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这般苍凉的觉悟出自一个19岁的女孩之口。四年后,这位少女凭着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她一发不可收拾,陆续了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彻底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位才女是谁了,没错,正是张爱玲。有着倾世才华的她,笔锋犀利,以剖析都市男女情爱中的心理见长,文字多以苍凉着色。

才情出众的她,却是生活中的“矮人”,她的自理能力堪忧,不善于与人交际,抵触人,对很是寻常的人事没有多少感知能力。她的散文《天才梦》就大方展示了这样的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散文,见识一下张爱玲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本期音频选自《中国现代经典诗歌散文(第二辑)——天才梦》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天才梦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像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melancholy”,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 出手摘树顶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天才梦》是张爱玲19岁时在《西风》杂志的征文赛中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尔不群的才华,使她在文坛崭露头角,一些人还把它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

张爱玲在《天才梦》中尽言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平凡的、琐屑的、亲近的张爱玲的世界。她提到自己读俗气的巴黎的时装报告,生活中学织绒线、做家务的失败,吃盐水花生,在双层公共汽车上伸手摘树上的绿叶等等作为,轻轻巧巧,看似随意,甚至有点漫不经心地,就把一幅人生写真图摆在你面前了。 她平实地介绍着自己,没有张扬,没有炫耀,也没有隐埋,甚至还告诉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产,母亲对她的不理解与讽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废物等等。

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如写自己3岁诵诗时的“摇摇摆摆”,听诗的满清遗老“滚下来的泪珠”,虽是简笔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在写弹奏钢琴时,“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一句拟人,将孩童世界丰富的想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结尾“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比喻,又让你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但这就是张爱玲的语言——独特的、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以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敏锐,品味生活的乐趣,咀嚼人生的无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纸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没有停顿;有高潮低谷,但没有结束。也只有她,才能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她的天才梦是她生命的支点,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营造自己的梦的。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

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时代亲历封建旧家庭的衰败过程,青年时代又在香港体验到战争的恐怖,逐渐形成悲观的人生态度。

1943年,张爱玲开始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重温经典散文丨张爱玲:天才梦

姚锡娟

著名戏剧家、电视艺术家。

1962年毕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至广州市羊城话剧团当演员。

1981年涉足影视译配工作,几十年来为数十部国外影视片配音。

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曾任广东话剧院艺术指导,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广东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