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如何统一天下的,如何战胜项羽的?

据说天下

刘邦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在于:

一是善于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二是建立了稳固的关中根据地;三是运用了高明的迂回战略。

成功往往有太多的偶然,但是成功也往往有迹可循。刘邦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善于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

刘邦性格豁达,善于交际,知人善任,往往能够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

他的帐下既有军师张良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的帐下还有萧何管理后方根据地、提供粮草和训练军队;

他的帐下更有战无不胜的大将韩信来“攻城略地”。

除了汉初三杰之外,武将的方面,刘邦还笼络了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等众多豪杰;文的方面,刘邦引进谋士陈平、说客郦食其等精英知识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刘邦团队里的英雄豪杰和知识分子(比如韩信、英布、陈平等人),之前都效忠于项羽,但因为不满项羽的苛刻和小气,最后都投身到了刘邦的阵营。

反观项羽,用的多数是项氏子弟和虞姬的兄弟(小舅子们),完全是任人唯亲,最后连他的亚父范增也被置之不用。

两相对比,刘邦集天下英雄对付孤家寡人的项羽,首先就有了人才优势。

二是刘邦建立了稳固的关中根据地。

刘邦被项羽发配到偏远落后的汉中地区后,用张良计策烧掉栈道,表示将终老于汉中,无意争夺天下。

这种明面上的示弱,让项羽以为刘邦胸无大志,成功麻痹了项羽。

后来,刘邦趁项羽率主力北攻田荣时,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让韩信率领大军从侧翼偷袭击了关中的章邯,最后平定了三秦(除章邯困守的废丘)。

从而坐拥形胜的关中,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取得了地缘优势。借用关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充裕的粮草,东向中原以争夺天下。

三是运用了高明的迂回战略。

刘邦亲率大军与项羽争锋于中原。

虽然屡败于项羽,但是屡败屡战的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把项羽的主力牢牢的吸引在中原成皋一带。

同时,刘邦采纳大将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少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让韩信率兵3万开辟北方战场,以消灭楚的羽翼,实现对楚的战略包围。

大将韩信带领偏师,迂回攻击华北。首先攻击山西的魏国,进而攻击河北代国、赵国、燕国,进而夺取山东的齐国,从侧翼包抄项羽。

南方则联合九江的英布、梁地的彭越等人,骚扰项羽的粮道,从南方侧翼牵制项羽兵力。

等到最后项羽醒悟过来时,天下的地盘已经被刘邦大部分的瓜分了。

最后刘邦集结天下所有的兵力,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夜里让战士们四面楚歌,让项羽误以为楚地尽失,从心理上被彻底击垮。

于是项羽连夜突围,被汉军在江边追上后,自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意渡江,遂自刎于乌江边上。

至此,刘邦一统天下,开创了西汉王朝。

所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就在于他善于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建立了稳固的关中根据地;运用了高明的迂回战略。


一丹流青

一是刘邦能善于用人驭人。人能尽其才,才能尽其用,是刘邦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韩信原来是项羽的部下,项羽压根就没看得起这个身体单薄的白面书生,也听不进韩信对他各种好的建议,导致韩信最终离开了他。韩信到了刘邦那里,虽然当初也没有得到刘邦信任,但萧何给刘邦力荐韩信,刘邦终于重用了韩信,而且设坛拜将,把汉军兵马指挥权交给了韩信指挥,从此拉开了韩信打败项羽的序幕。刘邦最大的本事是用人和驭人,各种才能的人在刘邦那里都能才尽其用,许多原来属于项羽的人,都看重了刘邦这一点,才都有前来投靠刘邦,凡是身怀绝技之人都愿与刘邦共事,韩信如此,张良也如此,这正是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二是刘邦能善待百姓和俘虏。这一点,从刘邦当年进了咸阳城就能看得出来,秦王子婴率百官前来向刘邦投降,刘邦手下许多人主张让刘邦杀了子婴,刘邦说,楚怀王之所以让我攻打咸阳,看重的正是我的仁义心肠和宽大胸怀,我如杀了子婴,必定有负怀王,再说人家子婴已经前来投降,就没有必要杀了他。于是刘邦安抚子婴及百官,并召集城中有威望的人,进行约法三章,做到秋毫无犯,得到了咸阳城各界人士的欢迎。而项羽则相反,杀子婴,屠俘虏,烧阿房,无恶不做,此所以项羽最后败到了刘邦手里的根本原因。

