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從古至今,人們都有各自愛好。無論名人還是普通人嗜好都各不相同,比如古代皇帝中趙構喜歡書法繪畫,造詣很深;明朝也有不愛江山愛木工的皇帝朱由校。這些皇帝無論好壞,或者對江山社稷有無益處,只是一種嗜好罷了。

人的嗜好因環境而改變,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愛好。清末民初,由於人們思想觀念一下被釋放,女人要權力要地位,使得人們愛好呈現出多樣化。但這期間有一個人們普遍的喜好,一直到現在還依然有受眾量。這就是京劇。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我們都知道京劇是國粹,也是一箇中國文化的象徵。過去人們並不像現在既可以看大片,也可以看有品味的音樂會,那時在中國看個京劇就是一種奢侈的愛好。

近代以來上海逐漸成為一個大都市,各種西方文化湧入,但京劇在這裡依然是國人喜歡的事物。特別是當時上海黑幫老大杜月笙尤其喜歡京劇,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在20年代的上海,隨著杜月笙的崛起,青幫中有句順口溜:杜月笙入了幫也就入了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杜月笙加入青幫與喜歡京劇是同步的。如果按照杜月笙年齡推算,杜月笙16歲就是一個京劇票友了。

在人們眼裡,舊上海的青幫都是殺人不眨眼的人,一手拿槍提著腦袋闖社會,哪有閒情喜歡上纏纏綿綿的京劇呢?其實這樣看舊上海的青幫這些人就有些小瞧他們了。實際上黃金龍、杜月笙等人,不僅僅是黑幫老大,他們在上海地位很高。而京劇從清朝就是皇家“愛好”,以至於漫延到民間,成為大眾喜愛的一種東西。所以杜月笙喜歡京劇,不僅是個人內心喜歡,也是一種地位上的象徵。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1.杜月笙到底懂不懂京劇?用兩個字表述最為貼切:很懂。

一個人愛好能到此等地步,不僅要熟悉,而且要精通。杜月笙恰恰就達到了這種程度,他喜歡京戲,也懂京戲,甚至興致來了還能吼上幾句,用杜月笙的話講:鄙人是天下第一戲迷。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有人會問了,梅蘭芳可是杜月笙的情敵,莫非杜月笙為了孟小冬才喜歡京劇?

其實這樣看杜月笙又有些偏激了。杜月笙也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慾,難道喜歡世界盃,就不能追求美女了?

但杜月笙因為喜歡京劇遇到了孟小冬,最後把心愛的女人娶到手。但即使孟小冬不在臺上演出,杜月笙照樣看,他才是真正的京劇“票友”。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2.杜月笙喜愛看京劇的排場有多大?一句話:堪比皇家。

據資料記載,杜月笙只要舉辦堂會,全國有頭有面的人都想得到請柬,那時民國大佬如:徐世昌、段祺瑞、曹錕、張宗昌、吳佩孚、蔣介石等人都想來,就連遠在北上廣、重慶的大佬們都早早趕來,也包括上海攤大商人、大資本家等實力派人物。這些人為杜月笙的京劇堂會,都會擠破頭趕來。有資料說,能來參加杜月笙堂會的才能顯示出身份地位。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杜月笙請來唱京劇的可不是街頭賣唱的,那都是大家,像馬連良、楊小樓、程硯秋、梅蘭芳、餘叔巖等京劇界的大家都來過。有些即使再耍大牌,杜月笙都能擺平,他們也不得不給杜月笙一個面子。

有的名角為了趕杜月笙的場子,甚至走著來演出,就連梅蘭芳也只坐獨輪小推車來參加演出。

據資料記載,1931年6月,杜月笙老家祠堂落成,他就請名角唱了三天堂會。當時賓客有一萬多名,酒席擺了1000多桌。杜月笙為了唱堂會還專門修了一條柏油路,那時柏油路夠奢侈了,連停靠客輪碼頭都備好。保安10米站一個。有人說這比清朝皇家唱戲還場面。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3.杜月笙喜歡京劇,請人看京劇並不是什麼人都能來,他也是有原則的。

據記載,當時日本人已經在上海勢力很大,有個日本駐上海領事也喜歡中國京劇。聽說杜月笙搞堂會,就託人去要請柬。在日本人眼裡,杜月笙一定給日本人面子。但沒想到杜月笙讓人告訴日本人:開堂會只請中國人!

這個日本領事也不甘心,既然得不到杜月笙的請柬,他就託人帶著黃金去杜月笙那裡去買,那時黃金俗稱“黃魚”,一條“黃魚”就是10兩金子。杜月笙聽說日本人帶著黃金來買票,就讓人放出話來:杜月笙的“黃魚”遊遍黃埔江,不差日本人的!就是不讓日本人進來看京劇。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4.杜月笙對京劇喜歡到什麼程度?兩個字:痴迷。

據資料記載,杜月笙看京劇很專注,甚至坐在那兒一動不動。有一次,杜月笙家人以為正在看戲的他中風不能動了,就連忙派人去請外國醫生來看病。後來杜月笙制止他們,家人才知道杜月笙已經陶醉在京戲中。

杜月笙有個嗜好,不因這個女人,日本人想看,他說:只中國人進!

更多精彩歷史,請關注【泥腿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