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解上古人類之謎

根據現代對原始部落的調查所做出的描繪是:矇昧、原始、落後,衣食不足。但根據《山海經》的敘述,則是具有相當高度的文明,並創造了許多偉業。就自然生活方面,如《大荒西經》寫道: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風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 存。爰有甘華、甘柤、白柳、視肉、三騅、璇瑰碧瑤、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銀鐵。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

《山海經》解上古人類之謎

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伏爾加流域,當時屬於亞熱帶氣候,而黑海邊更是長壽之鄉,現在是療養勝地。其中的“甘華”應該是香蕉,“甘柤”是甘蔗。特別是“視肉”,更是寶物。郭璞在注中說:“聚肉也,食之不盡,迅即恢復原狀。”這正是東方朔在《神異經》裡說的"追脯“,“食一片,長一片。”這種東西,1973年美國達拉斯加城郊外,和1992年陝西省周至縣尚村鄉均有發現。這種黏菌複合體,作為一種天然食品,應該是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實際上在夏代以前,人們連鳥蛋都不吃,認為那是不道德的行為。

世界聞名的金字塔文化,本起源於中國。作為古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中央帝國”來說,這也是很自然的。《海內北經》說:

共工之臣相柳,九首食九山,所歟所尼,盡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臭不可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以為眾帝之臺。

帝嚳臺、帝堯臺、帝舜臺、帝丹朱臺,臺二臺,臺四方。

這是說禹修了金字塔,共四對,臺是四方形的。《海外北經》說:

共工之臺在其東,隅有一蛇,人面虎色,首衝南方。

這就是有“獅身人面像”的那一座金字塔。說明1,它是共工之臺;2,是蛇身人面,而不是獅身人面;3,蛇身上繪有虎紋;4,像的正面向南。共工的圖騰是“人面、蛇身、朱發”,已有考古學家發現了人面像頭髮是紅色的;由金字塔的一角到人面像的基座之間有一條“渠道”,其實它正是蛇身,不過被沙壓塌陷了。

《山海經》解上古人類之謎

事實證明,金字塔並非天然石結構,而是混凝土,就是經過“三仞三沮”的當地含有豐富貝殼石灰礦的土壤,加上 海水所澆注成的。在中國,用黃土夯成的金字塔幾乎到處都是,但由於長期風雨剝蝕,水衝沙壓,逐漸失去本來面目,只留下“丘”這種形象和地名了。而美洲的金字塔,也正是這種文化現象,由於時期較晚,用料上講究一些,花崗岩石塊成了主要材料。其中尼加拉瓜金字塔群,和《海內經》中的“地繚,有九丘”的記載相符:

有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從中也許可以得出結論:瑪雅文化,確實屬於中國的楚文化,即高陽氏的文化的繼續和延伸。

英格蘭西部有個希爾茨伯裡的小平原,遺存有一組非凡的巨石陣,幾十噸重的石塊,組成一個圓圈,外面還有56個灰坑。據考證,已有四千年左右的歷史。誰修的?幹什麼用的?眾議紛壇。美國一位科學家用電子計算機計算,認為56個灰坑與日蝕的規律有關,基本上可以認定為觀測天象的設施。其實,它就是《大荒西經》中所說的“吳姖天門”,現在正是沃爾弗漢普頓的原名。它的用途是:“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郭璞注曰:“主察日月星辰之度數次舍也。”像這樣重大的世界文化之謎,竟然在《山海經》中早有記載,枉費了許多人的心力。

《山海經》解上古人類之謎

在中美洲,有一個重要的海域,名為加勒比,蒼茫大地,悠悠歷史,誰知道它的名字源於何處?《山海經》給出了答案。加勒比——一箇中國人的名字:奢龍——奢比。《大荒東經》:

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曰奢比屍。

《海外東經》:

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犬耳、珥兩青蛇。一曰肝俞之屍,在大人北。

奢比,《淮南於》說:“諸比,涼風之所生。”也叫諸比。《管於•五行》:“黃帝得奢龍,而辨於東方。”“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古時語言有四通現象,“奢比”可讀“者比”,即加勒比,說“奢比屍”是“神”,乃是他生前“辨乎東方”,又為當地土師,死後被尊為神而立像,並且圖騰化了“人面、犬耳、獸身”,就是說他長一副狗得耳朵,身後有一條獸的尾巴。等等!

《山海經》是博物志。古人的思維方式與我們不同,一般皆為紀實,無須弄虛作假;有些故事,在傳說中發生走樣現象,只是反映了當時的認識,與宗教信仰的影響,仍然是當時的實際。因而把它歸入神話類、小說異志類書都是不合適的。從內容上看,它反映了當時最高文化成就,和民族傳統關係,對了解上古社會,及世界文化歷史實為珍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