

(一)監管持續嚴格和完善。虛擬貨幣挖礦仍有投機空間,挖礦熱潮可能還會持續。但這類投機活動對於國家的經濟貢獻低,卻又耗費國家龐大的電力能源,諸如冰島等國已有開徵“挖礦”稅的呼聲。我國並未完全禁止虛擬幣的“挖礦”,但由於各地“礦場”偷電漏電事故時有發展,下一步會持續強化行業監管,引導“挖礦”有序退出,強化虛擬貨幣市場風險控制。

(二)“挖礦”熱度不減。在“2018加密貨幣寒冬期”,數字資產領域中加密貨幣價格大幅下跌。但是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幾月時間裡,“挖礦”算力不斷增長,甚至當比特幣價格創新低的時候也是如此,這可能與幾大“礦池”的“挖礦”技術創新有關,因此短期內“挖礦”熱度似乎不減。並且隨著比特幣網絡的算力和挖礦難度的不斷增加,未來比特幣挖礦行業會向專業化、規模化、公司化的方向發展。

(三)鼓勵區塊鏈技術發展。區塊鏈最早於2008年提出。一般意義上,我們把比特幣稱為區塊鏈技術的第一代應用,也就是說,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底層技術開發出來的具體應用產品。作為密碼學方式保證的鏈式數據結構,區塊鏈可廣泛應用於金融、物聯網等諸多領域,是當前互聯網和金融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比特幣“挖礦”行業的致富神話逐漸消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