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试验出了晚清中国与日本的差距

文|陈卿美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不仅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而且还是共同患难的东亚兄弟。比如两个国家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丧权辱国这事,在中日两国都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只不过中国比日本更严重。两国都希望强盛,貌似如此大同,但一本书就试验出了两国的差距。这本书就是中国人魏源编纂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奇书,基本就是一本大百科全书。里边内容汇集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详细介绍,诸如政治制度、经济特征、风土人情等等。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教育无所不包,甚至连土特产都有。

不过,与普通的大百科全书有所不同的是,里边还有观点性的文章,比如魏源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自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这样的书在今天看来,根本没啥稀奇。但在1840年代可不一般。那时的中国人,很多连外国的概念都没有,更别提对外国有啥了解。1843年,魏源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呕心沥血,苦心编纂的《海国图志》得以正式出版。这本书算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本书。书中内容资料宝贵,比如对英国的认识,是魏源在参加鸦片战争时,亲自审问英国战俘时获得的。按说这样一本书,应该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但令魏源没想到的是,他的书遭到了冷落。

一本书试验出了晚清中国与日本的差距

海国图志

遭到冷落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海国图志》有点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志气。本来西洋各国都是蛮夷,结果在魏源这书里都成了比中国还优秀的国家。这点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还说什么“师夷”,向蛮夷学习,开国际玩笑,怎么说大清国也是天朝上国,怎么会比蛮夷小国差呢?如此抬高蛮夷,是几个意思?收了人家多少钱?分明是里通外国的“清奸”。

朝廷的一些保守派对此书很是不屑,有人置之不理,有人则大骂魏源居心不良,企图用歪理邪说煽动颠覆政权,有人主张干脆封禁、销毁。后来,魏源与他的书都成了敏感词,连“师夷”也没人敢提,否则就人质问你,你到底爱国不爱国?

魏源的好友姚莹多次为朋友鸣不平,他说:“举世讳言之,魏默深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可见,当时的环境对魏源十分不利,更别提有人会研究他的书了。他的书只印刷了近千册,有人还把它当成了擦屁股纸。

《海国图志》被打入冷宫几年后,便传入了日本。有说是在1850年,被中国商人带到了日本。日本此时正在锁国阶段,根本没有危机感,《海国图志》遭查禁。1854年,美国强迫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后,日本渴望了解世界,才欣然接受此书。也有说是在185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带到了日本。或许这个商人随身带几本《海国图志》就是当擦屁股纸用。

不管哪种说法,此书都要经过日本海关。很大可能是,日本海关以违禁品为由,将中国商人随身携带的几本《海图国志》全部没收。其实,日本人很多都认识汉字,一看便发现,此书不一般。日本当局对此非常重视,立即组织出版部门翻译出版重印。在中国遭受冷落的《海国图志》居然在日本成了畅销书。当然,畅销只是在上层与知识分子之间。

很多著名学者对此书都大加赞赏,因为日本也没有这样睁眼看世界的著作。当时的日本人与中国人一样,同样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一样处于蒙昧中。这本书一下子为渴望国家强盛的日本人打开了一扇窗。

日本当时也有致力革新的维新派,他们更是若获至宝、欣喜若狂的感觉。如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了解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后,异常惊喜,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意。另一位维新派人士横井小楠也有同样的反应,他们都认为,日本的发展之路要重新思考,应该以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进行结合。

日本人所谓的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结合,其实就是清朝洋务派后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海国图志》给日本维新人士的启发来看,日本当时的维新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思想主张,是《海国图志》让日本人睁开了眼,认识了世界,并因此调整了发展战略。

《海国图志》深刻影响了当时一代维新人士。他们基本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要尽快打开国门,师夷长技,大力发展工业,与西洋诸国进行贸易。这种认识,中国人其实也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但不同的是,日本人还认识到,民主制度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学习西方国家那一套,刻不容缓。相反,中国人便没有这种认识。同样是改革开放,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进行,效果却大相径庭。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了民主强盛的道路,而洋务运动仍然没有改变中国被洋人欺负的局面。

本是中国人写的书,却在中国遭冷落,反而让日本当成了宝贝。这点连日本人都看不下去了。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曾大为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

你看,连日本人都为清廷感到惋惜。反观清廷,甲午失败后,仍然没有完全醒悟过来。当日本正式迈入文明社会后,中国还在不断摸索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