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挖矿”行业的致富神话逐渐消退

一、国内“挖矿”行业概况

(一)基本概念。比特币概念由神秘网友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是一种开源的、基于网络的、点对点的匿名的电子货币。它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而是通过一套特定算法、通过大量计算产生,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跨国性以及交易快捷、不可撤销等特点。首批比特币于2009年“挖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兴起,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数字货币迅速兴起,“挖矿”行业随之快速发展。经历了2016年和2017年的爆发式发展后,“矿场”运营目前进入“严冬期”,但仍有部分投机者试图“进场”。

(二)中国是“挖矿”行业主战场。由于较低的电价、土地和人工成本,中国“矿工”生产了全球50%-70%的比特币以及大量其他主要的加密货币。目前世界前十大矿池中,中国独占8家,算力合计占比超过75%,此外俄罗斯、冰岛等寒冷地区也是重要“矿区”。四川的算力占到全国的70%,内蒙古、贵州等地也存在大量“矿场”。

(三)上游“矿机”行业发展迅速。作为数字货币的上游市场,2017年全球矿机销售收益高达193亿元,预计2020年会增至985亿元。中国企业在区块链矿机芯片的研发、设计在全球有巨大的优势,以比特大陆和嘉楠耘智为代表的区块链矿机公司,在全球矿机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两家中国公司的比特币矿机销售量占全球销售总量的比重超过87%。

二、“挖矿”行业特点

(一)高耗能。每个全新比特币的产生需要通过高效能电脑执行的加密过程,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因此电能成为“挖矿”行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据统计,2017年全球比特币挖矿总电力消耗估计达到36兆瓦小时,相当于卡塔尔全国整年总用电量。新的比特币的产生是有周期和数量限制的(每4年减半),因此单个比特币的能耗成本将成倍增加。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2018年比特币挖矿总用电量已增加超过3倍。我国四川成为全球比特币“挖矿”资本最聚集的地方,正是由于其丰富而廉价的水电资源。

(二)迁徙性。为了追逐较低的电价,矿场往往会定期迁徙。矿机一般设计成集装箱式,用卡车即拉即走。四川水力资源提供的电力,价格远低于使用煤炭的火电价格。为方便挖矿,诸多矿场就建在水电站旁边。不过,受制于气候条件,四川的河流在每年的10月份迎来枯水期,这也意味着挖矿所需要的最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枯竭。如同候鸟般,这些矿场在秋季开始向内蒙、新疆等火电价格较为便宜的地区迁徙。

(三)高投机性。2017年,全年比特币最低价位是789美元,最高价位是18674美元,全年涨幅高达1700%,暴涨暴跌让投资者为之疯狂。比特币其实就是一堆零和一的数字,某些时候市值可能会跌为零。而现阶段,比特币价格降至约5264美元,不到最高价1/3。有分析表明,只要比特币价格低于8000美元,多数地区“挖矿”就会亏本。此时的比特币市场并不是“高暴利”。但在强烈的造富效应下,仍有一大批投机者争先恐后地涌进“挖矿”行业,期待着虚拟货币市场新的反弹。

(四)一定的社会风险。一是威胁金融安全。由于其固有特点,虚拟货币面临着被滥用于洗钱、恐怖融资、逃税、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犯罪活动的风险。二是威胁网络安全。盗用云主机计算资源进行“挖矿”,各类新型“挖矿”病毒层出不穷。三是威胁实体经济发展。“挖矿”行为无监管无证照无税收,本身没有创造任何实际经济价值和实体产品,还会在枯水期影响实体企业用电保障。

、发展趋势

(一)监管持续严格和完善。虚拟货币挖矿仍有投机空间,挖矿热潮可能还会持续。但这类投机活动对于国家的经济贡献低,却又耗费国家庞大的电力能源,诸如冰岛等国已有开征“挖矿”税的呼声。我国并未完全禁止虚拟币的“挖矿”,但由于各地“矿场”偷电漏电事故时有发展,下一步会持续强化行业监管,引导“挖矿”有序退出,强化虚拟货币市场风险控制。

(二)“挖矿”热度不减。在“2018加密货币寒冬期”,数字资产领域中加密货币价格大幅下跌。但是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月时间里,“挖矿”算力不断增长,甚至当比特币价格创新低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可能与几大“矿池”的“挖矿”技术创新有关,因此短期内“挖矿”热度似乎不减。并且随着比特币网络的算力和挖矿难度的不断增加,未来比特币挖矿行业会向专业化、规模化、公司化的方向发展。

(三)鼓励区块链技术发展。区块链最早于2008年提出。一般意义上,我们把比特币称为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代应用,也就是说,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出来的具体应用产品。作为密码学方式保证的链式数据结构,区块链可广泛应用于金融、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是当前互联网和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比特币“挖矿”行业的致富神话逐渐消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