三是刘邦能善于采讷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刘邦采纳萧何推荐重用韩信,设坛拜将;刘帮听从张良建议烧了栈道,使项羽放松了对其防范和警惕;刘邦听从张良建议从咸阳城撤军到灞上,得到咸阳城老百姓欢迎和支持;刘邦按照韩信的建议开辟第二战场,最后完成从正面与侧后对楚军的大包围而歼灭了楚军。而项羽只有自己,刚愎自用,杀戮成性,连亚父范增的话都不放在心上,最终酿成了失败的命运。

四是刘邦无疑是个好领导。项羽虽然勇冠三军,气吞山河,但项羽却目空一切,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嗜杀成性,不是群众心目中的好领导,所以大家最后都离开了他,让项羽成了孤家寡人,只有虞姬和乌龙驹死心踏地的跟着他,而刘邦虽然在领兵打仗上不及项羽,但刘邦却善于发挥萧何、张良、韩信、樊哙、周勃、陈平、曹参等人的集体作用,这正是一个好领导必须要具备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刘邦做到了,所以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

总之,刘邦从表面上看,远远不及项羽英雄,也没有项羽英勇善战的本事,但从本质上看,项羽在综合能力方面,却远远不如刘邦,老天是公平的,他曾给了项羽战胜刘邦很多次机会,但项羽却没有把握住,刘邦虽然刚一开始比较狼狈,但刘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抓住了每一次老天给他的机会。其实刘邦和项羽的对决,早在他们进了咸阳城,在对待俘虏和一咸阳城的不同做法上已经有了高下,只是上苍还在继续考验着刘邦而已。把刘邦看成混混和无赖的人,显然是不对的,试问哪个混混和无赖能成就开天大业?刘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不容抹去和忘记的,刘邦是当时唯一能够战胜霸王项羽的人,他不愧是汉朝伟大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战略家!谢谢!





知未是也

说实话,一说起刘邦夺取天下,我便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提出的《论持久战》。

当然啦,持久战只是一个战略形态,更多的是战术布局才能解开项羽这个结。

刘邦从向西攻打咸阳,灭掉大秦帝国开始,萌生了自己当帝王的打算。于是表现的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隐忍。

即便项羽把他封到了蜀地,他也言听计从的去了那。而且还听从张良计策,烧毁进出蜀中的栈道以向项羽表明决心。

后来刘邦趁着项羽和诸侯国的赵国齐国闹了矛盾,于是谋夺了关中和三秦之地,初步站稳了自己的地盘。还主动向项羽表明忠心,说自己本来的封地就应该是关中故秦国,现在只不过是拿回自己的地盘而已。但是赵国和齐国可不一样,他们是反叛大王你啊!

项羽当然也不傻,当时他还有范增在身边出谋划策的。但是他也很无奈呀,因为自己的好杀人,在齐国犯下严重错误,结果陷入到齐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然后刘邦就开始出关了。刘邦出了关中,差点打到项羽的大本营彭城。把个项羽吓了一跳,亲自领着精兵三万骑,一路从东到西打的刘邦满地找牙。但是这时候一股妖风平地而起,从西向东吹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吹得项羽骑兵不成阵势,难以继续攻打刘邦,让刘邦在关外站住了脚。

刘邦又派遣韩信向北收服各路诸侯,又联系上了“游击将军”彭越,在项羽的大后方搞破坏,把项羽的后勤补给给破坏殆尽,最后项羽手下的士兵以及征调的民夫都已经苦不堪言,不愿意继续打仗了。

韩信逐步收复北方,刘邦封韩信齐王,并暗地里跑过去夺了他的兵符,然后命令他带兵南下,几路大军围攻之下,项羽本已经没有多少的兵力被困垓下,最后是心理战:刘邦让楚国人围着项羽的军队四面唱起了楚国歌曲,让项羽心慌不已,再难安心,于是一路溃败至乌江边上自尽了事了。


阿庆还是阿庆

严格来说刘邦是通过参加反秦活动,在通过楚汉相争战胜项羽而成功建立汉朝的。而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

1.刘邦虽是无赖出身,但他社会阅历丰富,善于察言观色,也善于观察,因此他能够发现他人的才华,如萧何、张良、樊哙等。

2.虽是小人物出身,但慷慨大方,不小气,每次只要手下打赢胜仗、立下功劳,他都很豪爽的犒劳封赏手下,从不小气,赢得手下的拥戴。如韩信在刘邦还是汉王是被封为与刘邦地位相同的齐王(甭管刘邦是真情还是假意,至少他这么做了),让韩信对他忠心耿耿,韩信的谋士蒯彻劝他背叛刘邦,拥兵自立,但韩信却断然拒绝了。

3。刘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从不逞能,而是虚心纳谏,听从手下的建议,并很好的任用他们,如萧何管后勤,张良做谋划。4.定位清楚,始终保持自己领导人的地位,笼络人心,让手下始终拥戴自己。

然后刘邦通过天时地利人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天时----古语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经历了秦朝暴政而又多年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天下无主,而刘邦斩白蛇起义,一直把自己放在正义的一面,还被人认为是“赤帝转生”,被人们认可,此乃天命,也是天时。

地利---刘邦以关中为大本营,易守难攻,进则争雄天下,退则据关而守。先是在关中发展了一段时间,积攒力量,然后出关中跟项羽争霸,虽是屡战屡败,但因为有关中在,有萧何在搞后勤,刘邦耗得起。

人和---项羽入咸阳时烧杀抢掠,此后也纵容手下无恶不作,让天下人厌恶,此外还小气,不太舍得封赏手下,让韩信、吕岩等离开。而刘邦则一直克制自己,爱护百姓和部下,争取民心。

因此,刘邦必将战胜项羽,统一天下。


千御

刘邦的爸爸是沛县一个亭长,后来秦朝末年,四方群雄並起,继陈胜吴广揭竿起义,项羽也跟叔父项梁江南起兵,破爷沉舟,势如破竹,大败秦兵。 刘邦娶吕后为妻,在她支持下,也加入起义行列,口号是斩白蛇,改秦朝到他的脚下。 刘邦有大将韩信,彭越謀臣张良,陈平等。 刘邦入关咸阳,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秦朝遗民拥戴,相反,项羽大败秦兵以后,入咸阳京城弑杀,抢掠与烧城,项羽虽然尽得天下,却又分封部属,以至政令不能上达。 刘邦却懂得与项羽週旋到底,直到最后得天下都是民心所归。

其实,刘邦的性格内外表並一样,他外表面皮厚,例如,在一次跟项羽的鸿门宴他厚着面皮,自知项羽喑中叫项莊弄剑剌杀刘邦,刘邦却厚着面皮跟项羽讲和了事。 另一次,刘邦战败,他的家人被项羽掳去,项羽威协说要杀害刘邦父亲,刘邦厚面皮滴答,吾与项王皆兄弟也,项王杀吾父,请分一杯品尝。 刘邦可以跟项羽厚面皮到自己家人性命也不顾,难怪称帝是刘邦,不是项羽。 到刘邦称帝后,对謀臣与大将都並不待以善终,凡是对他的权力有威协,都要殊杀灭族,证明刘邦的心机,是非常有政治家的本色。




远方的大朋友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千古自然之理。

秦之隆兴,扫六国于政治衰腐之时,得天时而据地利,融民族文化于大同。开疆拓土,游四海而封泰山,何其雄哉;苟政如虎,兴徭役之起长城,希图万年。夫天下可马上得,焉能治于马上耶?

昔项羽见秦王车驾,言曰取而代之,刘邦则慨叹!大丈夫生当如是。项羽起兵,奉义帝而后杀之,昭天下于不义。刘邦斩蛇造神之论,欺天下而收众心。项羽每战屠城,民心不附。刘邦招降纳叛,海内怀仁。项羽焚秦宫,掳其财归乡衣锦。刘邦逃鸿门,据汉中控巴蜀,拥帝王之资。项羽外宽内忌,无容人之量。刘用人以能,从善如流。项羽百战一失而身死,将之所终。刘邦百折不挠浑一天下,帝之所是。是以汉兴于寰宇,楚殁于故事。项羽逞一己之力拔山何益?刘邦凝万千智士之能社稷得安!

余话古今,聊搏一哂!




狼主1970

刘邦得天下的主要因素是:刘邦本人比对手集团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更智慧、更狡猾、更聪明、更识时务、思维更客观、思维更准确、对长短期利益把握的更准确、对各种资源运用的更合理。

只此而已。


风清云淡水天一色

刘邦称帝只是抓住了历史的机会和顺应了民意。当时的历史机会就是各路军阀割据,当时的民意就是秦末各路诸侯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所以百姓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再战争,刘邦的政策正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不讲究出身门第,仁贤选人,所以民心所向,各路英雄豪杰齐聚。而项羽还是带有战国贵族的思想,倾向分封制,贵族制,所以不再符合当时的民心和历史的发展。刘邦赢项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手机用户14177847723

刘邦是靠着脸皮厚心黑,不管失败多少次,他都能再次卷土重来,没有人会成为他的负担,他的心里只想着如何成功。

项羽脸皮薄,一次失败就受不了,怎么可能成就大事了,被刘邦打败那是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